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叙述(修改版)
(2011-05-19 19:00:31)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团队赛课 |
昆阳二中共同体磨课叙述
陈英武
大家好,我是来自昆阳二中的陈英武,现在由我代表昆阳二中共同体作磨课过程叙述。这次团队赛课,我们共同体抽到的课题是《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县教师发展中心确定的主题是依照课标“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呈现”。
我们的磨课思路是:制定计划----解读主题----分头备课----反复磨课----赛课展示----反思总结
我们团队在组长林天坤老师的带领下,围绕主题,反复磨课,不断完善,共同进步。下面我将这次磨课过程分四部分来叙述:
首先,制定计划,解读主题。万事开头难,磨好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制定计划、解读主题---磨好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认为团队赛课的目的是为有效发挥教研团队力量,让每位共同体成员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磨课过程中有所收获。但这并是简单地教师优点的重组,经讨论决定由山门镇中的朱芳芳老师上课、郑楼中学的陈巧生老师撰写案例、昆阳二中的陈英武老师叙述磨课过程、晓坑中学的王伟老师现场评课。
在明确了分工后,我们对本次磨课的主题进行了解读。
就这次赛课活动的主题“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呈现”,我们分三个关键来理解:
(链接)第一个关键----解读课标。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人类文明的居住地—聚落》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中的一课,因此,我们认真研读了课程教材研究所高俊昌研究员的文章《对七年级上册地理涉及的“标准”的把握》,再结合课题、课标和学生实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知道乡村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别和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2)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懂得保护聚落的一些简单做法。(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差异,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城市聚落和农村聚落的异同点;(2)通过探究不同地区特色的民居建筑和人类发祥地的形成过程,知道影响聚落形成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3)以学生为主体,以聚落的建筑(民居)为明线,以人地和谐关系为主线,以学生活动为主阵地贯穿整节课的始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个关键——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俗话说,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以课程标准为依托,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第三个关键——合理呈现教学内容。教材是由一个个知识点组成,如果我们一个个孤立地进行教学,那么具体的知识与抽象的结构性知识就无法有机结合,零星的知识就无法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要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呈现顺序,恰当地激活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适当丰富教材内容的呈现素材。
明确了主题的内涵之后,经五个老师共同讨论,制定了磨课计划。
1、第一阶段,要编写教材,确定课的基本框架,并且关注本次磨课的主题是否贯穿课堂。
2、第二阶段,关注是否落实了前几堂课需要改进的环节,并且关注课堂上主题是否突出。
3、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磨课的基础上完善细节,熟悉教学流程,使磨课计划得以落实。
在课程标准和主题的指引下,我们查找、搜集资料,开始编写教材。教材很快就问世了。
我们的自制教材内容详略得当、繁简适宜,教材内容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又融合乡土教材和地方课程。
到4月23号,所有前序工作告一段落。我们开始反复磨课,查漏补缺。
二、反复磨课,查漏补缺---衣带渐宽终不悔,磨课磨的人憔悴。
前后我们一共试上了五次。单16号这一天,我们就试讲了两次,从早上奋斗到晚上九点,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磨课磨的人憔悴。
我们依据课程标准,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与呈现,反复打磨课堂教学,最终教学设计逐渐完善,彰显特色。
依据课标,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1)在进行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教学时,我们选用了三个素材:1、探讨四大文明发祥地有什么共同特点。2、请学生根据人口的疏密的情况,说出A,B,C三地,哪一个分布在亚洲?哪一个分布在欧洲?哪一个分布在非洲?为什么?3、我的地盘我做主。三个材料都是为说明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服务的,但因材料过多,结果事倍功半。所以最后我们选择用最典型的文明发祥地这个素材,让学生初步了解早期聚落形成主要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2)在前两次试教中,对人文因素影响民居的形成与分布的教学几乎是空白状态。这在原先的教学思路上也有所体现,
教学思路的改变
第一次试教,我们分为三个活动进行。
活动1:走进城乡,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以山门乡村景观与昆阳景观作对比,走进生活中的地理,感受、描述城乡景观的差异。
活动2:走进自然,通过对古文明发祥地的探究,得出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与分布这一结论。
很明显,这样的教学思路未能做到因标施教,从这思路中我们就能发现教学内容的缺失。如城乡居民生活内容的异同、影响聚落特征的人文因素、聚落的保护。本着最优原则,我们设计了新的教学流程,这样……显得更加简洁、清晰、有条理。
我们认为人文因素影响民居的形成与分布是这课的重难点,是需要我们突破的。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宜过多,过难。经过反复研磨,决定用中世纪欧洲兴建城堡、诸葛八卦村、风中烛火大厦这三个素材分别用来论证战争、传统文化、科技、经济等人文因素影响民居的形成。
(3)在讲授古聚落保护时,我们以顺溪古楼为依托,让学生谈谈如何保护我们身边的聚落。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顺溪鼓楼比较陌生,对昆阳古城尤其是古城遗址通福门更为熟悉。
依据课标,合理呈现教学内容
(1)在讲授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时,我们以表格的形式呈现这一内容。不难发现,表格上的分类不仅体现城乡自然景观差异,也体现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内容的差异。因此,我们将标题改为乡村和城市的差异。同时,教师归纳时用比较简单的词多、少、大、小等来概括城乡差异,这样显得不科学,也局限了学生思维。例如,在比较城乡商店差异时分别用多、少来表示。可我们知道,城乡商店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商店规模,商品档次、商品的摆放等多方面。
(2)为了深化认识,我们设计了探究活动。主题是民居与自然因素的关系。活动开始前先呈现给学生不同地区的房屋建筑图片,借此降低探究难度。探究要求学生能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其中一个地方民居的大致结构。用语言描述他们设计的民居外观并分析原因。(如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房子?在建筑房屋时考虑到什么因素?)一开始我们这样呈现这个探究活动:主题明确、要求清晰、让学生之间既有有合作也有明确的分工,这样探究活动就不会流于形式,能得到有效落实。
(3)板书的改进:
原先板书是以这样呈现的:
在反复磨课,不断完善过程中,我们共同体的“宝贝”犹如羞答答的玫瑰在静悄悄的开放着,最终我们收获了令人喜悦的劳动果实。
三、不断完善,终成正果----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
当然,我们知道今后的学习之路就跟保护古聚落一样任重而道远,我们将不断反思、总结,上下求索。
四、不断反思,总结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共同体老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终磨出了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了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提升教材的高度,磨出了参与赛课的感悟。
林天坤:竹外挑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要问辛苦有几许,只有参与几人知。
朱芳芳:晨挤中巴到昆二,马不停蹄来上课。早出晚归挺辛苦,长了见识真快乐!
陈巧生:磨你千遍也不厌倦,因为虽然痛苦但也快乐着。
王
陈英武:学无止境,我要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