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梅戏的真相揭秘

(2011-04-20 22:37:29)
标签:

黄梅戏真相揭秘

杂谈

 

黄梅戏的真相揭秘

 

     湖北省黄梅县最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乾隆年间古戏楼,再次证实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是不争的事实。至今已300年历史的黄梅戏还能唱出它的昔日的辉煌吗?

    911日,有关部门披露:经省文物局专家考证,在黄梅县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发现一处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乾隆年间古戏楼,这一时期,正是黄梅戏前身黄梅采茶戏繁荣成型的时期,专家惊呼:古戏楼的发现,不仅再次证明黄梅戏起源湖北黄梅的事实,同时也再现了早期黄梅戏繁荣的盛况!

    戏如人生。跨越300多年的悠悠岁月,让我们走近黄梅戏的源头。

  古戏楼为黄梅戏找到源头

    8月下旬,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祝建华到黄梅安乐村牌楼湾古民居群考察研究后,认为建于乾隆年间的古民居群里,确实有一个古戏楼,这个戏楼也为黄梅戏找到了源头! 牌楼湾古戏台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

    913日,黄梅县博物馆馆长聂习国对采访古戏楼的记者称道:这可是一个宝啊!这不,我正在忙着整理资料,准备申报省级民俗文化村

    事实上,早在1992年,聂习国对全县文物进行摸底调查的时候,就发现了牌楼垸古民居群,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后来经多次考察研究,并查阅当地居民的家谱记载,发现这处民居建于乾隆年间,且规模宏大,造型讲究,属于典型的徽派民居2000年,该古民居被申报为黄梅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原来也听说上面有个戏楼,但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更没有将其与黄梅戏联系起来!聂习国说。

    据聂习国研究,该民居系为陶渊明后裔于南宋咸淳年间所建,后被桂姓家族所买,并于乾隆年间扩建。该民居为砖木结构,坐西朝东,呈弧形排列分布,共四大栋,占地10200平米,内设戏搂、天井、花窗、檐角画栋雕梁、栋栋相连、工艺精美

    聂习国说,牌楼垸古戏台并不是黄梅唯一的古戏台。黄梅县孔垅镇的万年台就是闻名一时的戏台,只是因为年久失修,遭到毁坏。牌楼湾古戏台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

    黄梅戏史料记载,黄梅戏起源地为黄梅县多云山区,当地盛产茶叶,当时人们在采茶等劳作中为了调节气氛,缓解疲劳,遂以唱和为乐,逐渐形成采茶调而牌楼垸民居西接多云山,正是当年戏剧活跃的地方。

    黄梅戏历史上,一些著名的艺人都出现在牌楼垸附近,此地自古以来,就有很浓郁的戏剧文化氛围,这也是认定这处戏楼为黄梅戏源头的一个依据聂习国说。

  古戏楼见证昔日戏剧繁华

    14日,记者在当地有关人员的带领下,前往杉木乡安乐村牌楼湾寻访古戏台。

    牌楼湾低处田间,尽管夹杂在参差不齐的现代民居中间,远远看去,一栋青砖古建筑非常醒目。

    然而,走进古民居的大门,却一派破败萧条。原本考究的青砖地板间,冒出几丛绿油油的野草,檐角墙头,蛛网密布。大门内,四重正堂垂直延伸,由于年久失修,部门房屋已呈残墙断瓦,考究的花窗木刻腐烂不堪,散落的农具和稻草堆放其间,只有柱梁上的飞龙雕刻和墙沿上花草图案和诗文,依稀在诉说它往日的辉煌。

    正当记者找寻古戏台时,当地老人让记者回头看,大门正上方,果然看到一座木制阁楼,即便在被里面的正堂回头看,依然一目了然。这就是家庭戏台!”老人介绍,在旧时,富人常以有一方家庭戏台,显示自己的身份,每逢节日或家族重大喜事,甚至修族谱,都要请人唱戏,主人和村中有身份的长者则端坐正堂观看。桂姓为当地望族,自然也在豪宅中建有家庭戏台。

    今年81岁的当地长辈至今还住在古民居的一厢房屋中,老人介绍,从他记事起,这里就是桂氏宗祠。往日的家庭戏他也没有看见过,印象中,只有解放初土改宣传队在这个戏楼上唱过样板戏。这也是阁楼作为戏楼最后一次发挥作用。

    说到采茶戏,老人浑浊的目光仍然泛出一丝亮光。从小就喜欢看,在本地,家家爱看,个个会哼一段!

    63岁的桂正怀当年曾是村里戏班子的演员,据他介绍,那个时候,村村有戏班子,每逢年节或者农闲,村里人就在村头搭一方戏台,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大人小孩齐聚一堂,气氛十分热烈。一场戏看完,劳作的疲惫烟消云散,村民也从戏中得到教化,民风因此更加淳朴!

  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以此表现黄梅浓郁的戏剧文化。黄梅的民间演出很活跃。黄梅县文联主席,著名作家、遍剧周濯街介绍,目前黄梅县还有100多个剧团,常年在外演出的近20个。

    黄梅人血液中都渗透着黄梅戏,他们懂戏、爱戏。在黄梅采访期间,常听见黄梅人自豪的说, 一去二三里,村村湾湾都唱戏!以此表现黄梅浓郁的戏剧文化。

    杉木乡安乐村的老艺人黄四斌,1963年开始演戏,师从黄梅县剧团老艺人王青松,王曾经是闻名鄂东的戏班子乐柯记的成员,解放后,王与班主乐柯记一起加入黄梅县剧团。

    见到记者,黄四彬当即就在村头的稻场上亮开嗓子唱了一段黄梅戏。唱腔字正腔圆,声音柔美细腻,很难想象,这么动人的声音竟出自眼前这个衣着朴素,年过五旬的业余艺人之口。

    据黄四彬介绍,当时为了在民间推广黄梅戏,县剧团组织一些退休老演员下乡教农民学戏,他正是在这样的机会下开始学戏的。黄梅戏本来出自民间,其剧目、唱腔都是来自当地群众日常劳作生活,正是这种贴近性,使得黄梅戏在当地深受欢迎,县剧团的下乡推广,使得本来具有广阔的群众基础的黄梅戏在当地得以蓬勃发展。

    按照黄的说法,当时的黄梅戏演出比现在多的多,一到正月,常常连续演出十几天,每天最少有三场。当地村民也是百听不厌,逢戏必看。同一出戏,有的人甚至看过十几遍,却依然兴致勃勃。

    让黄印象深刻的是,安乐村有一个老人,从小爱看戏,只要远近有戏,总要到场一睹为快。这位老人年过八旬,有一次意外摔倒致使瘫痪,躺在病床上听见远出唱戏的声音,再三要求要看,无奈之下,50多岁的儿子只好用板车拖着瘫痪的父亲去看戏。

    现在的黄四彬已经很少出去唱戏,偶尔,村里有喜事,或者亲戚间串门,他还会来上两段,自娱自乐。让黄忧虑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对黄梅戏的热爱已经大不如他们的父辈祖辈,现在到村里演戏,一天两场1400多元,一个班子十几个人,平均每人也就十几块钱。年轻人出去打工的收入远比唱戏多。由于这种原因,至今没有年轻人找他学戏。

    黄四彬承认,虽然年轻人不愿意学戏唱戏,但是只要村里有演出,他们仍然有兴趣看,他们从小耳溽目染,对黄梅戏的喜欢是骨子里就有的。

    在黄梅县,民间演出依旧活跃。黄梅县文联主席,著名作家、编剧周濯街介绍,目前黄梅县还有100多个剧团,常年在外演出的近20个。一个县目前有这么多的剧团常年演出,在国内都是少见的!周长期关注民间戏剧和民间故事,他根据戏剧改编的小说《新天仙配》一度被拍成电视剧走上荧屏。

    据周介绍,在目前国内戏剧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黄梅戏显示出了勃勃生机。一项统计显示,黄梅戏作为国内五大戏剧之一,在全国的观众拥有量已经成为排在首位!《天仙配》、《女驸马》等著名剧目更是传唱一时。

    黄梅戏在安徽成名以后,引起黄梅甚至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口号呼之而出。黄梅当地政府出资,先后派出演员、编剧到安徽等地学习,同时请本省以及安徽的30多位黄梅戏专家前来指导,传授技艺。然而,效果却并不明显。黄梅作为黄梅戏的故乡,空有热情,却始终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黄梅戏出自湖北黄梅,却成名于安徽。这始终是黄梅人的遗憾。

    知名的黄梅戏研究者、黄梅县政协委员桂靖雷介绍,他的父亲桂遇秋毕其一生研究黄梅戏,在走访了50多个县市,查找了大量资料后,将黄梅戏的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即独角戏阶段两小三小戏阶段、三打七唱阶段和弦乐伴奏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在黄梅完成,第四个阶段在安徽完成。

    桂遇秋的研究表明,清道光年间,黄梅发大水,灾民流散到安徽、江西,因黄梅人不愿讨闭口饭,所以以唱戏乞讨。盛行于黄梅的采茶戏因此流入安徽安庆等地,并在当地登上草台,当地人称黄梅调,解放后,安徽的新文艺工作者和传统艺人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推出以《天仙配》为代表的剧作,定名为黄梅戏,《天》剧在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的精彩演绎下,轰动一时,从此,黄梅戏名动天下。黄梅戏在安徽的成功,使之成为今天黄梅戏的一个标准。

    这一研究成果也得到业内普遍的认同。

    黄梅戏在安徽成名以后,引起黄梅甚至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提出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口号。

    黄梅当地政府出资,先后派出演员、编剧到安徽等地学习,同时请本省以及安徽的30多位黄梅戏专家前来指导,传授技艺。从1994年开始,黄梅在财政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拨出专款安置县黄梅剧团退休退养职工。从1999年开始,县剧团每年安排150场演出,在此基础上,每超出一场,县政府给予600元补助,为了延揽人才,政府每年安排5万元奖励编、导、演人才……

    然而,效果却并不明显。由于没有顶尖的黄梅戏表演人才,也没有类似《天仙配》这样的顶尖剧目,黄梅作为黄梅戏的故乡,始终没有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周濯街认为,操作模式经济投入是黄梅振兴黄梅戏的关键。但是,周也承认,作为一个几乎没有工业的农业大县,黄梅的自身经济还很薄弱,完全依靠政府投入,目前还有很多困难。

    在黄梅县,提到黄梅戏,就不能不提到桂遇秋一家祖孙三代。桂氏三代从事黄梅戏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历时半个世纪艰辛,合力完成500万字的黄梅戏史料巨著《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堪称当代艺术寓公。

    祖父桂遇秋,黄梅县杉木乡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黄梅戏艺术。曾在宣传部门工作,后主动放弃职位升迁,自愿到文化部门从事黄梅戏研究。自建国初,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为追寻黄梅戏流播发展的漫长历史轨迹,50年以来,自费踏访756个县市,走访了与黄梅戏相关的28个剧种的480多位老艺人、老戏迷,考证、搜集、整理的有关黄梅戏的艺术档案达350余宗、千余万字,搜集黄梅戏剧目350(),共600万字。桂遇秋先生曾经为了收集《刘子英打虎》这出稀有剧目,追寻十多年。当时掌握这个剧目的艺人叫柯火英,旧时艺人视剧目为生命,不肯轻易传授,父亲十几年如一日的拜访,每次在自家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买一些自己都舍不得买的猪肉、点心看望老艺人。老艺人最终被感动,在临终前才把剧目传授给父亲。据老人的儿子桂靖雷介绍。

    1999年,老人临终前,厚达15600万字的《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最终只完成12。桂靖雷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开始投身黄梅戏的研究,并整理父亲留下的大量资料。后来由于眼疾,不能再从事文字整理工作,刚读大学中文系的桂也丹依然从父亲手中接过爷爷的事业。他利用假期,不仅顺利完成全部《汇编》,而且根据爷爷留下来的珍贵资料,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30万字的黄梅戏艺术重要资料《黄梅戏传统剧目考略》,该书详细记述了300多本出黄梅戏的名称、剧本渊源,填补了黄梅戏史上一项空白。目前,黄梅戏权威刊物《黄梅戏艺术》杂志正分期推出。

    914日,记者在黄梅县城看见,县政府斥资2000万元建设了中国黄梅戏大剧院。这是目前县城内最宏大的建筑,占地6000多平米,建有一大一小两个剧场,内设黄梅戏艺术长廊、艺术创作室等,其主要用于黄梅戏艺术交流、研究和各种表演活动。

    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一项新的黄梅戏人才培养模式也悄然展开。20053月,黄梅县剧院和黄梅理工中专学校合作办了一个黄梅戏实验班,专为黄梅培养本土优秀的戏剧人才。

    据黄梅县志记载,原名黄梅调采茶戏,前身是从从唐朝的采茶歌演变而来,后来结合黄梅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逐渐成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开始广为流行。目前,黄梅戏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世纪20年代起,黄梅戏日趋成型,逐渐走上职业演出的道路。近年来,黄梅戏在表演艺术上,通过排演新戏和拍摄影片,吸收话剧和电影的表演形式,艺术上有了新的提高,影响进一步扩大,香港、澳门还出现了用普通话和粤语演唱的黄梅戏。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