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祥喜:两岸文化交流在风浪中前行
标签:
文化杂谈 |
中评智库基金会秘书长罗祥喜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建设”论坛上表示,两岸文化交流总能在风浪中前行、于创新中发展,呈现出网络化、青年化、民间化、多元化的鲜明时代特征。
罗祥喜认为,尽管两岸关系愈趋复杂严峻,但植根于共同历史记忆与文化血脉的两岸文化交流,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与生命力。在数字技术革新、青年世代崛起、民间力量勃兴等新背景下,两岸文化交流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这些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结与相互理解,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维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
罗祥喜认为,近几年来两岸文化交流越来越受到重视,交流的内涵和形式也有很多变化,其中最为显着变化有五个:
第一,网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广阔舞台。他认为,网络文化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形态,形成了与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全球当代潮流文化相结合的新型文化形态,对两岸民众产生巨大号召力。其中,新媒体平台成为重要阵地,两岸网红的跨海互动,形成了自发的、草根性的文化交流新管道,内容更接地气,传播更高效。
第二,全民共创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特征。他认为,有别于传统两岸文化交流,多由菁英团体、文艺专业界展开、社会大众多为受众的形式,在网路时代下,全民共创、多次创作成为两岸文化双向交流的特点。
第三,青年网民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生力军。他认为,过去两岸青年网民容易爆发矛盾、冲突,酿成负面舆情,但近年来两岸新一代网民共同话语、共同经验越来越多,可以本着相互欣赏的态度展开文化交流合作。
第四,同频共振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主趋势。他认为,从馆长、锺明轩,到《没出息》,两岸文化交流已经不再是“各做各的”,而是开启了两岸社会舆论同频共振的新时代,两岸90后、00后成为文化交流主力。
第五,民间主导、基层深耕趋势明显,非官方机构与个人作用凸显。他认为,大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吸引台湾青年文创、设计、新媒体、影视等领域人才到大陆发展,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孵化器提供支援,催生了一批两岸青年共同参与的文创品牌和项目。
罗祥喜认为,尽管两岸文化交流面临很多挑战、政治干扰与政策限制,一些文化交流也存在形式化、浅层化问题,但是,两岸文化交流总能在风浪中前行、于创新中发展,呈现出网络化、青年化、民间化、多元化的鲜明时代特征。两岸文化交流的成果,不仅体现在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传统文化的赓续创新和产业合作的互利共赢上,更深刻地体现在维系两岸同胞血脉深情、增进相互理解认同、夯实和平发展民意基础的巨大作用上。
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南怀瑾研究院和上海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会联合举办,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60余名专家学者、青年学子齐聚华东师范大学,以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学术视角,就两岸传承中华文化、两岸关系与台湾民意、大陆对台政策以及两岸文化交流新现象、新特点等话题展开交流探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