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十年代十大建筑之一——外研社大厦

(2011-07-21 14:31:11)
标签:

杂谈



外研社办公楼的标志是它深红色的、粗糙的外墙面(采用了江南的一种红砖),
这在当年的北京是一个创举。
它被誉为“中国出版业第一楼”,
也是建筑设计师崔恺的标志性作品。




http://www.fltrp.com/newspic/07121999.jpg“外研红”在魏公村蔓延
  相对于附近连接西、北三环的苏州桥和以公交站点知名的魏公村西口,以及那所被西三环路切成东西两半的著名大学,外研社办公楼实际上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辨识和引导价值,就像很少有人会把它旁边的久凌大厦和北边不远的北京电视台当作辨认方位的标志一样,尽管它们也都已经通过建筑形象竭力表达了引人注目的强烈愿望。

  和颜色灰白、线条单调的立交桥以及其他建筑相比,外研社办公楼的暗红色外墙总会让人眼前一亮。同样的暗红色调如今也见诸于北侧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西院校门,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的是,这种颜色其实正是从外研社大楼因袭而来,这种颜色也已经被有关厂家正式命名为“外研红”。而据主持大楼设计工作的崔恺回忆,当年这种重笔的使用曾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被指为一种“大胆的设想”。如今,这种颜色却正在蔓延到更远处同一条直线上改造不久的中国人民大学西门一带。

与城市空间兼容
  “对于建筑,我是完全的外行。”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博士生余祖政表示,“但是,外研社大楼的确让我发现了建筑的美感,并且让人百看不厌。”这倒暗合了这座大楼入选“北京九十年代十大建筑”时所获得的评价:“这是一座经得起长久品味的建筑。”那种庄重典雅的暗红色自不必说,其外立面上的西式拱券和中式花窗、大厅内的西式壁炉和中式龙砚、庭院中的西式残墙断柱和中式“水池”(实为玻璃天窗)白桥,以及陈设于大楼内外的中外文化名人雕像等等,都传达出了处于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外研社的地位和内涵。

  不仅如此,这座大楼还恰当地融在了周围的城市空间之中。在其附近,有北京外国语大学东西两院中绿树掩映着的50年代仿古式校舍,而从苏州桥延伸过来的高架桥又凌驾于其正门之前,与旁边的久凌大厦相比,它也并没有体量上的优势。而大楼却别具一格地设计成45度斜向相对的两栋大楼,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两座楼以跌落的平台和方格桥廊相连,并且形成一个面对高架桥的三层楼高的主入口,将外部视线吸引到门洞内的纵深空间之中,并且提高了观察视点,避免了从高架桥观察所容易产生的下沉感。“这是一个建筑与城市空间相互兼容的成功范例。”有专家这样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