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许昌晨报》等国内媒体对“鹭津如寿”考证成果的专访和报道

(2012-03-02 20:09:29)
标签:

尚琼

许昌晨报

专访

西部网

报道

http://s16/middle/7511b0b9tbbe63e35037f&690报道日期:2011年10月25日。专访记者:吕超峰。



尚琼是襄城县国土资源局的一名年轻干部,近年来坚持研究《清明上河图》,取得多项成果,并得到我国研究《清明上河图》专家的认可。2011412日,许昌晨报《鉴藏》版记者就尚琼发现《清明上河图》布局密码一事进行过专题采访,···在国内外《清明上河图》研究界和广大中国书画爱好者中产生了广泛反响。文章被多家报刊和网站转发。前不久,尚琼在对《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中,又取得一项重大研究成果,即《<清明上河图>最后一跋者“鹭津如寿”考》,该文分两期发表于《中国书画报·国画学术理论》版。近日,记者再次对尚琼进行了专访。——编者按


记者:上次就《清明上河图》布局密码一事对您进行过一次专访,最近得知您对《清明上河图》的另一大谜团“鹭津如寿”有了突破性研究,请先谈一下对“鹭津如寿”进行研究的学术价值。

  尚琼:很高兴能接受您的再次采访。“鹭津如寿”是《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卷后14篇跋文的13位题跋者中,学界至今唯一不能考知其所在朝代、籍贯、生平的一位,是一直困扰《清明上河图》研究界的学术谜题。考证出“如寿”生活的朝代、籍贯、生平对研究《清明上河图》的收藏流传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作为《清明上河图》的组成部分,最后一篇跋文的题写者“如寿”的身世之谜就成了《清明上河图》研究的重要课题。我的此篇考证是海内外《清明上河图》研究界关于此问题的第一篇研究文章,它揭开了“如寿”生活的大致年代、籍贯、部分生平以及其在《清明上河图》卷后题写跋文的大致时间和题写跋文的地点等一系列学界谜底。

  记者:您是从何时开始研究“鹭津如寿”的,能讲一下研究的过程吗?

  尚琼:“鹭津如寿”研究是我《清明上河图》专题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最早展开的《清明上河图》研究命题,从去年11月着手开始考证到今年3月下旬成稿,前后历时近半年。在本职工作之余花费上千个小时考证、写作,我查阅了《福州府志》、《泉州府志》、《厦门志》等大量地方史志,以及钱海岳先生所著的《南明史》等数十种近千万字的历史文献,并去了很多地方查找历史资料。最终通过分析、排除、考证,我完成了此项研究,并在考证过程中做到了准确性、详尽性、逻辑性的统一。当然考证过程是艰辛的,但当看到最终的研究成果时我感到我是幸运的。

  记者:能简要地向读者介绍一下您对“鹭津如寿”之谜的考证结果吗?

  尚琼:好的,我根据考证得出北京故宫藏《石渠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卷后最后一篇跋文的题写者“鹭津如寿”,姓傅,字济翁,生活在明末清初,福建厦门人,史书中说他擅长写诗和楷书。清初南明军队节节败退,《清明上河图》随着其收藏者南迁,最后到了南明在大陆东南的最后一块根据地厦门,并留在了这里。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清军攻占厦门之后,作为南明遗老的傅济翁到中左所(厦门岛)开元寺出家为僧,起僧名“如寿”。他在《清明上河图》卷后题写的跋文是在他出家之后,就是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之后,但根据跋文的意境,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此跋文题写于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之后的可能性更大。

  记者:请您讲述一下“如寿”在《清明上河图》卷后的题跋内容和他题写跋文时的心境。

  尚琼:这正是我最想讲的,也是我在研究的过程中最感到兴奋的一点:那就是即便是作为南明遗老的“如寿”,在面对国家的重新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足时也表现出了赞同。从“如寿”题跋的诗句中就可以读出其心境。诗的原文是:“汴梁自古帝王都,兴废相寻何代无?独惜徽钦从北去,至今荒草遍长衢。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 题诗者“如寿”在跋文的开头就发出感慨:“汴梁自古就是帝王兴业建都的地方,但像这样兴兴废废接连不断的朝代变换哪一代不曾发生呢?”不难看出,此时,“如寿”对自己所亲身经历的这场朝代变换已很是超然了。

  当然,他看到此图也想到大明河山的沦亡,便有了“妙笔图成意自深,当年景物对沉吟”的叹息。可当看到《清明上河图》上,自金代以来众多的题跋与印章时,他就又发出了“几百年来珍藏过此图的主人变换了多少次有谁知道啊?历代藏主与此图相聚之后又离散,就像春风一样每年周而复始到何时何处才能真正寻到它,并把它永恒地留在身边(珍藏易主知多少,聚散春风何处寻)”的感叹。细读之后就会感到“如寿”表面上是对《清明上河图》几百年间藏主变换的叹息,实则是在暗指江山的更迭、朝代的变换。也许这时“如寿”已看到三藩的平定、台湾的回归和康熙盛世社会秩序井然。在他看来,朝代的变换已没有太多的亡国之痛,这江山就像《清明上河图》一样,变换的只是一家一姓,是君王或是藏主。但国家的统一、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民生活的安定富足,才是每个政权的本职和民众的最终诉求。作为南明遗老,他在跋文中没有提到太多的亡国之痛,反而有这样的思想表露在当时已很是不易。

  记者:“如寿”的书法墨迹现在存世的还有哪些?

  尚琼:据我所知“如寿”在《清明上河图》卷后的题跋是其至今唯一存世的墨迹。当然,我也希望此项研究成果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福建省特别是“如寿”的故乡厦门市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收藏爱好者的注意,从而使对“如寿”和《清明上河图》的研究得到更深入的开展。

 
网址链接:
http://www.21xc.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2183



二、《西部网》对我考证鹭津如寿研究成果的报道


1、《西部网》报道(上)时间:2011年10月

http://s10/middle/7511b0b9tbb1fa0ddd839&690


2、《西部网》报道(下)

http://s7/middle/7511b0b9tbb970f7ccc96&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