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标签:
文化杂谈 |
华夏五千年文明,老祖宗用血泪换来的处世箴言,是穿越时空的生存指南。当下社会节奏快、人心复杂,职场倾轧、人际纠纷、决策失误等祸患仍在重演。藏着防患于未然的智慧,读懂少走十年弯路。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
出处:《荀子?大略》
释义:在祸患发生前就提前谋划防备,这叫
“豫”(预备),做好预备就不会滋生祸患。
感悟:有人把
“活在当下” 曲解为 “得过且过”,却不知真正的从容源于远见。就像企业提前做风险预案能扛过危机,普通人定期体检、储蓄应急资金,都是
“豫” 的智慧。区别于无意义的焦虑,这种预备是对因果的敬畏 —— 提前把 “意外” 变成
“意料之中”,才是最高级的避祸。
君子不立乎危墙之下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君子不会站在即将倒塌的墙下,比喻要主动远离潜在危险与是非。
感悟:“危墙”
从不只指物理危险:濒临破产的公司、充满内斗的团队、三观相悖的圈子,都是隐形的 “危墙”。有人明知不对却因 “沉没成本”
不肯抽身,最终被拖入泥潭。记住:离开危险的最佳时机,永远是发现裂痕的那一刻,哪怕要舍弃部分利益,也是在保全自己。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
出处:《名贤集》
释义:对挑拨离间的坏话要谨慎回避,一旦轻信就会埋下祸根。
感悟:职场中
“半真半假的诋毁”、生活里 “添油加醋的传言”,最容易摧毁信任。就像有人因同事一句 “领导对你有意见”
就心生猜忌,最终错失机会。谗言的致命处,在于利用了人的多疑本性。真正的避祸,是修炼 “听而不信、闻而辨之” 的清醒 ——
心不疑,祸不生。
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出处:《韩诗外传》
释义:君子要避开三种锋芒:文人的笔(可诛心)、武士的剑(可杀人)、辩士的嘴(可毁名)。
感悟:这不是示弱,而是懂
“不与他人锋芒硬碰”
的智慧。跟杠精争对错、与自媒体逞口舌、同冲动者比脾气,都是自寻祸患。避的核心是:不卷入别人的优势战场。你可以和文士交流,但不参与文字纷争;可与辩士共处,但不陷入诡辩陷阱
—— 在其中却不属于其中,才是安全之道。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出处:《君子行》
释义:经过瓜田别弯腰提鞋(防疑偷瓜),路过李树别抬手整帽(防疑摘李),比喻回避嫌疑场景。
感悟:生活中很多麻烦,源于
“无心之举被过度解读”。比如单独和异性同事加班到深夜、收下客户超出礼节的礼物,即便问心无愧,也难免遭人议论。与其事后辩解
“我没做过”,不如事前主动避嫌。这不是世故,而是对自己声誉的负责。
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出处:《说苑?贵德》
释义:在小事上用心防范,就能避免大灾祸。
感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从不是空话。有人因 “忘了签保密协议” 泄露信息丢工作,有人因 “懒得检查合同” 被骗走积蓄。《道德经》说
“图难于其易”,真正的智者,会在错误刚萌芽时就修正 ——
比如及时回复工作消息避免误会,定期梳理财务规避漏洞,小事勤则大祸远。
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
出处:《荀子?不苟》
释义:看到利益时,必须全面考虑背后隐藏的害处。
感悟:趋利是本能,但避祸靠理性。汉武帝晚年下《轮台罪己诏》,正是反思了
“开疆拓土” 的利益背后,是国力耗损的隐患。现在有人为 “高收益” 投 P2P、为 “快升职”
踩职场红线,都是只看利不看害。做决定前问自己三问:收益是什么?最坏后果是什么?我能承担吗?想清再动,少踩大坑。
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出处:《周易》
释义:该行动时果断出击,该停止时沉潜等待,动静契合时机,人生就会顺遂。
感悟:比 “努力”
更重要的是 “懂时机”。有人在行业衰退时硬闯,越拼越累;有人在机会来临时犹豫,错失良机。“行” 是抓住风口的魄力,“止”
是审时度势的远见 ——
就像创业遇瓶颈时,停下来调研比盲目投入更明智。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避祸。
劳谦得其柄,和光甚独难
出处:《菜根谭》
释义:勤劳谦逊是立身根本,内敛藏锋比独处守正更难。
感悟:职场中
“恃才傲物” 的人最易遭嫉,生活里 “炫耀成就” 的人常引是非。真正的强者,都懂
“藏锋”:能力出众却不抢功,家境优渥仍懂低调。就像杨绛先生所说 “我和谁都不争”,不是懦弱,而是明白 “枪打出头鸟”
的道理。劳谦是底气,和光是智慧,两者兼具则祸不近身。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出处:《呻吟语》
释义:与人相处别任性,要懂对方心境;处理事情别固执,要循客观规律。
感悟:很多矛盾源于
“自我中心”: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朋友,用主观判断否定工作方案,最终引发冲突。就像父母逼孩子选
“稳定工作”,看似为他好,实则没懂其志向。“悉人之情” 是共情,“悉事之理” 是理性,少点 “我觉得”,多点
“换位思考”,人际祸患自然少。
避祸的本质,是对自己负责
从预备、规避到修养,藏着 “防患于未然”
的核心逻辑。它们不是束缚手脚的陈规,而是护佑身心的铠甲。
当下的 “祸”
或许换了形式 —— 从 “谗言” 变成 “网络谣言”,从 “危墙” 变成 “高风险投资”,但本质从没变过。背下这些,不是学世故,而是学
“主动掌控人生” 的智慧。
愿你读懂老祖宗的忠告,少走弯路,活得从容。
后一篇: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