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部落
藏族是一个分布地域辽阔、历史十分悠久的民族。说起藏族,人们常常会将它的民间传说、部落神祗、宗教信仰、文化生活联系在一起,心中充满着神秘感。为此,不少人会勇敢的挺进西藏,长途跋涉,进入拉萨,在雪域高原寻访这个神奇部落的踪迹,感受古老藏文化的心灵与精神冲击。
在青海湖的边上,就有一块“藏族部落”景点。虽然是“人工合成”,但不乏原生态气息,可视作真实藏民生活的缩影。作为青海湖游览的辅助部分,的确是值得一看的。
碉房
http://s9/middle/7527e5e0g76e2c31ef798&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16/middle/7527e5e0g76e2c3208d5f&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挂有“藏族部落”标牌的入口处建筑就是碉房,一种藏族奇特的建筑格局。有人说,在青藏地区,有庄稼地的地方就有藏族自然村落,那里便可看到碉房。
多石的地理条件,使他们充分利用石头来砌成平房和小楼,小楼有的竟高达三层。因为墙用石头砌成,门窗较小,给人的感觉是坚固、粗旷,形同碉堡。
碉房大多建在背风向阳的山麓小坡上,石头砌墙,木头横搭为楼,架以木梯上下楼。楼下是牛马圈和堆放杂物;楼上中间房内供佛,两边是卧室、厨房。如果是三层,最上层就是佛堂,中间一层住人,自然地把碉房划分为神、人、牲口三层,这与藏民族的宗教观念是一致的。那怕是再贫困的,只要有一间平房,正上面也必会供着佛像。
有些自然村落,如果村民集中,各家碉房还彼此相连,形成鳞次栉比、高高低低的楼群,别具风格。村中有来往小径巷道串通,与汉族的村庄有点相似。过去有钱有势者还独自盖起碉院,正面主楼三四层,其它三面平房回廊,院中设花坛种植花草,显得幽雅洁静。
民居
http://s15/middle/7527e5e0ga4dba49648fe&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13/middle/7527e5e0ga4dba4a57a0c&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2/middle/7527e5e0ga4dba4c3f731&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4/middle/7527e5e0ga4dba4e287b3&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11/middle/7527e5e0ga4dba5105a1a&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有些藏民还用钢筋砖瓦盖起了具有传统形式的新楼房,楼房上玻璃窗洁如明镜,楼檐下挂着印有经文、佛像的遮阳彩布,既诵经礼佛又实用。屋内有精致讲究的传统藏式家具,又有现代化的电视机、录音机甚至冰箱、音箱,真可谓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于一室,生机勃勃,令人羡慕。
黑帐篷
http://s13/middle/7527e5e0g76e2c40e909c&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8/middle/7527e5e0g76e2c41024c7&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在广阔的草原上,牧民们住的还是传统的牦牛帐蓬。这种帐房用牦牛毛编织而成,厚实保暖,冬暖夏凉,一般呈黑色。所以叫作“黑帐房”。
牦牛毛帐房一般都用木棍支起,顶上中间开一条长约一米、宽约20
厘米的口子,用以采光和排烟,冬天风大天寒时则用专门的毛毡覆盖。帐房内中间是锅灶,灶后是招待客人的桌几,最上方挂着或供着佛像。两边是休息的地方,铺有毛毡或羊皮。如果有客人到来,主人便高兴地将他请到帐房里,落座于左边,端上香喷喷的奶茶或酥油茶,热情招待。
牦牛
http://s13/middle/7527e5e0ga4dbac4fa87c&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4/middle/7527e5e0ga4dbac7d71f3&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1/middle/7527e5e0ga4dbacab3580&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在青藏草原上,到处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牦牛,或者觅草于草滩之中,或者载物负重,步履沉稳地在行进。
牦牛最先是由青海羌人从野牦牛驯服出来的。据学人们研究,国外知道牦牛的名称还是从羌人那里得到的。因为藏语把牦牛称为“雅”,国外大多也叫Yak。青海牧区是主要的牦牛产区之一。
牦牛在生理上有许多优势,如具有极强的抗御寒冷本能,适宜在气候寒冷的高原上生存并为人服务。它的皮毛是生产优质动物纤维毛绒和珍贵皮革制品的原料。牦牛乳多肉香,是高寒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食料之一。另外,牦牛还是草原牧民役用的最佳交通工具,在吃苦耐久方面,它比马骡要强。
每当天冷时,牧民将帐房、锅灶等全部家当驮在牦牛背上,富裕家庭一次就用十几头牦牛驮载,然后一家老小骑马坐牛,赶着牦牛,从山中或高坡上往平凹之处迁转。有时要走一两天才能到达目的地。牧民冬天住的地方叫“冬窝子”。而当春暖天热后,又用同样的办法迁到山上或高处的“夏窝子”去游牧。在这种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牦牛是得力的运输工具。
牧民喜欢牦牛的另一个原因是,牦牛肉多而鲜嫩好吃。肉质细嫩,脂肪低,蛋白质多,不但营养丰富,而且鲜香可口,被视为招待客人的上等食品。牧民为了一年四季都有牛肉吃,在秋天宰杀后,将牛肉风干,存放起来,到冬春时节吃用,别有一番风味。
嘛呢石
http://s9/middle/7527e5e0ga4dbb110cd98&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http://s14/middle/7527e5e0ga4dbb12f5b4d&690藏族部落" TITLE="【走进大西北】之五 藏族部落" />
在青藏高原上,到处都可以见到大大小小的、刻有藏文六字真言和藏文佛经的石块,那是嘛呢石。
所谓“六字真言”就是“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经,如果将其意译为汉语,意思就是“啊!莲座上的圣佛!噢!”佛教徒认为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相当于念了一卷经,常年念下去,就能消除一生罪孽,得到美好的来世。所以,佛教徒不仅口头念,还用刀刻在石上,送到嘛呢堆,算是完成了一件功德。“嘛呢石”这一名称就是从六字真言中取其第二、三两字而来。
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信徒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焚香膜拜,嘛呢石上到处是他们敬涂的酥油与挂起的经布彩绸。有的嘛呢石下还有一长溜“经轮”,供善男信女手转。微风吹拂,铃铎鸣玉,经幡飒飒,香烟袅袅,蔚为壮观。
有诗咏道:
鸟语山光尽是禅,如来佛法本空传。
番经犹是凭风诵,横索长竿字万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