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

(2013-09-05 13:41:55)
标签:

教育

分类: 科学教案

5、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  能够收集数据并发现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下降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学生预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二、展示

1、  建立温度的概念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讨论:两个手指的感觉是否一样?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2、形成温度概念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温度计可以准确的测定出物体的温度。    

3、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讨论:测量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4、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5、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讨论:怎么才能做好这个实验?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6、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

、交流讨论得出结果: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四、反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温度计

                   温度逐渐下降,由快到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知识点明确,分小组学习了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实际操作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6、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

 试管夹,汤匙、蜡烛、酒精灯,烧杯,石棉网,三角架、茶叶,热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布置学生了解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调查热的传递方式

二、展示

1、导入:我们手冷的时候,父母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这个问题  

2、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1)注意:别烫到手,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2)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安全

(3)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书中表示。

(4)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5)小结

3、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1)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2)提问交流: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固体和液体传热的方式会相同吗?

(3)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4)小结

四、拓展   

空气传热方式

五、反馈: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是什么?固体和液体是怎么来传热的

 

 

〖板书设计〗

 

 

6、热的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对流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的到,热传递讲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学生掌握了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4、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点〗

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

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学生了解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

二、展示

   (一)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你为什么这样想?理由是什么? 

    (二)认识加热和冷却对物体形态的影响 

         实验:一块糖,加热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呢?

         提出实验的要求:

           先将蜡烛点着。

          将装有糖的锅放在蜡烛上。

           注意分工合作,不要烫到手。

    (三)了解干冰

 三、反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

二、展示

   1、认识加热和冷却对固体体积的影响 

     (1)实验:小铁圈,在受热以后会发生变化吗?

     (2)小组交流讨论 

     (3)教师演示实验 

     (4)小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认识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实验:水和空气在加热和冷却后会有铁垫圈这样类似的变化吗?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结:物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 解释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三、讨论: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四、反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形态    体积

加热    变化    热胀

冷却    变化    冷缩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实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小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逐步提升。 

 

 

 

 

 

8、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沙、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彩色笔或墨汁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调查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功能

二、展示

    1、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研究不同物体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是否一样这个问题

    2、探究不同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油和水)   

      ①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能力一样吗?比如说,油和水,哪个吸热快?

      ②提出猜测。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③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的结果

    3、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

      ①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比较吸热的快慢才是科学的?  学生讨论制定方案:怎样比较油和水,谁散热快。

4、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实验结果

6、小结

三、反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布置学生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二、  展示

1、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1)提问:不同的物体吸热散热性能不一样,那同一物体,不同颜色,它们吸热散热的能力又是怎么样的呢?

  (2)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

  (3)小组讨论制定方案

  (4)学生交流探究方案

  (5)学生分组活动。

  (6)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2、拓展作业    设计一个保温杯,看哪个小组设计的保温杯效果最好。  

三、反馈:学到了哪些知识?生活中如何应用

 

 

〖板书设计〗

 

8、吸热和散热

                          吸热  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实验讲解知识点,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较好,课堂秩序由于做实验显得有些乱,需加强 

 

 

 

 

9、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

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学生调查形态的水有哪些?了解造雨造雾造霜的简单过程

二、展示

1、导入:同学们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那么你们见过哪些形态的水呢?

2、学生回答汇报调查结果

3、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4、研究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汇报结果 

三、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1)谈话:刚才我们看过了各种形态的水,你们觉得好看吗?你们想自己动手制造出她们吗?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做一做吧!

 (2)学生参照课本提示,讨论实验方法。

 (3)小组活动,仔细观察、思考并记录:云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4)小组内交流意见

(5)汇报交流的结果

 (6)扩展小知识:云通常是在高空的,而雾就是低空中的云。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

(5)小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6)小组汇报实验成果

7)扩展知识: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三、反馈:学到了哪些知识?简单造雨造雾造霜的方法是什么?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了解蒸发和凝结的简单含义

、 展示

 1.导入这节课继续学习关于水的知识。 (用抹布蘸水在黑板上写“水”)

 2、认识水的蒸发、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谈话:同学们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3、学生交流讨论并试着回答。

4、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知道的蒸发现象。

7、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三、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2.为什么年年下雨,雨水却总是降不完

   3.水在自然界中是怎样循环的

  四、概括总结全课

  五、反馈:通过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9、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形态的水:雾、雪、冰、雨、露、

简单造雨、造霜、造雾

水蒸气、凝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做三个实验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雾和霜是如何制造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