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标签:
杂谈 |
古语有云“命由己造,福自己求。”
人这一生能拥有多少福气,并非是上天赐予的,而是靠自己一点点积累而来。
若自身没有享福的德行,即便当下生活顺遂,最终福气也会被消耗殆尽;
而若能时常以善举为自己积攒福报,福气便会不断积聚,生活也会愈发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有三类人最容易积累福报,且随着年龄增长,福气愈发深厚。
常做善事之人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就像储蓄罐,每存入的一分善意,都会默默转化为福报。”
我深以为然。
善良是一种传递,只要愿意付出善意,积少成多后,这些善意终将以某种方式回馈到自己身上。
在电视剧《完美伴侣》中,孙磊便是个极为善良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对所有人都心怀善意。
工作时,他宁可自己吃亏,也要成全他人;生活中,他会尽己所能关怀和呵护他人。
或许在许多人看来,他这样做很傻,毕竟每次成全他人都意味着自己要失去一些东西。
然而,后来孙磊被迫辞职时,一位他曾帮助过的人向他伸出了援手,让他避免了失业的困境与尴尬。
作家刘迎轩曾说:“生命是一种回声,你给予他人最好的,也会从他人那里收获最好的。”
善良是最佳的投资,或许在付出善意的那一刻会有所失,但这些失去的大多会化作珍贵的人情。
付出的善意越多,前行的道路便越宽广,当遭遇困境时,总会有曾经受助的人为你打开一扇希望之窗。
自律上进之人
冯仑曾言:“所有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确实,对于我们大多数普通人而言,成功绝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
有些人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大放光彩,实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年轻人,身世凄苦。
出生后便没了父母的呵护,只能与年逾六旬的爷爷相依为命。
尽管生活对他颇为残酷,但他从未放弃希望。
每天,他都比同龄人更加努力,其他孩子玩耍时,他在努力学习、帮爷爷做家务。
就这样,他一路优秀,最终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理想大学,此后事业顺遂,家庭幸福。
我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努力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或许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只要坚持去做,便能改变整个人生。”
世上没有手到擒来的成功,也没有凭空而降的福气。
唯有年轻时自律上进,吃过的苦才会化作福气。
年轻时越努力,年老时生活便越精彩,人生也越幸福。
善待家人之人
汪曾祺说过:“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人生最大的幸福并非房子有多大、吃穿有多奢华,
而是回到家中,与家人围坐在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前,小酌几杯,温言软语,共话人间意趣。
我认识这样一家人。
夫妻二人虽不是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却是合格的伴侣、成功的父母。
在他们的生活里,丈夫从未与妻子红过脸,总是将妻子捧在手心里呵护;
妻子对丈夫也温柔体贴,给予他最多的温暖。
虽然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每天其乐融融,从两人脸上满足的笑容中,能看到幸福最好的模样。
有句话说得好: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不是拼出耀眼的事业,而是给予家人最熨帖的温暖,经营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
随着年岁渐长,你会明白,所有身外之物皆如过眼云烟,唯有家人才是后半生的寄托与幸福所在。
若能懂得善待家人,家庭便会温暖和睦,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虽说浓厚的福气并非做一件好事、努力一天、关心一次就能拥有,它需要我们日积月累。
但只要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做好事,再小的积累也能汇聚成巨大的福气。
最终托起一生的幸运与幸福。
杨绛在《我们仨》一书中,记载了一段胡乔木与钱钟书夫妇交往的往事,称胡乔木“只把他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们看,而钱钟书夫妇则依照自己“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的阅读习惯,“待乔木同志是把他当书读”。
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交往?无论是着眼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还是展示“最好的一面”,其实讲求的都是一种和谐美好之境。人无完人,有最好的“那一面”,也有缺点和不足的“那一面”;有金刚怒目的“那一面”,也有菩萨低眉的“那一面”。在社会交往中,每个人展示闪光、温情、美好的“那一面”,传递的就是正能量,绽放的就是真善美。
有一位听众问电台主持人,“一个人总会有烦恼和忧愁的时刻,为什么你总是保持自信和快乐的声音?”主持人说,“一旦你走进演播室,你就必须忘却心里的不愉快,好像什么事没发生,把自己最好的一面传播出去,才会给他人带来一天的开心快乐!”四川安岳“一笑让商贩乖乖听话”的女城管,面对执法对象时总是始终面带微笑,“柔情执法”成为消解市容管理紧张关系的利器,她因此被网民赞为“最美女城管”。
在一个人的“多棱镜”上,你展示了什么,他人就看见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他人就触摸到了什么。很多时候,这种展示会发生“涟漪效应”,你开心,他人也会开心;你微笑,他人也会微笑;你友善,他人也会友善。进而,他也会把自己的“那一面”展示给其他人,把美好传递下去。因而,人与人之间,一个善意的微笑、一次真诚的赞美、一个祝福的表达、一个优雅的举动,常常会瞬间释放人性美善的光芒,扫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阴霾,提升共通圆融的血脉温度。
一个人展示最好的“那一面”,其实也是本性的流露,是一种对美好价值的向往。这不是戴“面具”,也不是“装”。在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差的“那一面”,不过是人的情绪、理性、价值观念等开了小差,让自己变得低落、烦恼、不友好。在社会交往中,懂得把差的“那一面”进行掩藏与克制,以不传染给他人,实质上是维护自己的尊严,也是对他人的尊重。这种自觉,就是一种与人为善的理性。拥有这样的社会心态,就不仅有个人生活的阳光,更会有社会生活的和谐。
曾经担任泰州市信访局局长的张云泉,在看望一位上访老户时适逢老人正准备洗脚,张云泉重新打了一盆水,亲自为老人洗起脚来。张云泉这一盆洗脚水,让素有“天下第一烦、天下每一难”的信访难题迎刃而解。实践充分表明,无论是难题的破解,还是干群隔阂的打通,将最好的品质展示出来,让最好的情感表达出来,会拥有穿透人心的温暖力量。相反,居高临下、雷人雷语、飞扬跋扈,只会在干群之间树起一堵墙。
对于一个人而言,保持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必会赢得人生。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展示最好的“那一面”,必会赢得人心。
前一篇:不懂感恩的人,是因为智慧不够
后一篇:真正的人生,从六十岁开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