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二单元(冷和热)
(2013-09-05 13:41:55)
标签:
教育 |
分类: 科学教案 |
5、冷热与温度
〖教学目标〗
1.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2.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概念;
2.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快乐。
〖教学重点〗
重点:学会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学难点〗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发现温度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烧杯(或一次性塑料杯)、温度计、铁架台。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学生预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二、展示
1、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
演示: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冷水杯和热水杯,5秒钟后,再同时插入温水杯。
讨论:两个手指的感觉是否一样?
学生分组进行体验,小组交流体会。
2、形成温度概念
3、学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1)液泡浸在水中,不碰杯壁;
(2)液注变化稳定后观察温度;
(3)观察温度要水平观察;
(4)学习读出温度计的度数。
利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先测冷水,再测温水、最后测热水)
4、预测水的温度变化提问:热水放的时间长了会怎样?如果隔相同的时间测量一次热水的温度,你认为热水变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温度的下降会有规律吗?如果有规律,可能是什么样的规律?
5、制定热水变凉的研究计划
在讨论中明确学生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需要哪些材料:(温度计、铁架台、杯子、热水、记录纸、手表)
(2)需要观察什么?记录什么?
(3)怎样记录?从什么时候开始记?隔多长时间记录?
(4)小组内每个成员的任务是什么?(拿温度计、读数、计时、记录各有分工,每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科学探究的常用学习方法,每个组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角色,小组中每个人都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体作用。
6、小组研究,收集数据,学生取热水和记录表;学生进行测量并记录
三、交流讨论得出结果:
1)温度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
2)温度下降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四、反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6、热的传递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做固体热传递的实验;
2.能够做液体对流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热总是从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
2、知道传导、对流、辐射是热的三种传递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2、体会到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想像力。
〖教学重点〗
认识热的三种传递形式。
〖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学生了解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调查热的传递方式
二、展示
1、导入:我们手冷的时候,父母会用温暖的大手握住我们的小手。这说明热可以传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热的传递这个问题
2、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
(1)注意:别烫到手,可以从汤匙任何一个位置开始烤;汤匙不要离蜡烛太近;观察蜡是怎么熔化的。
(2)学生分组实验,注意安全
(3)烤一烤涂了蜡的汤匙,观察蜡的熔化并用箭头在书中表示。
(4)展示交流:蜡油熔化的规律?
(5)小结
3、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
(1)出示用酒精灯加热的水。
(2)提问交流:酒精灯产生的热传递到哪儿去了?
(3)展示交流:水变热的规律?
(4)小结
四、拓展
空气传热方式
五、反馈: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是什么?固体和液体是怎么来传热的
〖板书设计〗
6、热的传递
固体——传导
液体——对流
〖教学反思〗
7、加热和冷却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做加热糖的实验,观察糖的形态变化;
2、会做加热铁垫圈的实验,能利用器具观察到铁垫圈的体积变化;
3、会做水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受热后会改变形状、体积;
2、知道固体、液体、气体基本都具有热胀冷缩性质;
3、知道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物体做许多事;
4、知道温度表的工作原理,了解温度计的发展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2、意识到每一项科技发明都是科学家反复试验和不断改进的结果;
3、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4、意识到科学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好处。
〖教学重点〗
认识到冷热变化会导致物体产生变化。
〖教学难点〗
发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砂糖、易拉罐底、蜡烛、火柴、玻璃片、固体体胀演示器、烧瓶、橡胶塞、玻璃管、气球、水槽、冷热水。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学生了解加热和冷却会对物体产生哪些影响?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
二、展示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人们可以通过加热和冷却做哪些事情?
二、展示
三、讨论:了解加热和冷却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四、反馈: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3、加热和冷却
加热 变化 热胀
冷却 变化 冷缩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实验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小组合作意识有所增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逐步提升。
8、吸热和散热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进行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2.能够设计物体颜色对吸热和散热性能影响的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物体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2、知道深色的物体比浅色的物体吸热、散热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结论需要数据来验证;
2.意识到身边的许多现象蕴含着科学道理;
3.培养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不同物质、同质不同色的物质吸热和散热的性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做好水和油吸热、散热性能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二、展示
4、学生分组实验
5、交流实验结果
6、小结
三、反馈: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二、
1、探究不同颜色物体的吸热、散热性能。
2、拓展作业
三、反馈:学到了哪些知识?生活中如何应用
〖板书设计〗
8、吸热和散热
油 快 快
水 慢 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实验讲解知识点,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效果较好,课堂秩序由于做实验显得有些乱,需加强
9、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雾、雨、霜的模拟实验了解它们的成因;
2.能够通过对沸腾和蒸发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成因;
3.能够通过了解水结冰、沸腾、凝结的条件;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水在蒸发时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的循环。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霜、雪、冰、雹是水在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3.知道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自然界的神奇变化;
2.感受物质的循环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条件。
〖教学难点〗
做造雾、雨、霜的模拟实验。
〖教学准备〗
玻璃杯、冰块、易拉罐、湿毛巾、盐、温度计等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学生调查形态的水有哪些?了解造雨造雾造霜的简单过程
二、展示
1、导入:同学们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2、学生回答汇报调查结果
3、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4、研究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汇报结果
三、实验:制造云、雨、雾
1、造云
(5)汇报交流的结果
2、造雨
(1)提问:你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吗?
(2)学生回答
(3)学生设计实验,模拟雨的形成,将设计结果记录下来。
(4)汇报设计方案
(5)小组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6)小组汇报实验成果
(7)扩展知识:当小冰晶下落时,如果地面温度低于零摄氏度,就会下雪。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了解蒸发和凝结的简单含义
二、
谈话:同学们看看刚才老师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的“水”字还在不在了?它跑到哪里去了?
3、学生交流讨论并试着回答。
4、教师讲解:液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你能做一个蒸发的实验吗?(让学生将水滴到手背上体会蒸发的作用。)
5、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使蒸发加快?
6、了解自然界的蒸发现象:列举知道的蒸发现象。
7、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体变成液体,这种现象叫做凝结。云、雾、露、雨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凝结成的。
三、水蒸发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1.提问:水在自然界有哪几种形态?在什么条件下,它们互相转化?
〖板书设计〗
形态的水:雾、雪、冰、雨、露、
简单造雨、造霜、造雾
水蒸气、凝结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做三个实验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雾和霜是如何制造的,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