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启希望,书写两岸同胞交流新篇章
标签:
时评财经 |
春光三月,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承载着奋进新征程的光荣和梦想,“两会时间”如约而至。在2024年的两会上,“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依然是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
“两岸一家亲”,两岸同胞交流、交往热情高涨
2023年,在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的新形势下,大陆积极推动两岸交流尽快恢复,两岸同胞交流热情高涨,“两岸一家亲”情谊更加浓厚。
去年冬天,来自宝岛台湾的“小当归”们到哈尔滨体验了欢乐的冰雪世界,他们离开时依依不舍。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海华盼望他们暑假带着同学和家人们再来。她承诺亲自“带宝宝们去看丹顶鹤!”
“自去年6月16日青岛-台北航线正式复航后,许多来祖国大陆参访、旅游、探亲的台湾同胞,落地第一站首选青岛。”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台联会长林青表示,两岸融合发展,就是要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从文化、生活的融合,到事业的融合,最根本的还是人心的融合。”
越走越亲,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心灵契合
“两岸一家亲,越走越亲”。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持续热络,在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不断增强。
开播12年来,看《甄嬛传》已经成为台湾民众新年贺岁节目的新选择,很多人都表示一边看好看的剧一边和大家一起聊天,才有过年的气氛。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靳东认为,大陆影视作品在台湾受欢迎,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两岸的文化同根同源。他希望和台湾的同行多交流,期盼能通过戏剧节、艺术节的方式去台湾演出,也欢迎台湾文艺界的朋友多来大陆交流互动。
“两岸之间语言是相通的,文化是相通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在台湾演出话剧广受欢迎的温馨画面。他表示,当台湾同胞看到《茶馆》《天下第一楼》等优秀话剧时,老一代人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年轻人看到会说,我们的根是这样的,中国文化是这样的。他期待未来能不断加深两岸间的话剧艺术交流。
拓展新形式,青年是两岸交流的“排头兵”
大陆是希望的沃土,是台湾青年成长成才、事业发展的大舞台。近些年来两岸青年交流精彩纷呈,越来越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学习、工作、生活,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追梦、筑梦、圆梦。
全国人大代表李兴魁表示,两岸青少年交流是两岸交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新生力量。他认为,在自媒体时代,两岸青少年的交流不仅可以在线下,也可以在线上。全国人大代表曾力群说,不少台湾青年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大陆青年交流、交往,进而来大陆实地走访。“这种方式为两岸交流注入新能量,带来新契机。”
“两岸青年是两岸交流的‘排头兵’,两岸青年交流不断深化,生动展示了‘两岸一家亲’的客观事实。”台籍全国政协委员许可慰表示,随着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不断落实落细,台胞台企来大陆发展的机遇会更多,广大台湾青年来大陆逐梦的舞台将会更大。
共同心声,两岸交流不能停、不能减、不能少
民进党当局出于政治私利,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煽动“反中仇中”情绪,挑动两岸对立对抗,造成两岸关系紧张。“当前两岸关系确实存在问题,赖清德的当选也给台海局势带来更多的风险和更大的挑战。”全国人大代表陶骏表示,不管两岸形势如何变化,两岸的交流不能停、不能断、不能少,这很重要。两岸同胞只有通过相互加强了解、加强沟通,才能更好地消除隔阂。
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推动两岸交流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福祉,是任何势力都拦阻不了的。大陆将一如既往地以增进同胞亲情福祉为依归,持续促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两岸同胞是一家人,家人有家人的感情,就应该彼此相亲,相互扶持。只要两岸同胞团结一心、携手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的千秋伟业。
2024年1月17日,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我们将继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积极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两岸人员往来,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推动同胞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心灵契合。我们的对台大政方针是明确的、一贯的。我们将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始终尊重、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继续致力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2024年2月8日,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苇洲:聚焦探索闽台融合发展新路,推进两岸出版文化交流合作,是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的主要特色工作。新的一年,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将更加主动对接台湾出版机构和作家,加强对祖地文化和民间文化资源的挖掘,策划推出一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物,讲好“两岸一家亲”故事。策划举办“海峡阅读大会”,邀请两岸出版业知名专家学者参加高端对话、交流研讨,举办相关座谈会、艺术交流、图书展等活动,促进两岸出版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华书店网点优势,举办面向台胞台企的阅读分享活动,打造若干具有丰富闽台元素的阅读空间。推进数字出版回归工程,探索搭建两岸古籍数字化平台。
2021年11月10日,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兼总编辑、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总编辑林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于几年前开始处于休眠状态,但两岸出版融合探索是颇具影响、意义深远的。我们期待春暖花开,两岸出版融合发展能走出一条更加广阔的新路。
2006年9月19日,朱境尧在台湾《联合报》增刊与第二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会刊上登载<文化中国、共赢未来>一文,在第三、四届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会刊上登载<中国期刊:让品牌响起来>一文。2007年10月27日,台北出版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彭成晃在厦门说:“为合作而来,两岸合办杂志”。
2008年11月18日,福建省长黄小晶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共同签署合作协议。支持福建省成立海峡书局,以版权合作方式与台湾业界合作出版1至2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期刊(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行也)。
2012年3月1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快发展福建省新闻出版产业的意见>,支持海峡书局出版社有限公司吸收台湾资金入股组建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数字出版、发行、版权代理、版权贸易和印刷复制等业务,实现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等方面的深度对接。允许将版权、商标、技术、科研成果等知识产权以无形资产形式评估作价出资组建或入股,非货币资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注册资本的70%。
国家主席习近平:“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创新创造,文化创新创造也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
贯彻习近平主席对温州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记习主席“续写创新史”殷殷嘱托,贯彻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打响“创新创造”特色品牌,温州人精神: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守正出新、美美与共,温州人曾联松设计五星红旗、温州人徐永光策划希望工程、温州人王仲辉征服地球“三极”、温州人朱境尧倡导《家庭未来》、属人文科学、属于两岸、属于世界……
2023年6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读者》杂志品牌价值由上年度的422.57亿增值到473.69亿,排名居192位,虽然较上年退后二位,但依然稳居“中国第一期刊”位置。在“传媒行业”分类排名中,继续居第17位。
十八届中央委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蒋建国说:加强版权保护,版权保护事关民族创造创新能力和活力,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要在全社会营造一创成名、一创致富、一创终生享有、一创利及子孙的环境。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说:“版权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战略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软实力。版权作为一种产业形态、战略资源,也成为国际贸易、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载体。”
数十年,数百万投入(代价太大),期待与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海峡书局股份有限公司(两岸合作)品牌、商标、版权、财产智慧权合作,一事一议、一企一策、一人一策(8.9%股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级文化创新创业领军人物“两院院士、副省长级待遇”,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其实,台湾出版、期刊业无级别,《求是》、《中国青年》副部级,你懂的?十九届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说:福建文化虽然传遍了世界各地,但在全国还缺少让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品牌。
没有志气的人,没有成败可说;有志气的人,没有经过二三十年奋斗不懈的阅历,也不会懂得成功与失败是怎么一回事。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什么呢?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一事之成,都须要若干方面若干条件的凑合。百分之九十九都凑合了,一分凑不齐,便不成。在这百分中,有若干是须要自己努力的,有若干是自己努力不来,而有待于外的。
小合作,小成就;大合作,大成就;不合作,就毫无成就。天下事非一人所能独办,君子欲有所为,必与其类同心共济。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外柔内柔,人辱之;外刚内刚,人毁之;外刚内柔,人轻之;唯有外柔内刚方成大器。
人生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和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上天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前一篇:以文化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后一篇:人生到最后,拼的就是情绪管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