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黄学概论备注(一)
(2011-03-01 14:22:04)
标签:
杂谈 |
分类: 六闲文论 |
《慧眼识宝·田黄》
冯志杰
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9年3月第一版
目录
第一章 石中之王
第二章 田黄石定义
第三章 田黄石鉴识
第四章 田黄石雕的收藏
第五章 现代田黄石雕刻艺术欣赏
第六章 田黄石辨伪实例
后记
【六闲居华旭注】
【注1】冯志杰:笔名石癫。1949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64年进福州石雕厂当学徒,师从林依友学艺。现为著名寿山石雕刻家,以雕刻田黄石圆雕闻名。1991年至今(2009年),先后出版三本个人专辑《石癫寿山石雕荟萃》、《石癫精品集》、《癫自石来—冯志杰田黄圆雕艺术》。曾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福建省寿山石文化研究会名誉副会长。冯艺晓为其子。
【注2】第7页:坑,就是开采寿山石的矿洞。···发现田黄石并非出产自矿洞。所以田坑之说,显得并不恰当,如今已经没有人再提田坑了。
此处已有注意到传统表述与实际情形之差异,并有作出相应纠正,以免因文字而曲解实际情况。
【注3】第8-9页:如果按照掘性石的性质分类,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质地纹理受环境影响较小的,带有典型矿洞特征的掘性石,称为掘性XX石(如掘性荔枝石、掘性都成坑石、掘性高山石等)。···二、质地纹理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已经无法具体分辨出原生母矿的掘性石,称作独石(如:牛蛋、坑头田、溪管独石等)。
这类概念的细分及明确,方便了后续的研究及表述。
【注4】第9页:由图2-7我们可以看到极品的掘性荔枝石,品质不亚于优质田黄石,也带有石皮。但是其颜色与田黄石的后天形成的特有颜色有所不同,并且产地非田黄石认可的产地范围,所以不能称为田黄石。
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真实的看法。即有注意到产地范围的“血统关系”,又有注意到其它种类的优质掘性石未必逊色于优质田黄石。这是在客观公正地落实“尚贤”标准。
【注5】第10页:我们所看到的田黄石的颜色,事实上是原生母矿所自带的颜色与环境渲染色相结合后的颜色。正是这种特殊的颜色,使得田黄石可以自成一系,
此处论述虽然源自经验,尚未见相关较科学严谨的地矿研究分析报告,但客观公允。便于我们解读田黄石的面色、底色现象;便于理解田黄石的成色过程及丰富的颜色特质。
【注5】
学理上未必严谨,但实战经验,简单可行,便于把握。
【注6】
这是客观对待“血统论”(产地)。彻底放弃血统论,无疑是否定了田黄石的整体的优质特性。所以血统论依旧是田黄石研究的基础,只是忌讳在具体到个体上,将此整体的优势绝对化。以产地环境的特征为线索,探讨田黄石的整体特征,思路正确、清晰。
【注7】
在概括田黄石的内涵的同时,有注意到“度”的评估与把握。只作内涵的明确,而不作“度”的明确,很难解释田黄石的整体质优与稀缺,也很难在实战中区别产自寿山溪的近似石种。如坑头田、半田等。
【注8】
此处给出的田黄石的定义,比较公允、贴切。
周遭环境渲染后的黄色,与本书正文中的黄气概念可作同一概念解读。
此定义的关键点在于如何解读“优质”一词。上手田黄石较多者,借此定义及本书其它部分内容,很容易深化有关田黄石的理解,强化实战经验。上手少,或未上手者,而单凭书籍知识解读田黄者,容易因此陷入另一种云山雾罩之中。
【注9】
点出了传统研究解读方式主观性太强、感性色彩太浓之弊端。
【注10】
有追踪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田黄石的认知演进状况及差异。注意到不同时期不同观点的进步意义及其局限。
【注11】
有提出自己理解思考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理论依据:美的共识。论述清晰,论据扎实。同时有将自己的主观见解最大程度地作出客观表述:色泽明快,质地通透,肌理纯粹,无杂质者为上品,反之则为下品。
【注12】
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相对质地论。意义巨大。
【注13】
正如冯先生所说。该分色方法的好处在于简单明了,易于把握。作为一家之见,不乏精彩之处,但若作为通行标准,私以为稍逊于丰富与包容。
通透性要求是对颜色分类的有力补充。但对通透性的考察则局限于具体技术手段,如现今爱好者等多备有聚焦强光电筒,则容易考察原石的通透性,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无此配置,则明显难以精准考察通透性。因此,以此通透性检查新出之田黄石,不无道理;要求旧田黄,则稍嫌苛刻。
【注14】
以内含黄金黄石质为上。这似乎太苛求、偏颇。私以为以黄气饱满为上较公允。
【注15】
此可以“黄气”理解。
【注16】
此处有说明格的种类及其利弊。
【注17】
此处有说明石皮的不同分类及其成因。丰富的第一首资讯及实战经验,使有关论述颇为翔实。
如依照厚薄分为:厚皮、薄皮和无皮。此前很多人不敢正视无皮(也有称之为水皮的)田黄石。同时分析到不同皮型的产地出处。
有关厚皮的成因,冯先生指出两种可能:成形时间较久或环境的不同影响到氧化层的形成速度。并且指出其个人看法倾向于后者。
私以为,除了上述两种原因外,还存在一种:即原石的石性。本人看法皮的厚薄决定于多种因素,其中即包括时间、原石石性还包括原石所处的小环境。
再如有关石皮颜色的分类。有将白皮细分为:典型与非典型两种情况。同时指出乌鸦皮与典型白皮在辨识田黄石方面的意义。亦有指出田黄石中常见带白膜的现象,之种现象导致石色外淡内浓。
【注18】
此处有针对唯丝论的产生试作分析,进一步提出了相对质地论,并以实物证明了唯丝论的局限,及相对质地论的客观公允。
本人亦赞同相对质地论,反对唯丝论。但就冯先生的具体表述及论证略存己见。
首先,“同在坑头溪流域之内,也出产一种名为”溪蛋“的掘性石。这种石头属掘性芙蓉石,虽然也呈黄色,也不乏质佳者,但不能称为田黄,”此处论述据本人了解有误。名为“溪蛋”者,在寿山有两种。一种是产自宦溪一带溪底的,为古代开采芙蓉石时残留矿块浸润冲刷而成的,属掘性芙蓉石;近来亦有人将寿山溪溪底所出未完全浸润成田黄石,但又具备了某些田黄石特征的掘性独石称为溪蛋。此类溪蛋原石多属高山系。似乎冯先生是将此两类溪蛋搞混了。
其次,第30页 图3-28 以实物证明了相对质地论的正确,亦以实物推翻了以往有关田黄石无粘岩现象的旧观点。好。
再有,有注意到萝卜纹现象有原矿石自带的与二次成矿过程浸润而成两种情况。但却未能从田黄石的最独特环境:寿山溪二次成矿的浸润过程来解读无丝现象的合理及存在,亦未深挖原矿萝卜纹与二次成矿浸润纹路的不同,及区别此不同的意义。反而转向以通透性来解读对萝卜纹的要求,借尔证明相对质地论的正确、客观、公允。
通透性是田黄石质地的一项重要指标,但非全部指标,至少还应包括糯化程度及纯净度。过于强调通透性而忽视糯化程度等其它指标,很容易把大量的坑头石及“半田”等划入田黄石的资格范围,从而大大减低田黄石的珍惜程度。其实冯先生不是不在意糯化程度,该书前面部分既有例子因独石浸润不到位,而否定其田黄身份的。这应纯属表述问题,而非见解问题。
还有,第33页:业内常用“硬”来形容通透度不够的掘性石。
但就我们从寿山石农处的了解得知,所谓“硬”实际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不够通透;另一种情况是虽然通透性很好,但掘性石内部原山脉石的石性仍很明显。即浸润不足。
最后,第37页:结晶性是无萝卜纹田黄的判断特征。
这点很关键。
【注19】
就“六德”之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为特征则显得过于勉强。若是作为一种品质要求的话,则是十分好的参考。并从雕刻及包浆的形成等方面对类似“温”等特性略述自己的看法。真切、深刻。
【注20】
通过此前的详细说明,针对这三点基本要求我们应该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此表述对具有相应实战经验的人来说,较易把握。但就学理性表述而言,仍稍乏于严谨。主要问题点还是出在第二点及第三点上。是与非、优与劣是不同的两组概念,不该混淆。
【注21】
这部分以具体鲜活的实例揭示了一个相当实战、实际的问题。即关于部分外形接近山流水料,出自坑头坂,具有相当品质及田黄石特征的独石的鉴定。提出类似的问题这一行动本身就反映出冯先生对该领域有关情况的敏感,获取第一手资讯的及时。在此冯先生并没有给出具体明确的鉴定结论,而是把结论推到了内部细节资料的进一步明确以后。这亦是较为谨慎的作法。
我们目前接触到的大量相关书籍、资讯根本就不敢面对类似敏感问题,或压根儿就没有敏感地扑捉到类似问题。这不能不说是相关学术研究的迟钝与胆怯。太多的实例都属于开门真或开门假。乏有人敢触及此敏感地带。
【注22】
私以为这块该归入花色田或杂色田。其中颜色至少包含了黄、黑、灰三色。黑田等黄色以外田黄质地的确认应重点参考黄气(或曰底色),而非面色中含黄金黄的比例。不该混淆面色与底色。
【注23】
此后天渲染之颜色:淡淡的黄色基调。正是我们所说的黄气。
【注24】
这可以理解为冯先生的田黄石雕刻创作的艺术观。正是沿着此观点、看法,冯先生开辟了田黄石圆雕的许多崭新领域。
【注25】
以专业的角度,深入分析了田黄雕刻的局限、难点、挑战及目标。
更具体分析解读了几类主要风格。其中包括:
1、注重画意的林清卿式的薄意;
2、注重细节层次的薄意;
3、九十年代大量出现的现代薄意;
4、圆雕。
个人看法。正如冯先生所言,田黄石雕刻不该过分商品化,单讲究重量而忽视其艺术性,是可悲的。
就收藏者而言,我们除了追求田黄石的重量、质地以外,更应在意其中的“工”—艺术性。精彩的作品同时应该是这一时代的同类艺术品中的高度标志或典型风格代表。它应该足以标示这一时代、或某位艺术大师在该艺术领域所冲击到的高度,至少是某一时期所冲击到的高度或所开创的某类风格的典范。
就创作者而言,每一次的创作皆是一次自我挑战。是否把该田黄石的优势最大化了?是否将其瑕疵最小化了?是否将其最独特处予以最个性化的演绎?艺术创作与文学创作是相通的。同样需要从最独特之处演绎出诗眼来。这其中不仅仅需要技巧,同时更需要激情与灵感。同样是以蝉为主题,图5-13与图5-16所演绎出的内容、形式完全不同,都做到了最个性化的演绎。图5-15与图5-17的滚狮类似。这才是艺术。
作品是人的精神情感的载体,绝非人工是原石的可有可无的点缀。优秀经典作品表达出的讯息是作者通过创作完成的一次以原石为代表的,人与自然的对话。欣赏这样的作品,亦是在品味类似的对话。这不是西方艺术观所能释读的,不深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难以做到类似的表达与体验的。
【注26】
此处有将伪田黄石大致分为四类。即有顾及血统的真伪,又有注意品质的高下。客观公允。
就所举伪田黄实例而言,从照片上看,明显可见颜色偏薄、偏浮,确实存疑。但就刀感而言,仅就松软一点而否定其田黄石身份,私以为未必妥当。首先,冯先生在考察田黄石的品质方面,明显重通透性,较轻糯化程度。如本书中所言,田黄石原矿石不同,本身就存有质地稍硬,通透性较好,不易浸润糯化的与质地稍软,通透性稍差,但糯化效果明显的两类。冯先生的评判标准明显重前者,轻后者。其次我们亦有上手过一块一斤以上的白田,特征很明显,很开门的。但不同部位刀感差异极大,就相距不到3公分的两处试刀,刀感差异可谓天壤之别。其中一处相当松软。也有询问过其他雕刻田黄石较多的雕刻家,同样反映到田黄石的刀感差异较大。因此,鉴别田黄石,个人以为不能不在意刀感的佐证作用,但亦不可过于绝对化,模式化。
总结:
冯志杰先生具有丰富的亲自到寿山村采购田黄石的经验及田黄石雕刻经验。这两点宝贵经验都是此前有关田黄石书籍作者普遍缺乏的。亦因此,此书增添了许多重要信息。
首先是第一次较全面、系统地吸取了有关寿山石农的大量宝贵经验。如出产范围的变化及扩大;产地论、唯丝论到相对质地论的变化;山流水形料、无丝田黄、粘岩现象等等。
其次,由于亲自采购及雕刻,深刻经历了从辨石、原石至成品的全过程。与此前的作者多从田黄成品着眼解读田黄不同,冯先生则是从原石开始解读田黄。又由于多数寿山石雕刻家是加工作业,少有自购原石,自主设计、雕刻后出售的。因此有关鉴定真伪的压力几乎没有,而创作发挥的空间亦有被压缩。冯先生的自购材料决定了他必须承受鉴定真伪的压力,因此他不能不格外在意相关辨识真伪的问题、品质分级的问题。当然也因为材料是自己的,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冯先生少了很多顾主的干预,耗料的顾忌,可以将田黄石的雕刻行为变为更加纯粹的艺术创作活动,从而获取了更加广阔的艺术施展空间。假如仅仅是加工,冯先生恐怕很难在田黄石的圆雕领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再有,丰富的雕刻体验,广泛的社会接触面等,使冯先生在解读相关田黄石雕刻的技法技巧、流派风格等方面,表现得慧眼独具,表述简洁深刻。
该书足以成为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有关田黄石研究方面封关之作,标示出一崭新的高度。
附,不辞浅陋,题赠小诗一首:
题冯志杰先生田黄石圆雕( 2011-2-28)(新平两合)
莫叫田黄只论克,丹心铁笔续华章。
圆雕深刻精神处,如述石癫为艺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