《海拔最高的牧区》教学设计 徐彩珍
(2012-01-04 11:44:40)
标签:
海拔最高的牧区展示图片藏族同胞青藏铁路自然环境杂谈 |
分类: 精品教案反思、评课 |
《海拔最高的牧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牧区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识到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并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饱满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特点。
难点:从地图和相关的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2、准备“青藏高原”歌曲
教学流程:
导入:
同学们,今年暑假老师的一位朋友外出旅游,给老师带来了一组当地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图,(出示图片)老师对其中的一张图片感到特别不可思议。图中的妇女在干什么?学生答:嗮牛粪。她为什么要嗮那么多的牛粪?这种现象在我国西藏与青海牧区经常可以看到,西藏与青海牧区我们习惯上统称它为青藏牧区。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我国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牧区——青藏牧区,去领略一下那里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风光。
新课教学:
青藏牧区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上看,它属于什么地区?从我国行政区划图上看,它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再从中国地形图上看,它在地形地势上有特点?我们再了解牧区的气候,气候由哪两个因素组成,出示中国气候图,请同学们来说一说牧区的气候特点。(终年气温较低,日温差较大,降水少)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当地人民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部门?——畜牧业。出示课本p91的文字材料,说说青藏地区为什么适合发展畜牧业?高、寒、旱的自然环境下草场广布,而且牧草优质。所以有人说,青藏地区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农民,但有纯粹意义上的牧区牧民。你是怎么理解的?(当地耕地少,很少有专一的从事农耕的农民,即使从事农耕家里也会饲养一些牲畜。)。当地牧民饲养哪些畜种?有藏山羊、藏绵羊、牦牛等。为什么?你能否任意选择当中的一种进行解释?
了解牧区的大致情况后,让我们走进牧民,了解更多我们想知道的牧民生活吧。吃(展示图片):酥油、茶叶、糌粑、牛羊肉,被称为西藏饮食的“四宝”,还有青稞酒和各式奶制品。穿(展示图片):藏族同胞所穿的藏袍,袍袖宽敞,当气温升高时,可以方便地褪去一只袖子,以调节体温,同时有利于起居、出行。另外,藏袍腰肥襟大,白天当衣穿,晚上则可以当铺盖,和衣而眠。除此,藏胞在放牧、耕作中,遇到天气多变而需要调节体温时,褪下袖子就行了。而把袖子褪下来系在腰间,弯腰干活也十分方便。住(展示图片):住帐篷,了解牧民从游牧到定居的生活变化。行(猜猜看):根据牧区特色和条件,藏族同胞平时靠什么而行呢?
谈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牧业生产对牧区生活的影响。规则:小组讨论,请代表发言。如:藏袍:自然环境方面是由于温差大,牧业方面是上下马背方便。
出示交通图,说明当地交通不便,现在不仅有公路、飞机还有铁路运输,这就是“青藏铁路”。出示有关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修建铁路的意义。
根据板书归纳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作业本与图册
《海拔最高的牧区》教学反思
上完这堂课,我的心情无比轻松快乐,学生热情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很感动。现反思如下:
(一)这堂课通过海拔最高牧区案例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牧区的特点,体会牧民如何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安排生产生活,感受多姿多彩的牧区生活做到因地制宜。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如青藏牧区牧民为什么要嗮牛粪、要穿藏袍、睡帐篷等有趣的话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将使每个同学在情感、智力、能力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这也是我们所有实践新课程的老师们最大的心愿。
(二)每个学生都有得到肯定的需求和欲望,当这种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明显增强,不仅仅是主体行为的参与,更是主体情感与思维的参与;不仅仅是主动参与课堂的讨论、回答、辩论、表演等活动,更是注意力、好奇心和兴趣的高度集中,是思维激活与发展的过程,所以我注意在课堂上及时肯定学生,适度表扬学生。
(三)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渗透着思想教育,比如在讲到藏羚羊的生活环境时提到青藏铁路给藏羚羊让道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有对藏族同胞的风俗习惯的理解及尊重,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让学生了解到祖国大家庭的各民族的民族风情,从小培养学生民族团结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