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书韵楼丛刊·杜工部集》

(2018-04-13 21:53:15)
标签:

杜工部集

书韵楼丛刊

杜甫

分类: 六闲居读书笔记

《书韵楼丛刊·杜工部集》(九函)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巾箱本

此据宋刻本校刊

 

 

    本书线装,印制精美。轻巧,便于携带阅读。

    好奇也罢,沾沾前人的诗书才情也罢。有空不妨找来类似的全集看看,未必精细阅读,先通览一通,感觉一下古人的气场。如可能,不妨把几位的作一番通览,感觉之外,再对比一番,相信定当有所收获。当初我是将杜甫、李白、王维的都通览一通。

    杜甫的情感状态私以为不及李白、王维。杜甫的情感明显较李、王更压抑。同样游走于权贵之间,杜甫的性格却不及李白洒脱。情感不及李白直接、强烈。

    但杜甫的文字技巧绝对属于顶级的。

    一方面,在他们那个时代,有关诗歌的发展方向其实是有所争议的。方向之一是在初唐格律诗已基本成型的背景下,进一步规范诗词的格律形式,或曰以形式美为主导的方向。杜甫为这一取向的代表性人物。因此后人在讨论近体诗的格律形式的时候,尤其是唐诗格律形式的时候,多以杜甫的作品为研究范本。就格律形式的把握与运用,杜甫可谓极其擅长。不仅是常见的律绝形式,更包括复杂的排律等。杜甫动不动就奉某某多少韵。可谓信手拈来,运用自如。

    另一方面,我曾长期游历粤北各处。其山水颇多相近之处,观感亦多类似之处。在诗词创作上,这就很容易陷入语汇的重复。杜甫长期居住蜀中,活动范围相信不及我们当代人宽泛。其所接触之山山水水,也应颇多类似之处,杜甫究竟是如何避免语汇的雷同?形象思维、具象思维给予他们破解之道。比如我们今日多在意抽象思维、概括思维。所见之树,或知道其名,或不知其名。在意的多为观照之下的感受,而非具体是何种树木,因此常常统以老树呼之,山水类似,多以青山呼之。而杜甫则善于具象,或呼之以梧桐、或橘柚,等等;山水也多以具体山水名称呼之,或峨眉、或青城。如此类似的感觉,表达出来的语汇自然不同,很巧妙地避免了语汇的单一或雷同。因为抽象思维、概括思维是我们今日适用面、应用面更广的思维,因此我不打算放弃,但适当的时候,不妨借具象思维、形象思维化解一番。多学一招,总不会是坏事。

   后人学习格律诗多从杜甫入手,有关李杜之水平高低也是一直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其实正是因为杜甫的技巧性更强,更有脉可循,因此较容易学习。而李白的创作更多出于才情底色,不易学习。

六闲居主人 华旭

2018-4-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