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立身,道家立命,佛家立心
标签:
文化杂谈 |
南怀瑾先生说:“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史书三千年,不外乎功名利禄;悟道九万里,终归于诗酒田园。
儒释道三家的智慧,是中国人的指路明灯,也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一言以蔽之,其实就是:儒家立身,道家立命,佛家立心。
儒家立身:进取
《左传》说:“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儒家留给后人的,是一种立身进取的精神,是一种家国天下的担当。
无论处于何种境遇,都要努力完善自己,修身成事,建功立业,不负此生。
如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仕途几多不顺。
可是,无论当下再苦再难,他一直埋头做事,不懈怠,不颓唐。
被贬黄州,他眼见溺婴成风,上书谏言,革除恶习,设孤儿院,救助弃婴;
二任杭州,他自掏腰包,兴办医坊,治病救人,疏通河道,修筑长堤;
贬至惠州,他掩埋骸骨,改良农具,改善税项,严肃军纪,筑堤防洪;
流落儋州,他开化风俗,勤劝农桑,开办学府,教书育人,讲学明道。
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爱,是儒家的人性修养;有为,是儒家的人生精神。
人生一世,匆匆百年。
唯有尽己所能,自强不息,才能顶天立地,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道家立命:顺应
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如果说,儒家是入世的智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那么,道家就是出世的哲学,知其不可为而顺之。
回归大道,顺其自然,方是生命的真谛。
不强求,无刻意,身安适,心平静,就是最好的活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老子、庄子,玄学成为主流。
陶渊明虽自幼熟读儒家四书五经,但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学而优则仕,身居庙堂,建功立业,是每个士子的理想。
二十岁开始,陶渊明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
从低级官吏到江州祭酒,再到桓玄幕僚、军中参军、彭泽令。
为官期间,他不堪忍受官场的黑暗混乱,几度归家,又几度重新出仕。
徘徊十多年,他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朝堂官场,终于归居田园。
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响彻古今。
陶渊明远离尘世官场,回归田园,也找到了生命的归宿。
这世间,虽然少了一个汲汲名利的小官员,却多了一位隐逸诗人的大宗师。
常言道:“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顺应,不是消极处世,而是随缘自适。
挣脱名利欲念,跳出朝夕得失,回归纯朴的生命,接受命运的给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佛家立心:慈悲
《三世因果经》中说: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
佛家的智慧,注重悲悯,崇尚因果,追求解脱。
命运不是天定,今生承受的,是前世的业力;来生拥有的,是今生的修行。
命运也并非不可改变,关键在于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行善积德。
弘一法师,原名李叔同,剃度为僧后,一心向佛,严守戒律,悲天悯人。
在大师的眼中,众生平等,即使是一草一木,一虫一蚁,皆为生灵。
每次,他坐到藤椅上之前,总要先摇晃几下。
弟子问原因,他说:这样是为了避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
大师圆寂前,还特意叮嘱弟子,他的遗体装龛前,要在龛的四方各放一碗水,以免虫蚁爬上来,被无辜烧死。
哪怕身在佛寺,他依旧关心人间疾苦,抗日战争时,他四处讲佛,宣扬舍身救国。
赵朴初先生这样评价弘一法师:“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佛家有言:“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
人一生中所行的善事与恶事,都会流转到自己身上。
善恶到头终有报,存善念,行善事,才能避灾远祸,福报自来。

前一篇:人生犹如一片海,有起有落有色彩
后一篇:能克己,方能成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