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鉴赏10题
(2020-04-18 20:38:43)
标签:
文化教育 |
李白诗歌鉴赏10题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或是因酒而生情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歌的象征。
B.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
C.颔联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D.颈联“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是全诗的点题之句,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是送别友人。
(2)李白“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请赏析这两联诗句,比较其所运用的手法、所描写的对象、所创造的情境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注解)斛斯山人:复姓斛斯的隐士。松风:古琴曲,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河星稀:银河中星光稀微,指夜已深。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中的“暮”和“归”两字表明,直到天色已晚,诗人这才踏上归途。
B.三四句意思是说,诗人看到青翠的山岭被夜色笼罩,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
C.“美酒聊共挥”一句描绘出宾主欢言笑谈、畅饮畅聊的欢乐的场景。
D.最后几句意思是说,主客在欢言挥酒、长歌曲尽之下,不知不觉就到夜深了。
3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就体裁而言,“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格律诗的特点。
B.“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两句中,“入”和“拂”两字赋景物以人的情态。
C.“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运用了白描手法,显示出诗人与主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D.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探访友人的琐事人情,但却依然表现出李白诗歌朗俊豪爽的风格。
32.从全诗来看,令诗人“陶然”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少年行(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二)
李白
五陵年少全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位诗人都有少年游侠的经历,诗中的少年都是诗人自己,都暗含诗人的自我反省,有规劝之意。
B.王维诗用典“美酒斗十千”写酒之珍美,李白诗用“五陵年少”写少年豪贵的家世。
C.王维和李白的诗都用了“酒”这一意象来描写塑造少年的形象,展示其无限的青春活力。
D.王维和李白的诗都沿用乐府旧题,反映出了盛唐时期民众的积极,自信,进取的时代风貌。
5.王维诗“系马高楼垂柳边“一句向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在写法上的妙处。
6.王维诗中的“咸阳游侠”,李白诗中的“五陵年少”和毛泽东词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中的“同学”“书生”都是各自时代的青年,请对他们的形象稍作分析。
四、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题目。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苏轼《东坡志林•记游庐山》:“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旋入开元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
(1)古人有“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的评述,请以李白诗中的“挂”为例,加以赏析。
(2)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古长如白练飞:
(3)你是否同意苏轼对李、徐两诗的评价,请结合作品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独酌
东风扇淑气,水木荣春晖。
白日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托,吾生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
15.下列关于李白诗歌风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清新俊逸
16.对本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景情理结合,重在托物言志。
B.“扇”写东风吹拂的态势,“荣”表现万物盎然的生机。
C.“白日”两句用动词,使色彩更鲜明,画面更富有动态。
D.结尾两句点题“独酌”,又呈现了主人公的动作和神态。
17.画线句来源于陶渊明《咏贫士》,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20.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诗人和友人挥手告别,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
B. 诗中有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洁白的浮云,火红的落日,相互映衬。
C. 本诗形象鲜明,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节奏明快。
D. 本诗感情真挚,一反李白诗的豁达乐观,尽显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2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4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李白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忧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题和诗句来看,本诗属于诗中的歌行体,篇幅、声律、韵脚都比较自由。
B.本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时激情奔涌、痛快淋漓、狂放疾书的形象。
C.诗中作者既是写自已的观感,又是描摹怀素书法的神韵,二者水乳交融。
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表明其造诣非凡。
23.南宋诗论家刘克庄高度评价本诗,说:“自有草书以来,未有能形容此妙者。”但也有学者怀疑本诗并非李白所作。请你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本诗与李白诗作的相似之处。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自溧水道中哭王炎
王家碧瑶树,一树忽先摧。海内故人泣,天涯吊鹤来。
未成霖雨用,先失济川材。一罢广陵散[注],鸣琴更不开。
[注]广陵散: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琴曲,嵇康以善弹此曲著称。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起笔运用起兴手法,写王家都是当世杰出人才,不幸的是王炎却英才早逝。
B.颔联写王炎去世引起的反响,即各地的故友亲朋都纷纷前来吊唁并为哭泣。
C.“霖雨”指甘雨,时雨,“济川材”指渡水之木;这里用来指王炎本来可堪大用。
D.尾联写王炎与嵇康一样,死后《广陵散》还会有人再弹,那鸣琴也会重新打开。
E. 本诗语言朴素平易、自然而不雕琢,体现了李白诗歌清新,明快的语言风格。
27.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注]雕胡:浅水植物“菰”的别名,秋天结小圆柱形的果实,叫做菰米。用菰米做饭,称“雕胡饭”,古人当做美餐。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时韩信少时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洗衣老妇见他饥饿,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助刘邦平定天下,功高封楚王,以千金报答漂母。
2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寄宿山村,因远离家乡饱尝羁旅之思,故心中满是寂寥之意难以言欢。
B.盘子和菰米是白的,在诗人的眼中,月光下的这盘菰米就像珍珠一样耀目。
C.荀媪诚恳款待诗人,诗人感到受之有愧,再三推谢,不忍心享用这顿美餐。
D.全诗朴素自然,于不事雕琢的平铺直叙中颇见神韵,在李白诗中别具一格。
29.颔联中“苦”“寒”二字颇具神韵,请简要赏析。
十、(2016年高考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1)C,“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将“梨花”比作“雪”,“杨叶”比作“烟”,运用了比喻修辞。
(2)从手法上看,李白是将“梨花”比作“雪”,“杨叶”比作“烟”,岑参是将“雪”比作“梨花”;从描写的对象看,李白写的是“梨花”,岑参写的是“雪”;从情境的角度看,李白描绘的画面是“梨花似雪、杨叶如烟”,是一幅清新的春景图,是乐景;岑参描绘的是“胡天飞雪”,如春天的烂漫梨花,写的也是乐景;从情感的角度看,李白的诗歌从题目可以看出是“送别诗”,诗人以乐景写哀情;岑参的诗歌就是描写边塞风光的。
二、30.B项错在“油然而生苍茫寥廓之感”。诗人极具渲染之势,既写了山色的青翠,又写了豪饮的畅怀,表达了诗人遇知己的欢乐喜悦。
31. A项错在对仗工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对仗不工整,字义和词性都对得不工整。所以A项错。
32.诗人白天游山,山中的美景令人神怡;日暮投宿,田家的恬静令人称羡;主客畅饮,忘机的欢快令人沉醉。
三、4.A项,“诗中的少年都是诗人自己”错,两首诗中的少年游侠都不是诗人自己,诗歌里的形象即使带上个人的经历和感情色彩,也不等同于诗人本人;”都暗含诗人的自我反省,有规劝之意”错,没有“自我反省”和“规劝”,两首诗都没有明显的是非褒贬。故选A。
5.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马、高楼、垂柳烘托了少年游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高楼”和首句呼应,烘托了少侠的豪纵气派。马是侠客不可分的伴侣,写马是为了烘托少侠的英武豪迈。垂柳点缀了高楼风光,使之在华美热闹中显出雅致飘逸,不流于市井的鄙俗,烘托了少侠的风雅满酒。
6.王维诗中的“咸阳游侠”慷慨好客,豪爽仗义,欢聚痛饮中让人看到大唐盛世的慷慨大气;李白诗中的“五陵年少”宝马香车,美女为伴,豪放洒脱。这些形象都表现出盛唐时人物的意气风发,自信满满。而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同学”“书生”是中国现代的有志青年,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为祖国,民族前途而奋争进取的时代激流中去,并且坚定地要去做时代的领导者和新世界的创造者。这种书生意气不是饮酒交友洒脱春游,而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满腔豪情和积极进取精神。
四.(1)化动为静,描绘出遥看瀑布飞泻时的景象。(2)(用夸张手法)突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以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3)同意。要点:李诗更为雄奇瑰丽,想像更为奇特,富有创造力,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不同意。要点:徐诗分别从视觉、听觉等不同角度切入,气势显得壮阔。(如有其他看法,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五、15.试题分析:B.“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峥嵘”卓越,不平凡。显然“风骨峥嵘”不符合李白诗歌的风格。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16.试题分析:“起首四句用‘比’的手法”不当。诗前四句是叙述,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
17.试题分析:17.(1)写法上都用了(物我)对比;(2)李白用具体意象“孤云”,“众鸟”作(与己相对的)“彼物”与自己对比,陶渊明用总括的物类与比喻自己的具体意象“孤云”作对比(李白用具体意象作“彼物”,陶渊明用具体的物象喻自己而用“类”作彼物)。(3)情感上都是孤独无依;(4)李白更多理想破灭的伤感,陶渊明更表达了对清贫(高洁)的坚守。
六、20.
试题分析:可根据诗歌整体意境来分析判断。D项,“一反李白诗的豁达乐观,尽显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不正确。在该诗歌中并没有体现出哀伤的情调。故选D。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常用的诗歌语汇,诗人将情感融入到景物中,故答题时,可结合着对景物的理解,进而体会诗人的情感。“浮云”飘忽不定,故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落日”天色已晚,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七、22.D“最后两句写湖南七郡虽人口不多,但家家都请怀素题字”理解错误。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哪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这是名门大家,而非“家家”,“家家”不合情理。
23.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刻画形象,表现自己强烈的感情。善于借助联想和想象来描摹事物,抒发情感。喜欢直抒胸臆,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与浪漫主义情调。
24.BE。 B项,“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不当,古体诗在对仗上没有严格要求。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古诗、古风,有“歌”“行”“吟”三种载体。古体诗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E项,“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在诗中不典型,更谈不上“充满”。
25.作者托物言志,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八、26.AD。 A项,并没有运用起兴手法,运用的是比喻手法,用“一树忽先摧”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人王炎英年早逝,表达了诗人惋惜悲痛之情。D项,“还会有人再弹,那鸣琴也会重新打开”理解错误,根据“罢”“不开”可知,应是“无人再弹,那鸣琴也不会重新打开”。故选AD。
27.对故友英年早逝的极度惋惜之情。对故友美好人品和杰出才华的高度赞扬之情。对他们曾经的友谊的深切缅怀之情。
九、28.A. A.“因远离家乡饱尝羁旅之思,故心中满是寂寥之意难以言欢”错,强加因果,根据颔联可知,诗人难以言欢是因为他接触到了农民的艰辛困苦。
29.“苦”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寒”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下的农民没有欢笑,只有无尽的苦寒,诗人耳闻目见村家苦况,表达了诗人对农民悲苦命运的同情与体恤。
十、8、参考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9、参考答案: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冦,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