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的制扇工艺始于何时,文献上没有具体记载。东晋时,乐府《吴声歌曲》中有团扇歌,宋代陆游有“吴中近来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的诗句。故可证实,自晋到宋,扇子在苏州已是寻常之物。经元历明,苏州制扇业不仅团扇、宫扇颇负声誉,而且又以吴制的折扇闻名四方。解放后,苏州扇子行业中首屈一指的更有檀香扇,尤其是供人们欣赏、陈设、收藏的各种高级檀香扇,不仅为企业赢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以其卓越的艺术水平,在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史上,写下了灿烂的篇章,成为现代传统工艺美术产品中的一支奇葩。
第一节 沿
革
王鏊《姑苏志》载,明代竹扇扇骨产于陆墓,制扇骨的名匠有明正德、嘉靖年间的马勋、马福,万历时的柳玉台、蒋苏台、沈少楼。《吴县志》上还有“马圆头,柳方头,蒋则方圆并精”之说,蒋苏台所制的一柄扇骨,高值白银三四两。万历年间,还有杭元孝仿所谓的“高丽式”,更加精细光洁,且“悬重价不可得”。民国5年(1916),虎丘出土的明万历时吏部尚书王锡爵夫妇合葬墓中的9寸16方圆头水磨竹折扇和22方圆头雨金乌漆竹骨女折扇,证明了明代苏州制扇工艺的高超水平。当时扇骨式样众多,有圆头、直根、绦环、结子、板板花诸式,质料有白竹、棕竹、湘妃竹、乌木、紫檀、白檀、象牙和玳瑁等。除讲究扇骨的造型和工艺外,还配有精制扇面。明代,扇面以方氏的最为著称。明代后期,制扇手工业者大多集中在阊门桃花坞一带。
清初,苏州精制的水磨扇骨被作为贡品之一。据记载,乾隆时,阊门内西街有毛恒凤扇庄。嘉庆年间,在山塘街有制作团扇作坊十数家,或罗面,或绢面,有淡描,也有彩绣;形有六角、八角或圆形等。至道光六年(1826),又有丁方九、益美斋扇庄,主要生产竹折扇。名匠则有王素川等。同治年间,苏州折扇业成立公所,地址在桃花坞韩衙庄内。太平天国后,苏州扇骨作坊有十余家,工人百余人。刻骨艺人有马根仙、王石香、周致和、谭松坡等。光绪年间,阊门上塘有古训堂扇庄。此时津浦、京奉两线通车,苏扇开辟了奉天(沈阳)市场。但苏州生产能力有限,扇庄委托南京、常州两地作坊加工,进而两地有十来家作坊相继迁苏生产,亦集中在桃花坞一带。南京栖霞山的杨老五、常州湖塘桥的张多宝,均于这时来苏开业。南京来苏的后称“南京帮”,以生产行货(大路货)为主;常州来的后称“常州帮”,做市货(高档货)居多,还制乌木、紫檀等木折扇。
民国初年,折扇业又有发展,作坊由桃花坞扩展到西街附近。这时从扬州迁苏生产并经营的有黄荣记、祝锦记、孙恒和、徐经山等扇庄,后称“扬州帮”。苏州已成为折扇业的主要产销地区。由于行业人员扩大,原行会公所改组为扇骨公所、扇面公所,包括毛坯作和打磨作(漆骨作坊不加入),毛坯作占75%以上。扇庄都是前店后作,以经营为主,收购扇面、扇骨,装配后销售。专业作场生产,或扇骨或扇面,根据不同产品分别加入不同的公所。当时雕边者人数极少,其中清客(并非以此为生者)居多,没有公所,但亦常去茶馆相聚,交流信息。
由常州来的张多宝扇骨作,这时已扩大为张多记扇庄,后成为苏州第一大扇庄,立“嘉禾”商标。民国10年(1921),张多记选送竹折扇,参加上海总商会陈列,获一等奖。同年参加江苏省第二次省地方物品展览会,获三等奖。时还生产檀香扇,有男扇和女扇,产品不仅内销四川、河南、山东等地,还出口日本。17年,张多记选送折扇30把,参加在杭州举办的西湖博览会。经历次展出,张多记扇庄声誉日增,很多扇庄经销它的产品,并先后在北京、昆明设立坐庄(推销窗口)。其他还有李瑞记、唐恒和、黄荣记,也在京、津、沈阳等地设有坐庄。规模仅次于张多记的是陆春和扇庄,年经营量达30万把。
本世纪20年代末,日本扇大量渗入东北市场,给苏扇在东北销售造成困难。为与日货抗衡,苏州改产小规格扇,后在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呼声中,苏扇销路回升。民国13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张多记推出石印纪念扇,扇面印有中山先生遗像,及“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遗训,顿时畅销全国。
30年代初,苏沪一带重新掀起玩赏书画折扇之风。各扇庄生产多种式样应市,扇面新品种也纷纷推出,除市矾扇面外,还有泥金、冷金面,雨夹雪洒金面,格景面,柿青、珊瑚等有色面,以及绠绢纺古面、发笺、虎皮笺等扇面,几乎应有尽有。另外,张多记扇庄受杭州王星记扇庄委托,仿照日本女扇式样,加工成檀香扇,向南洋推销后,风靡一时。此后,苏州檀香扇便形成一种产品,开始正式专业生产。
30年代,苏州扇骨巧匠有梅宝生、许阿金、冯子霸、金纪明、薛炳泉、杨老五等,尤以杨老五的水磨扇骨选料讲究、做工细腻为最,圆头扇也是他的拿手杰作。漆骨高手有沈福寿、唐檀玉、张阿炳、王阿泉等。沈福寿的八宝漆、月华漆、玛瑙漆、菠萝漆、金星漆、隐漆等手艺最佳。刻骨艺人有庞仲经、谭一民、黄山泉、周玉菁、唐双喜等。谭一民、黄山泉雕刻的钟鼎文字,能有斑剥的古趣,评价甚高。制扇面的首推张镇,能制三开扇面,可向左右撒开(旧时春宫画扇,即用三开面,向右撒开时用以隐蔽):整新破碎的书画扇面,亦是他的特长。
民国25年,苏州扇骨作坊有60家、300余人;扇面作坊有16家、104人,漆骨作坊有7家、14人:雕边有10余人。年产扇面,市货120万张,行货(石印)200万张,扇骨市货6.6万把,行货33万把,漆骨26万把。民国26年日军侵占苏城后,数十家大小扇庄、作坊均处瘫痪状态。但檀香扇的生产却有发展,时有杨政记、张卿记、唐恒和、李瑞记等18家扇庄生产檀香扇,人数300人左右。这时还先后设计出纤秀而文雅的“双空”女扇和拉花、绘花结合,以及全拉花等新品种。扇子业务,季节性强,淡旺季反差极大,40年代起生意清淡,不少扇庄为弥补淡季损失,与帽业“联姻”,改扇庄为扇帽庄,夏季卖扇,冬季卖帽。只有檀香扇业务尚属兴旺,扇庄大多扩展檀香扇生产。
解放后,1950年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扇庄有唐恒和、张卿记等10家。1952年,政府组织生产檀香扇出口苏联,当年生产人员有127人。1954年成立绢宫扇生产小组,组员54人。1955年小组发展为合作社,1957年社员增至104人,当年销售量55.47万把,出口16万把,年利润3.1万元。1954年秋,53户扇骨劳动者及工人,成立折扇生产联系小组,后漆骨、打磨、扇面劳动者相继组成折扇第二、第三联系小组。1956年12月,3个小组合并,同时吸收部分扇庄从业人员,组成折扇生产合作社,社员205人,1957年集中生产,全年生产折扇129.8万把,产值39万元,其中外销5.84万元。1955年7月,成立市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年产量13.6万把,社员114人,1956年社员增至329人。
1958年,折扇生产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苏州折扇厂,绢宫扇生产合作社和檀香扇生产合作社合并改为苏州檀香扇厂。此后,制扇业开发新品种,折扇增加舞蹈扇、广告扇、轻便扇等。1975年生产竹折扇179.87万把,其中出口66.12万把;轻便扇413.42万把,其中出口69.88万把,总产值178.92万元,轻便扇一时成为苏州折扇业的主产品。至1985年,竹折扇生产290万把,其中出口17万把;轻便扇生产438.72万把,全部外销,总产值272.95万元。绢宫扇除采用传统的“苏画”、“杭画”外,还新设计了动物卡通等。尤其是运用了一种喷雾工艺,喷印、喷绘相结合,获得新的效果。至1985年,年产各种规格的绢宫扇267.2万把,出口131.5万把。檀香扇通过发掘新材料,运用禾木和柏木拉花喷香,制成新产品香木扇,成为扇子行业中至今经久不衰的大宗产品;同时运用细拉工艺、拉烫工艺,使其工艺精美、风格独特而成为当代苏州工艺美术之一绝。1975年生产檀香扇14。25万把,全部出口;生产香木扇14.25万把,其中出口8.55万把,总产值189.96万元。1985年,生产檀香扇9.61万把,其中出口6.46万把;生产香木扇83.12万把,其中出口17.31万把,总产值420万元。
1979年,苏州如意牌檀香扇被轻工业部评为全国轻工业优质产品,1980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1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质奖。在1981年轻工业部全国扇子质量评比中,如意牌檀香扇、水磨骨玉折扇、竹骨纸折扇,均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竹骨纸折扇并获江苏省工艺美术品百花奖。
第二节技 艺
扇子因品种不同,制作技艺大相径庭。就竹折扇制作讲,须将竹材经煮、晒、劈、成形、烘烤、打磨后,或雕刻、或髹漆镶嵌,再经烫钉,装配扇面,才能完成。旧时苏扇闻名,主要在扇骨的加工工艺上。各种形式的竹折扇,长短、宽窄各有不同,扇骨多少也不等,扇肩、扇头的变化更多。大骨,有花式和素式两大类。花式是曲折型或起梁、贴梁式,素式是平直型。两类都有宽窄、长短之分。小骨,多则密不通风,少则隙可走马。扇肩分有肩无肩,有肩亦有高有低。肩头的变化有排茄、古方、燕尾、玉兰、梅花等,但以方、圆最常见。
苏州折扇品类和花色不下三四百种,根据使用对象(男女、老少、胖瘦、高矮)、地区、气候(初暑、盛夏)、用途(实用、装饰、玩赏、表演)的不同进行设计。设计后先精选材料。材料一般要选纹丝细腻、白净雅洁的。制扇老艺人最善于在遍身斑剥的竹片中,识别美材,其中鉴别的奥妙,有待进行科学总结。
竹折扇的加工工艺,关键是磨工。苏州以水磨闻名,重在打磨。打磨不用砂皮,而是一种有细直楞的木贼草,在浸水后用它不断反复打磨,待晾干后,继用榆树叶子磨光,显出细净和光洁来。最后用川蜡上光,使其娇嫩玉润。这种功夫极深的工艺已有几百年传统,是苏扇的主要特色之一。
檀香扇的工艺特点,主要表现于所谓“三花”的装饰手法,即画花、烫花和拉花。
画花,是在绢面上绘画,但又不同于男折扇上的国画。要先在底上涂一层白色,再画仕女或花卉,这样才能把所绘的形象更鲜明的衬托出来,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效果。50年代称之为“苏画”和“杭画”。其中,花卉常有牡丹、菊花和罂粟3种,其枝叶也大同小异,仅花形上有一定程度的变形。60年代初,画家又创造出一种后称“细画”的形式,画面是以恽(恽南田)派花卉为基调的“小写意”,构图丰满,设色文雅,形成了现在苏州檀香扇的独特绘画风格。
拉花,是用钢丝锯在扇骨上拉出镂空图案,一般较简单。60年代中期后,突破以往呆板的程式,在增加空眼基础上对图案花纹作精心设计,体现出一种精致、细密的效果,被称之谓“细拉扇”。?o年代,运用细拉花工艺又设计“对花”的新形式,不只是孔眼的增加,而是每片扇骨的图案各不相同,展开扇面则是一副孔眼和线缝组成的画面,更加巧妙精美。在一片又窄又薄的扇骨上,拉出花纹不一的数百孔眼,需要特殊的钢丝锯和高超的手艺,这在制扇行业也已成为一绝。艺人们常常锯拉自如,即使细如发丝的线条,也能始终粗细一致。檀香扇厂制作的26厘米细拉檀香扇《沧浪亭》,1984年入选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珍品,是拉花技艺的代表作品之一。
烫花,将铁笔加热后,在展开的扇面上烫出枯焦色的画面。旧时烫花,铁笔中要穿上一块烧红的炭,利用传导至铁笔上的火温烫画,1954年从南京聘来老艺人龚福琪,执掌烫花并培养艺徒。他擅长戏文人物画,画时无需画稿,能默画各类戏文画百幅之多。1958年铁笔改用电笔,方便灵活,效果相同。经多年实践,在表现手法上又吸收西画形式,用皱擦表现明暗,烫时掌握好火候,经反复多次烫画,便可加强线条的表现力和形象的立体感。
70年代,始将以上三种方式同时运用在一件产品上,有的以拉花为主,配以烫花;有的以烫花为主,辅以拉花,使两种手法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又有将拉、烫、嵌手法相结合运用的。镶嵌材料有骨、象牙、玉片、金银丝等,将这些材料镶嵌在一片片薄薄的扇骨上,再在上镌刻画面,使产品显得格外精巧、华美、高贵。檀香扇厂生产的26厘米拉烫嵌扇《琴棋书画》,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工艺美术精品,为苏州檀香扇赢得了新的荣誉。
第三节产 品
苏州扇子主要有绢宫扇、竹折扇、檀香扇、象牙扇、纸团扇等十几种。
绢宫扇
古时称宫扇,以绫、罗、绢为面,故又名纨扇、罗扇、绢扇。扇多为圆形,所以亦称“团扇”。现在生产的绢宫扇,由于材料和工艺的不同,可分作高、中、低三档。高档有湘妃扇、包边宫扇、象牙柄大包边宫扇、桃丝竹大包边宫扇、红木柄大包边宫扇和夹圈宫扇等。外圈制作特别讲究,有的还镶嵌各种珍贵材料,精致美丽,扇柄也有雕刻或髹漆的;扇面大多绘传统工笔国画,画工优良,一般作为艺术陈设品。中档有红木柄大宫扇、象牙柄大宫扇、凤凰尾柄大宫扇等。低档有花竹柄大小规格的绢扇等。中低档产品扇面均系传统民间“苏画”,或采用现代“喷雾画”等,造型以圆形为主,亦有海棠、苹果、鸡心、八角、绣球、钟形等花色,
竹折扇
有高档的水磨竹折扇和一般的竹骨折扇之分。苏州旧时还生产各种高档的漆骨扇,骨扇经髹漆加工,具有漆饰之美。漆骨扇的品种极为丰富,有髹单色漆的,如大红、霞红、柿漆、素珊瑚、黄或深黄及绿、紫、黑退光漆等,漆色美丽光泽,令人爱不释手。在斑纹漆中,又有所谓金星珊瑚、细金雨、雪满堂、波罗、槟榔、影漆和各种八宝漆。还有称花式漆的,是运用刻漆、镶嵌、画漆等工艺方法加工而成。另有称局部漆的,是指漆上板、空下板或反之,或漆一面芯子、烫一面芯子。根据加工工艺,在扇边上作浅刻、深刻或留青的,又称雕边扇。竹折扇依其不同的使用要求,专供妇女使用的为“女折扇”,用竹骨绢面,绢面多染色,画面以花为主,尺寸比男扇小,边狭、小骨多至30、34甚至40方,产品非常别致,70年代后大多外销。另有各种广告扇、舞蹈扇、装饰大竹折扇,以及长2米、展开面宽4米的特大竹折扇,下配座基,可用作隔离空间和陈设用,代替屏风。与竹折扇相配的扇面,也是扇子行业的产品之一。苏州扇面以“老矾扇面”最为著名,俗称“市矾扇面”,专为高档折扇扇骨配套,深受书画家欢迎。扇面除白面外,还有金面,洒金面、格景、柿青、上青、珊瑚面等不同。柿青、上青等扇面已停产60多年,珊瑚面也于1949年后停产而至今尚未恢复。原苏州后新街有一家刘玉记纸坊,专为扇面和盈联加工上青、柿青等花色用纸(一种特殊加工的宣纸),作场歇业后技艺失传,
檀香扇
花色品种繁多,扇骨有长短宽窄的区别;扇面有全面、绢面两种。绢面有阔狭、错落层次的变化,全面全用檀香木制成,施用烫花、拉花、镶嵌等工艺。从大类分,主要有“三十方”,是最早的一种式样,以30根扇骨而得名,绢面部分占扇长6/10,以展示绘画艺术。“倒肩”又称西冷,绢面为扇长的4/10,与三十方相反。亦有绢面更狭者,称短倒肩。这类扇兼用拉、烫艺术。“格景”,将绢面分割成三或四块,作交错布局,根据绢面块数,分别称三格景或四格景。“双空”,又称双峰,类似格景。糊两条狭长的绢面,中间显露扇骨,两条绢面中间间隔距离,宽者称长双空,窄者称短双空。“中空”,将绢面糊在中央,’上下左右均露扇骨,便于扇骨上端造型变化,如作弧形,展开则呈波浪形。“玉带”,取西湖玉带桥为名,形与中空基本相似,只是中间绢面更窄,呈带形,有飘动之感。“排茄”,形如三十方。扇肩挖成茄子形,展开后,扇肩处似排列的茄子。“全面”,不糊绢,在檀香骨片中贯以彩带缀成。有三十方<30根肩骨)、三十四方(34根扇骨)两种,工艺有拉花,烫花、拉烫结合及拉烫嵌结合。
象牙扇 是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产品,主要有象牙折扇和象牙宫扇两种。象牙折扇外形与檀香扇相似,因象牙洁白、细腻、坚韧,特别适宜细拉雕刻,因此加工更加精细,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可制成珍贵的高级陈设品。细拉女折扇《天女散花》在一片扇骨上就镂刻1128个孔眼,全扇30根扇骨,孔空超过3万个,再施线刻、上色,工艺水平达到绝佳境界。1973年苏州檀香扇厂还制作拉刻象牙折扇《樱花》,被誉为“扇子王国的骄子”,1984年入选为国家级珍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象牙宫扇是在宫扇基础上,将象牙薄片拼成绢面状后经拉刻工艺制成。其圈边则集镂、雕、刻、嵌于一炉,故也可视为扇子形式的一种象牙雕刻工艺品。1975年苏州檀香扇厂制作的第一把象牙宫扇《牡丹》,经半月余设计定样,一年制作而成,再装翠玉扇坠,配上红木座子,1976年秋在广州交易会上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并以2.5万元售出。1985年该厂又制作大宫扇《松鹤长青》,扇面高38厘米,宽36厘米,边框与扇面之间,相距1.5厘米,由6只仙鹤为榫,互相连接,边框镂雕90只不同式样的白鹤。扇面是一幅浮、立雕相结合的松鹤图,松针、鹤羽、浮云安排疏密有致,层次清晰分明,画面空间以细拉寿字花纹为底。扇结部分(扇面和扇柄连接的半圆部分),镂雕牡丹、水仙、秋菊,分别镶嵌玛瑙、珊瑚、绿玉充当花蕊,闪闪发光。作品高雅贵重,动人心弦。该扇前后用了两年时间,不失为象牙扇中的一件代表作品,曾在日本等国展览。
纸团扇
原是苏州制扇业的一种大宗产品,生产历时不足百年。民国初年,上海九华堂裱画店将“仿沼扇”(俗称“黑漆洋扇”)改为圆形扇面,裱上电影明星的剧照,背面做西药或香烟广告,所以也称“明星扇”或“广告扇”,后称纸团扇。30年代,上海扇业委托苏州加工,才逐渐成为苏州制扇业的一种产品。纸团扇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故一度受到劳动群众的欢迎。1956年全行业有人员166人,年产量330万把。1960年产量高达500万把。后因多种原因,行业逐渐消亡,产品匿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