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处世,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标签:
杂谈 |
老子有言:“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意思是:能战胜别人的只能说有力量,而能克服自身的缺点才是真正强大。
人到中年,为人处世上更应低调,人上不傲,人下不卑,人前不炫,才是最顶级的自律。
人上不傲
曾国藩有言:“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谦逊收敛的作风,是一个人立身立心的准则。
最为浅薄的是,身居高位却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到头来只会引火自焚,惨淡收场。
年羹尧早年仕途顺畅,入朝为官,一路升迁。
他的好战、善战,不光让士兵们敬佩,就连雍正都对他礼让三分。
在平定西藏,青海等地的战乱时,更是表现出了非凡才干,得到了雍正的重用。
随着权利的日益扩大,年羹尧越发不懂得收敛,恃宠而骄,引起群臣的不满和嫉恨。
甚至在雍正的面前他也肆无忌惮,毫无君臣之礼。
年羹尧以职务之便,收受贿赂,结党营私,雍正愈发不满了,于是找借口罢免了他的官职。
年羹尧失势后,群臣纷纷弹劾他,最终落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
成熟的稻谷都懂的弯腰,挺直的麦秆却无法抵挡风雨。
为人处世,若是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妄自尊大,就会被他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除之而后快。
倘若保持一个虚怀若谷的心态,以谦恭的态度与人相处,不断提高自己的德行,这样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人下不卑
《道德经》中讲:“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人本无贵贱之分,不因位高而自以为是,不因位卑而随意贬低自己。
齐国相国晏子出使晋国的返回途中,遇见一位气度非凡的奴隶,便上前询问。
那人如实相告:“我是齐国人,名叫越石父。三年前被卖到赵国做了奴隶。”
晏子对他十分赏识,便为他赎身,并带着一道回到了齐国。
晏子到家后,毫不理会越石父,径直下了车,走进了屋子。
这一举动让越石父十分恼怒,决定与晏子断绝交往。
晏子百思不得其解,问道:
“我将你赎了出来,让你重新获得了自由,应该说我有恩于你。
为什么这么快你就要与我绝交呢?”
越石父回答说:
“你花钱把我赎了出来,是你的好意。
我接受恩惠不代表丢掉尊严,你不能因为给予恩惠就不尊重别人。
我还是回赵国做我的奴仆好了。”
晏子听了越石父这番话,深感自己的言行确实有失礼节,赶紧弯下身子向越石父施礼道歉。
他诚恳地说:
“之前只看到了你不俗的外表,现在才真正发现你高贵的内心和非凡的气节,请原谅我的过失。”
从此,晏子开始将越石父视为贵宾,对他礼遇有加,最终两人成为了深交好友。
身处低位,不卑怯之人,宛如披上一层厚厚的盔甲,针扎不穿,水泼不进。
他们带着一身傲骨,行走在天地之间,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正所谓:“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那些心中坚守骨气的人,无论遇到什么境遇,也会从容不迫地走好自己的路。
人生是一场修行,携一身正气,向内寻找力量,才算不负此生。
人前不炫
古语有言:“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成功的确值得庆贺,但过度炫耀、夸大自己的成就只会让人觉得自己不谦虚,失去了原本应有的美好形象。
生活中,有这样一类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身份当成资本,在人群中自吹自擂,自以为高人一等。
然而,当别人需要他们的帮助时,却常常无能为力,只好用种种推托来应付。
而那些真正有才干的人,从不炫耀自己的身份,始终低调行事。
晚清时期,有一次李鸿章去南京处理公务,途经家乡时,便特意去拜访他的恩师徐子苓。
抵达徐府之后,家丁看到李鸿章身穿官服盛气凌人,急忙赶去通报。
李鸿章见状,立马拦住家丁让他先借自己一身普通衣服再去禀报。
随从很是不解:“为何要借衣服?”
李鸿章解释:“拜访恩师不一定要身着官服,这会让恩师感到压力和不适。
相反,换上普通的衣服会让恩师感到更加自在,没有任何隔阂。”
炫耀是一道耀眼的光,照亮自己的同时,往往会灼伤别人。
正如老子所言:“善行无辙迹。”
凡是让人舒服的人,都懂得在不动声色间释放自己的善意。
不愿张扬,又恰好温暖。
老子说:“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身处高位,只有懂得保持谦虚,不张扬自我,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身处低位,只有坚定自我,不妄自菲薄,不逢迎谄媚,才能自立自强,走出低谷
愿你我都能拥有低调的远见和谦逊的智慧,在上不傲,在下不卑,人前不炫,清醒处世,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专注自我
长期精神内耗的人,总是习惯胡思乱想,无法保持专注。
有个著名的“两万个小时理论”:即一个人若是愿意拿出两万个小时的时间来进行锻炼,那么任何人都可以从任何领域上做到从普通走向卓越。
与其说这是时间的力量,倒不如说是专注的力量。
一个人只有找到当下的目标,将心思沉淀下来,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将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甚至做到极致,才能远离精神内耗。
正视遗憾
人生中的遗憾不可避免,但人不能始终活在后悔中。
我们要学会正视遗憾,懂得通过调整生活的方向和模式,去弥合遗憾带来的裂痕。
面对遗憾,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遗憾当作人生的“礼物”。不必因无法挽回而失落,也无需因无能为力而遗憾。
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有些遗憾,换一种角度看,根本就算不上遗憾。有时候,所谓的遗憾,其实是另一种成全。
停止自责
我们可以对因为自己发生的失误进行反省,以便不再重蹈覆辙;但反复考量失误,就是一种过度伤害,同时还不利于冷静地思考将来。
常言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过度自责是对自我的捆绑,这种自揽来的痛苦会掩盖自己的付出,总觉得什么错事都有自己的原因。
当你真的认识自己,并正视自己时,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不足的地方,自己也有可贵之处。对身上的优点,继续保持;对于缺点,宽容一些,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
放松心情,自由自在,不因为自己的好与坏,过多谴责,疲于内耗。
保持乐观
一些悲观的人,事情还没做,就一直预想各种不好的结果。他们习惯于先把坏的情绪带给自己,感受莫须有的痛苦,为了未来消耗现在。
这种做事状态会让一个人提前把恐惧加在自己身上,浇灭前进的动力,不敢放手去做事,得到的是翻倍的劳累。
丘吉尔曾说:“悲观主义者在每个机会里看到困难,乐观主义者在每个困难里看到机会。”
很多事情自知无法改变,何不轻松看待,也许换个角度重新审视、静待时机,转机也会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
正所谓,心宽则天地广阔,心窄则寸步难行。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不要忧郁沮丧,无论有多么痛苦,都不要整天沉溺于其中无法自拔,不要让痛苦占据你的心灵。
拒绝拖延
精神内耗的人,常常思考力大于行动力。解决精神内耗最好的办法,就是拒绝拖延,提升自己的行动力。
曾国藩曾说:“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人生之路,想要行至远方,首先要做的,就是拒绝拖延。
只有克服自身惰性,才能让自己行稳致远。不必害怕事不能成,不必担忧事有坎坷。想到就说,想要就做。
任何事情,做完才知道结果。所以别再为了拖延而找借口,舍得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优秀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模样。

前一篇:愿陪你生活的人,酸甜苦辣都能吃
后一篇:要重视社会科学的巨大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