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1年3月23日
导师:査啸虎老师
参与人员:李文文
李景晴
王静静
王瑀
地点:教科院二楼218办公室
记录人:李文文
会议流程:
Ⅰ。本次导师见面的内容是讨论《工业社会中教育与社会成层、社会流动的关系》,査老师首先作了开门见山的论述:
社会流动简言之就是个人在社会阶层中社会地位的变化情况,包括地位的上升或下降。还指出,农业社会的劳动是体力劳动,工业社会中的劳动是智力劳动。
Ⅱ。由小组成员论述《工业社会教育与社会成层、社会流动的关系》,此次由李文文主讲。
一、主讲内容:
(一)
作者简介:《工业社会中教育与社会成层、社会流动的关系》作者为英国的厄尔·霍珀。E·霍珀是20 世纪60年代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假设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筛选,认为按照社会筛选过程的结构,变课理解教育系统尤其是工业社会中教育系统的结构。
(二)
第一部分:
(1)
核心家庭: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核心家庭”的概念。核心家庭是社会成层的基本单位。它通常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所组成。大多数人都一致认为,核心家庭乃是工业社会中主要的家庭模式。各种各样的核心家庭组成了工业社会中的等级。这种等级是根据各个核心家庭成员控制别人生命、机会和命运的权力来划分的。家庭成员的权利通常由家长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来决定。
(2)
阶级状况:“阶级状况”不仅指通过占有财产或技术以获取物质和财产的机会,而且也涉及如何组织这种机会的生活经验。简言之,在详述某一阶级时,必须考虑到表示着积极状况各方面的经济权力:财富、收入、经济保障、劳动条件,所有这些都是影响着家庭在市场上掌握自己生活命运的能力,在大多数工业社会里,能够掌握自己的生活命运即意味着能够控制别人的生活。
(3)
身份状况:是一种直接的权利源。在此,作者举例论述了一个社会地位高的人和一个社会地位低的人相比,及时他们在其他方面的各种条件都相似,但前者比后者更容易找到工作,并且更容易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再比如,高地位家庭的成员触犯了一半法律后,他的家庭可以印象司法工作的进行。
(4)
身份团体:根据成员的家庭生活方式,根据成员对团体的尊敬与服从程度,可以区别各种身份团体。在某种程度上,身份团体和身份状况的形成将以一定的地区为基础,而不是必然地以“整个社会”为基础。从身份团体这一概念中,还可区分中核心身份团体和边缘身份团体,两者成员间的距离很难测定,一般而言,身份团体之内或之间的流动不可能是从核心到核心,而是通过一个
更多的边缘身份团体来转换的。
(5)
职业制度:在工业社会中,阶级和身份团体趋向于一致,这导致了复杂的高度分化的职业制度。职业制度中的各个部分,根据阶级和身份状况的若干具体的等级制的特性被分为不同等级。职业本身有助于赋予职员以社会声誉,而与它可能产生的经济和权力无关,这也就是这也等级制为什么能成为社会阶级地位的最佳标志的原因。
(6)
阶级状况、身份状况与社会成层的关系:阶级状况往往只是反映没有被合法化的权力,身份状况反映了合法的权力。据此,家庭按照“经济权力等级”和“身份权威等级”这两种等级产生成层,通过社会阶级成层的作用,家庭的阶级地位可能会与它的身份地位相一致。总之,社会成层不仅是产生社会整合的原因,也是出现社会冲突的原因。
(7)
身份不变性问题:身份不变形和某些冲突及不满模式之间的关系,通常在不同的流动过程中显得很明显。目前,我们对身份不变性还了解甚少,不能对此作出概括。一般说来,阶级和身份团体保持一致,但也有不一致。身份不一致表明:某一地位赋予或接受的各种等级的层次,是参差不齐的。身份不一致既可能涉及团体特征,也可能涉及地位特征和个体特征。作者列举了少数民族和犹太人的身份问题,用以说明了个体的阶级地位可能与阶级识别不一致。
(8)
边际效应及边际人;边际效应意指个体不是某一组织良好的辅助性团体中的正式成员。即他处在该团体与社会的“边缘”上,通常把“边际人”描述为“非鱼非鸟”式的人。此外,身份不变度越大,边际效应的密度和数量也越大。
(三)
第二部分:
在此部分中,作者认为,按单位、时距、方向、等级、距离和速度等这些特征来分析更利于讨论流动过程。
(1)
单位。
团体流动在非工业化社会中更为普遍。由于核心家庭被视为成层制度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所以,社会学家都比较关心像家庭单位这种团体的流动问题。
(2)
时距。流动可分为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在两者之间作出区分,既困难又很重要。目前,也并没有有关证据可证明社会或个体流动的普遍结果。
(3)
方向。流动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可以同时是纵向和横向的。
(4)
等级。不同的成层制可产生整合,在任一等级制中流动的个人遂同时将在另一等级制中流动。作者还提到了“职业流动”这一概念。不管个体的职业是否发生变化,身份流动尤其是经济流动,可能独立发生,也可能同时发生。
(5)
距离。流动距离涉及个体最初身份地位和成年身份地位之间的身份或社会距离量,或个体最初经济地位和成年经济地位之间的经济距离量或同时指两者。
(6)
速度。流动速度是指个体从某一地位流动到另一地位所花的时间,一般说来,两个地位间的距离越大,流动所需的时间越长。
(四)
第三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提到了以下几点:
(1)
生活轨迹。
生活轨迹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完成其生活周期的结构化途径。
(2)
流动或非流动模式
流动或非流动模式仅仅是生活轨迹的一个方面。为了界定并辨别工业社会中流动或非流动模式,至少必须选择生活轨迹中如下四个特征:生活初期的社会阶级地位,成年时的社会阶级地位,教育程度、教育途径。
(3)
职业途径、流动途径和非流动途径。
在某些社会里,某些职业主要引起流动或非流动。因此,人们可能把不同的招收新成员的途径看作是“流动途径”或“非流动途径”。
(4)
教育途径、流动途径和非流动途径。
当一教育途径主要以流动模式或以非流动模式为特征时,那么,就有理由把这一教育途径看做为一流动途径或非流动途径。个人生活经验的许多方面依赖于其教育途径。
(4)
生活周期和生活
生活轨迹的另一方面指“生活周期”,通常根据人从出生到死亡的胜利和心里阶段,来阐明甚或周期,也可按每一年龄阶段的特点,以及在成员过程中所具有的角色系列来阐明生活周期。
总结:作者认为身份不变度越大,与核心身份团体相对的边缘身份团体发生流动的可能性也越大。边际效应不是因流动而自主产生的。因此,流动者和非流动这都可能处于边际地位上,身份不变度越大,流动者受到边际效应影响的可能性也越高。
二、导师点评
査老师为我们区分了“权利”和“权力”。“权利”简言之指私权,而“权力”一般指公共权力。还着重强调了流动的方向问题,向我们阐述了封闭社会分层或开放式社会分层的转变,封闭式的社会分层等级岑眼,分层结构不易被打破,如印度的等级种姓制度,是不合理的。现代社会更强调社会自获性原则,即凭借才华、能力、业债成就等取得社会地位,而非继承。
Ⅲ.。安排下次见面活动的任务
阅读《赞助性流动、竞争性流动和教育制度》
Ⅳ。大总结:本次见面活动比较成功,通过査老师的指点,加深了对文章观点的理解程度。小组成员们受益匪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