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浙南宗祠文化的家国情怀
| 标签: 杂谈 | 
 
两年前初到浙南,在高速上看到许多飞驰而过的古建筑前挂着五星红旗,这些迥异于北方的景观引起了我的好奇。
在工作生活安顿下来之后,随着与当地同事、朋友的共处,逐渐发现浙南乡村三里五里之间,总有那么一座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的建筑,于是起了探访之心。
原来是一座座宗祠!这在北方几乎绝迹的文化符号,在这里赫然保存。
(视频简介:第一篇的“卢氏宗祠”,不知道是不是汉朝至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范阳卢氏”;相隔不到一公里的两座“陈氏宗祠”没有细细的去考察;而“黄氏宗祠”,就是2023年因抽“生死签”对抗拆迁,引爆舆情的黄氏家族;“谢氏宗祠”楹联上写着“谢家之宝树”,可能来源于东晋世家大族谢家;“赖氏宗祠”上部赫然印着三个大字“颍川郡”,标明了其族人的来处;而最后正在修建的“周凯纪念馆”正是温州先贤、后被追封为“平水王”的周凯先生的纪念馆。周凯先生是苍南县人,以治理三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各大水系以及沿海滩涂岸线为抓手,开辟拓展古温州沿海平原,打开了温州文明进步、历史发展的宏大格局,其人被称温州水利的开山鼻祖,得到后世不断的祭祀,精神永存。)
西晋“永嘉之乱”,有文化传承的士人学子、世家子弟开始向南迁徙,史称“衣冠南渡”,文化开始在南方流传;
北宋“靖康之变”,宋朝南迁后引发了中原族人的又一次大规模南迁。此次中原人移居地包括今浙江、江苏、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其中多数北宋将相、臣僚追随高宗移居临安(今杭州市临安区),原居北宋都城开封的不少普通百姓、百工、乐技也定居临安。 
正如南宋儒学大家朱熹先生所述:“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备受战争之苦的北方百姓纷纷南下,“高宗南渡,民之从者如归市”“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宋室南移,以杭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四方士民商贾辐辏,意味着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长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巩固强化。
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有典籍记载,还必须有熟悉掌握典籍的人才能传承。要不然典籍就是一纸空文。
时至今日,法制化建设深入人心,依法治国去除了宗祠文化中基础的管理职能,少了许多利益的纷争,更多的保留了连接同宗同族情谊的纽带;同宗同族也因城镇化的发展,犹如繁星散落在各城市中,也需要寻根问族知道来处。
不再聚族而居一地,因距离少了许多纷争;市场经济的繁荣,因广泛的竞争需要族人的共同努力!
人各亲于其子代,希望子嗣绵延广大,这是基于“华夏重生”而产生出来的朴素思想(丁克不育不在此列,不能拿个体来挑战整体),修身齐家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家国情怀,是基于这朴素思想向上发展的更高阶段,希望自己的家人过的好,希望家族过的好,有了更大能力和格局,希望由不同家族组成的国家越来越好!
“家国情怀”这是中华文明圈的特色,细品之下,与现代某些“国家”还是有很不一样的内核的!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
作为仅存的没有断续的中华文明,知其来处,守护传承,才能绵绵不绝,这样的情怀也不是简单的、仅有几百年历史文化的族群、国家所能理解的吧。
作者:张顺之
后一篇:不要透露自己的真实情况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