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标签:
杂谈 |
李嘉诚在香港的办公室,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是左宗棠百年前写的对联,说的是做人要志存高远,做事要低调行事,待人要宽容真诚。
这幅传世名联,今天仍被不少企业家奉为人生座右铭,为什么?
今天的人,不分阶层、年龄,开始集中地关注左宗棠,又是为什么?
左宗棠外号“左骡子”,性子跟骡子一样刚烈执拗。
纵观左宗棠的一生你会发现,这位看似刚烈的武将并非莽夫,而是少有的集情商、格局、智慧三者一身的大家。
左宗棠的人生是一部大书,细细品读,总能让人得到精神激励、文化提升、方法启示。
很多人认识左宗棠,是源于历史课本中“晚清四大名臣”的只言片语。
但狂澜之下左宗棠的真实面孔,传奇光环之外的历史细节,大器晚成背后的人生智慧却鲜为人知。
“问题少年”的进化秘籍
大器晚成、厚积薄发,是左宗棠最贴切的人生写照。
左宗棠的前半生,三次落榜,放弃科考,“净身出户”后上门做赘婿;年近半百,左宗棠厚积薄发,一举成名天下知。
没有地位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一帆风顺的科考之路,没有左右逢源的职场心计。
左宗棠人到中年一鸣惊人,获得盖世功名,对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
1812年,左宗棠生于湖南的一个书香之家。
按理说,考取功名、做官显荣是左宗棠要走的主流路线。可他偏偏走了一条“叛逆”的人生道路。
21岁那年,左宗棠考上了举人。
不过此后,他连续三次进京考试都没考上进士,便放弃了通过科举走上仕途的道路,用他的话说就是“不向科举讨前程”。
“八股文”盛行的年代,左宗棠的落榜也在情理之中。
他嗜书如命,潜心研究的却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沉迷农学、舆地、水利、兵法、历史等“闲书”,不能自拔。
现在看来是素质教育,在当时却是不务正业。
屡次落榜,父母双亡,左宗棠索性将家中良田全部留给哥嫂,自己去做上门女婿。
24岁新婚之夜,他挥笔写下对联以自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这十六个字,也是左宗棠的人生箴言。
在城南书院和岳麓书院就读期间,左宗棠全面接触了经世致用的“实学”,研读了一系列关切国计民生的书籍。
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起了很大的作用。
25岁,左宗棠经人推荐去渌江书院做讲学老师,期间又被两江总督陶澍所赏识。
在陶家任教的八年里,左宗棠得以博览陶家的海量藏书和官场资料,了解夷人的船坚炮利与世界大势,落榜考生已进化成博学多识的实干型人才。
就连林则徐也对左宗棠的才学也早有耳闻,告病返乡时曾约左宗棠在长沙舟中相见,两人畅谈古今形势、西域时政。
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对左宗棠影响至深,多年后他挥师西进收复新疆,也来源于这个夜晚。
当时左宗棠最崇拜的人是诸葛亮,希望学得孔明的智慧,为报效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来他给自己取了“今亮”的外号,意即当今诸葛亮。
实际上,这时候的左宗棠已经是一位卧龙式的人物,只待出山。
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湖南巡抚张亮基急忙派人去请左宗棠出山,将军事大权交付给左宗棠。
天降大任于斯人,在左宗棠的镇守下,太平军围攻三月拿不下长沙,只好撤军北上。
经此一战,左宗棠在湖南站稳脚跟。此后8年里,他辅助两届巡抚“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在当时,巡抚可以换人,但谁都离不开左宗棠,一句“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广为流传。
1860年,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浙江告急。
左宗棠组建楚军,短短4年收复浙江全境。紧接着进军福建、广东,肃清叛军残部。
期间经历了数百次战斗,左宗棠鲜有败绩,官职也从四品闲官一路升为闽浙总督,封一等伯爵。
1867年,阿古柏侵入新疆成立伪政权,沙俄也趁机侵占伊犁地区,西北告急。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左宗棠悲愤不已,怒斥李鸿章,“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63岁的左宗棠,在本该退休的年纪再次披挂上阵。
在西征新疆之前,他曾写过一封家书:
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从门外汉到“晚清战神”
2024年,是新疆建省140周年。
1878年,左宗棠率军消灭了盘踞新疆13年的外来势力,除伊犁外大部分区域得以收复;1884年,左宗棠说服了清廷,同意在新疆建省。
从此,这片广袤、美丽、富饶的土地,就如同镶嵌在祖国西垂的一颗明珠,熠熠生辉。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代以来就纳入了中国版图。
可在“安史之乱”以后,近千年里新疆缺少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直到清朝时期才再次恢复。
试想一下,若非左宗棠的强硬态度,新疆恐怕已经脱离中国版图,我们真是要“西出阳关无故人”了。
19世纪的中国,是一块让人垂涎的肥肉。俄国、英国对新疆虎视眈眈,日本也在美国的支持下侵入台湾。
一时间,东南海警,西北烽烟,打得清廷手忙脚乱。
李鸿章主张放弃西北,重点防御海疆,防止英美列强从大海进犯东南财赋之地;
左宗棠则主张海防和塞防并举,他甚至为此写了一封万言家书,认为新疆“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绝对不能放弃。
在晚清丧权辱国的年月,投降派软骨头一味对洋人卑躬屈膝,割地赔款。
但左宗棠做决策的初衷永远是国家利益。加上林则徐当年在湘江夜谈中将新疆事务托付给左宗棠,于公于私,左宗棠都有收复新疆的使命。
在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下,慈禧最终拍板: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收到任命的那一刻,两鬓斑白的左宗棠老泪纵横。
1876年4月,左宗棠挥师西进。跟随部队前行的,还有他给自己准备的一口棺材。
他向所有将士,也向敌人表明态度,自己已经做好马革裹尸、以身报国的心理准备。
收复新疆之役,左宗棠运筹帷幄,一路势如破竹。
历时一年半,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全部失地。左宗棠也从一等伯晋升为二等侯。
1878年12月,左宗棠的助手杨昌濬应诏复出,前往新疆晋见左宗棠。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杨昌濬感慨万千,写下了广为流传的七言绝句:
上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这是见证左宗棠率湘军收复新疆的名作,所谓“新栽杨柳三千里”,是左宗棠西进新疆的一项前瞻性举措。
出征之前,左宗棠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备战,在装备、经费、后勤、民生等方面都做了缜密的准备。
他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速战”的战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动湘军修筑路桥、书院、关隘,广植柳树,使得“千里萧条”的新疆逐渐恢复生息,社会秩序逐步恢复。
与他抬棺入疆的悲壮相比,这些德政工程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了左宗棠的大格局和大智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真正实现他“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士耳”的许诺。
“模范父亲”的人生智慧
从“问题少年”到“晚清战神”,从40岁“一事无成”,到48岁人生翻盘,左宗棠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没有圆滑通达的为人处世,却能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功勋盖世的人物,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真本事和大智慧。
可以说,左宗棠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足智多谋的军事家,一位总揽全局的战略家,也是一位勇于牺牲的奉献者。
风烛残年,左宗棠抱病请缨,赴闽督师抗法保台,粉碎了法军占领台湾的企图。
海战连捷,他又主导取得了广西中越边境,抗击入侵法军的胜利。
即便在去世前夕,他还在为国家的未来谋划,先后两次上书奏请将台湾设省。
就连曾国藩也感叹: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更值得一提的是,左宗棠不仅是战场官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家中的“模范父亲”。
都说“富不过三代”,左宗棠对“富贵陷阱”更是警醒,他不聚财,认为人世最大的悲剧是后人“蠢而多财”,勉励子孙“积德累善,读书耕田”。
左宗棠的家族堪称三千年湖湘第一“文化世家”,其规范家庭、引导家风之道至今给人启发。
这也是为什么左宗棠如今被热议、研读的原因。
除了赫赫功名,他的逆袭之路、谋事之法、处世之道、家教家风,在今天看来仍旧令人叹服,也值得每个人细品。
如今看来,梁启超说左宗棠是“中国500年来第一人”,绝非夸大其词。
写在最后
左宗棠不只是课本上的寥寥数语,他曲折、丰富、壮阔的一生,也值得每个人细细品读。
多年来,这本书的作者徐志频在各地交流、分享左宗棠超过五百场,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你为什么持续不断地研究左宗棠,写作左宗棠?”
徐老师说:“别人读左宗棠,读的是历史,而我理解的,是人这辈子受用无穷的处世智慧。”
如果你总感觉人生在世不如意,可以去读读左宗棠,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前一篇:三观不同,不必同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