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2015-11-25 20:29:27)
标签:
教育校园 |
分类: 科学教案 |
1、水滴里的生物
教学目标:
1.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
2.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
3.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过程与方法:
1.能借助显微镜这种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
2.能够认真细致观察并描述水滴里的微生物;
3.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2.体验到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与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放大镜、显微镜、水样、玻片、抹布等、观察水样
2、技能准备:课前简单培训制作玻片标本的注意点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水样
(1)学生观察水样
(2)学生汇报:观察烧杯里的水,你观察到水里有什么?这些结果你是用什么观察到的?
(3)讨论:这杯水里是是真的只有这些东西呢?还有没有可能有其它的东西?
(4)谈话:怎么才能知道这杯水里有没有我们刚才说的细菌等这些东西?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各小组领取)
(1)谈话: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目镜(对着眼睛) |
物镜(对着标本) |
载物台(放置标本) |
反光镜(反射光线、照亮标本) |
调节螺旋(调节焦距、看清标本) |
镜臂 |
通光孔 |
镜座 |
①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②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③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④轻拿轻放。
三、组织学生借助显微镜观察水滴里的生物
(1)指导观察教师准备好的水样标本
①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②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视)
③汇报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汇报时学生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观察记录,并用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认识生活周围水里的微生物
①小组制作小组采集水样观察玻片
②自主观察
③汇报交流:说说自己小组采集的水样中有什么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4)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多媒体展示水中各种常见微生物
四、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并认识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1)学生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
①谈话:你知道如此神奇的世界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吗?
②学生阅读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的故事。
③提问:通过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认识微生物的种类和分布。
利用用多媒体展示在各种环境中存在的微生物。
教学反思:
2、做酸奶
教学目标:
1.
2.
3.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4.认识细菌的主要特点和对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知道酸奶是有乳酸菌发孝而变成的;
6.学会对有害细菌的预防措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粉笔灰、黄豆、试验记录纸、纸杯。
学生准备:做好的酸奶、课前收集的各种细菌的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学习制作酸奶的方法
1.师:你们吃过酸奶吗?酸奶是怎么做成的吗?谁能说?
2.学生交流吃酸奶的感受并猜测酸奶是怎样做成的。
(让学生提出各种可能性,教师不做任何评价;提醒学生回去观察酸奶瓶上的配料表,或许会有所发现)
3.教会学生学习动手做酸奶的方法。
(1)介绍做酸奶的方法:
①在锅里放入一些鲜牛奶,再加一些白糖,煮开几分钟。
②消毒保温杯和勺子。(可用开水烫一烫)
③待牛奶冷却到35℃—40℃的时候,把鲜牛奶倒入自消过毒的保温杯,并往里面加入适量的酸奶,仔细搅匀,并盖上盖子。
④保温8个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4、强调
制作酸奶时需要注意两个条件:一是温度,保持在35℃—40℃左右;二是卫
生,所有的器皿要进行消毒处理。自制的酸奶要放入冰箱冷藏,不要存放太久。
二、布置作业
1.
2.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一、组织学生开展酸奶品尝会
1.师:上节课,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今天,同学们带来了亲自做的酸奶,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就举行一个酸奶品尝交流会。
要求:在酸奶品尝交流会上,你可以品尝其他同学做的酸奶,了解他是怎么做成的,并且要选出你认为最好喝的酸奶。
2.学生分组进行品尝并交流。
3.全班汇报并交流。
4.质疑问难: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产生了哪些感兴趣的问题?
5.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认识细菌及酸奶形成的原因
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
2.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通过网络、书本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
4.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5.民主评议小组研究情况。
6.教师小结:
(1)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
(2)细菌的繁殖;(二分列繁殖)
(3)细菌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7.模拟细菌的繁殖试验:
介绍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并让学生说出试验中各种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进行试验,试验到细菌繁殖到第八代。
预测第二十一代细菌的数量。
填写试验纪录,汇报实验后的结论和感受。
8.讨论和交流:1.酸奶是怎样制成的。
2.你能说出那些细菌有用、那些细菌有害?
三、了解没有细胞结构的病毒
1.讲述:下面老师再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动物、植物和我们前面所研究过的微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你知道吗?在微生物大家族中,还有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成员,它就是病毒。
2.谈话:你听说过“非典”和艾滋病吗?它们都是由病毒引起的。
3.学生看教材插图认识形形色色的病毒。
4.提问:你对哪种病毒比较熟悉?不妨向同学介绍介绍。
5.学生交流。
6.教师小结:病毒个头很小,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细菌那么大。病毒单独存在时,不会生长、繁殖,像一个没有生命的非生命体。然而,一但侵入其他生物的活细胞中,就能够生长繁殖,对生物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麻疹病毒等。病毒比细菌小得多,有的病毒,几千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那么大,所以,一般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它。
6.谈话:你还知道哪些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四、认识病菌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1.提问:病菌是通过什么途径侵入人体的呢?
2.学生猜测。
3.模拟病菌通过皮肤接触传染的活动:一位同学用沾粉笔灰的手和第二位同学握手,依次传递下去,粉笔灰就传给了握过手的同学。其实有些病菌的传播也是这个道理。
4.讨论:还有什么其他途径会使病菌沾到你的手上?我们应该怎么预防?
5.学生交流。
6.谈话:除了皮肤接触以外,还有哪些途径会使病菌侵入人体?
7.教师补充介绍有关病菌传播途径的资料。
8.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病菌预防方法。
板书设计:
2、做酸奶
病毒
教学反思:《做酸奶》是非常有趣的一课。课堂上同学们热情高,非常投入,课后布置了做酸奶的探究活动,并要求学生在记录表上记录下制作的过程和经验。在第二课时中,我先调查学生的制作研究情况。许多学生非常兴奋,我知道他们做了。也有的同学满腹牢骚,因为他们做成的不是酸奶,而是甜奶、苦奶……请学生谈谈自己做酸奶的经验,有同学很不愿意,说“没有做成功,还有什么经验。”那到底什么是经验?在学生看来,就是成功秘诀。平常我们也是这么认为,成功了才谈得上经验,失败了只有教训。但我觉得不是的。我认为经验应该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经验。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了失败的经验,就会离成功接近了。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失败是经常有的事,如果把失败仅看作是一种教训,未免太过苛刻。我们总在一些失败中前进,在失败中有新的发现,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过程,所以失败了也是一种经验。因此,我明确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得和失,把它们都看做一种经验。我想这对促进他们大胆实践、用于创新是有帮助的。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
教学准备:
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二、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三、学生汇报、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四、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五、讨论: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六、讨论: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
七、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八、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2.
3.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
2.
3.
4.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
2.
3.
4.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会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细胞;
2、能够绘制并描述简单的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图;
3、能够比较洋葱表皮细胞和人体表皮细胞的不同与相同;
4、能够设计游戏活动,解释白细胞吞噬病菌的作用过程。
5、理解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和功能;
6、知道胡克利用自制显微镜最早观察到细胞,从而使人类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
7、知道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
2、难点:白细胞消灭病菌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见过建房子吗?建房子大概需要哪些材料?
小时候,你们或许都玩过积木,你们用它搭过什么呢?
2.提问:如果把我们把自己的身体或其他有生命的物体比做房子、比做搭积木,那么搭建生命体的“积木”又是什么?
3.学生思考、交流、推测。
怎样证明我们的推测是正确还是错误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做实验来进行验证。
二、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
1.教师提供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的切片。
2.学生借助显微镜来观察,并将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
3.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一个神秘的生命世界?
4.学生汇报、交流。
5.教师提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结构有什么不同?
6.学生汇报。
7.教师带领学生小结: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
三、指导学生认识细胞的有关知识
1、请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第11页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细胞?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
2、
3、提问: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2页的资料——胡克发现了细胞)
5、提问:细胞是谁发现的?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
6.教师指导学生小结: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四、拓展活动:模拟白细胞杀死入侵的病菌
1、讲解:当身体某处受伤,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在受伤的部位吞噬病菌。同时,伤口周围出现红肿现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发炎”,当病菌被消灭以后,炎症也就消失。因此,白细胞对人体起着防御和保护作用。
2.分组模拟白细胞消灭病菌的游戏。
(选定几个学生扮演“病菌”,三四个同学为一组手牵着手扮演“白细胞”,然后“捕捉”病菌,把它包围起来),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细胞有不同功能。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