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典故出自《礼记·礼运》,原文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
欲不可弃之绝之,不可如老子讲“常使民无知无欲”,故存焉。存之,不可隐之藏之,徒空悬着天道人心本体,不予发用流行,须是即体即用,即用见体。“礼也者,义之实也”,亦义之用也。义之落于实处,待礼而成也。以礼发端,故见之,发用之。“天生烝民,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见之,发用流行逆道悖理,非人欲肆意为之,故须治之。“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之,即顺之,“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窦也”。顺之,中和而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致其中和,即阳明先生所讲“致良知”,亦孟子所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是故治之,断非吃人灭性之曲义也。
一言以蔽之,存之,而不废之,而后以礼治之,此其义也。
陈大惠先生将“人之大欲”解为警示其为凶险灾祸之始、苦难之源,其说于当下社会亦非没有积极意义,然易堕入荀子“性恶论”或者西方“原罪说”陷阱,有废之弃之倾向。其一,差之毫厘,即导向苦行之路另端。譬喻之,热火滔天,清凉之水,固可用之;若有求道君子、善男信女信之守之,清凉之水,将此心浇成天寒地冻景象,则又非圣贤用心所在也,念之念之!其二,于治国方略言,则法治重典之乱风起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可不慎乎!
告子亦有“食色性也”之言,则本于“性无善恶论”:“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告子章句上》)去其良知良能,则“生之谓性”视人同禽兽无异也。存之,而不治之,则明心见性、尽心成性远矣,何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