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

(2022-09-28 08:11:40)
标签:

文化

教育

孔子借伞

有次,孔子游学时,途中乌云密布,即将下雨,但没有雨伞。

子路建议说:“先生,子夏家就在附近,他家肯定有伞可以借。”

孔子一听,连忙摇头说道:“不要去,不要去!”

子路请教原因,孔子感慨道:

“子夏护财,若是勉强借给我,他会心里难受;若是不借,别人会说他不敬师长。

不去借,就不会让他痛苦,也不会毁掉他的名声,何乐而不为呢?”

感悟: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是一个人最顶级的修养。

你为人着想,为人付出,才有人为你着想、为你付出。

因为,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永远都是相互的。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与人相处,学会尊重和体谅,理解和包容,才能相处舒服,久处不厌。

孔子学琴

孔子曾向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

苦练多日后,师襄子对他说:“可以了。”

孔子说:“乐曲的形式我熟悉,但还没掌握技巧。”

又过了段时间,师襄子说:“可以了,你已学会了弹奏技巧。。”

孔子却说:“曲子的意境我还远远未曾领会。”

于是继续练习,再度得到师襄子的肯定后,孔子又说:“我还不了解作者。”

于是反复钻研,领悟升华,直到弹奏时能在乐曲中看到周文王的形象。

感悟: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圣人学琴,尚且持之以恒,更何况你我这些普通人呢?

一个人想变得优秀、强大,一定要专注学习,深耕自己。

如果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经常半途而废,只会是一事无成。

认准某个领域,并为之持续努力的人,才能得到命运的馈赠。

孔子晒书

有次下雨,孔子书房因为屋顶漏水,很多书被淋湿。

待到天晴时,孔子和弟子们都忙着搬书晒书。

子路说:“是我的错,如果我下雨前检查书房,就不会将书淋湿了。”

颜回说:“不怪你,我发现了屋顶的破损,却没在意,是我的错。”

孔子却说:“不怪你们,一般雨季前都要重新加固书房的,因为忙,所以忘记提醒你们,这都是我的过错啊。”

感悟:

君子常过,小人无错。

这个世界上,指责别人容易,反省自己最难。

习惯责备、推卸责任的人,既认不清自己,也改变不了现状。

而真正的智者,都善于反躬自省,遇事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在反思中改变,在改变中提升,才能不断精进自我,一路向前。

孔子辩论

有天,子贡在门外扫地,忽然来了个人问他:“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贡理所当然地回答:“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那人听后不服气,说一年只有春夏秋三季,二人争论不休。

这时,孔子出来听了两人争辩的原因后,说道:“是三季。”

那人走后,子贡不解,孔子却说:“他是只能活三季的蚱蜢,你再辩,也不会有结果。”

子贡听后,恍然大悟。

感悟: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永远不要和认知不同的人争辩不休。

不违原则的事,不必争论;不伤底线的事,不必多言。

人生苦短,要学会化繁为简,别在不值得的人身上耗费光阴。

遇事不妨大度些,眼光不如长远些,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做好自己。

孔子论志

有次,颜渊、子路两人在孔子身边侍奉。

孔子问两人的志向。

子路说:“我愿将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共享,用坏了也不怨。”

颜渊说:“我愿不自夸优点,不宣扬功劳。”

子路说:“老师您的志向是什么?”

孔子说:“让年老的人安享晚年,让朋友信任于我,让年少的人得到关怀。”

感悟: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做人,须明白自己的心意,树立自己的志向。

就像孔子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而努力。

即便漂泊无依,屡陷困境,也不改对志向的追求。

志存高远,胸襟旷达,如此才能无惧风浪,笃定前行。

孔子相师

孔子和弟子乘车游学时,路上有个小孩在用泥土造城。

见状,孔子责备道:“有马车过来,你怎么不躲开?”

小孩说:“自古以来,都是车避城,哪有城避车的道理呢?”

孔子见他说得头头是道,问他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为挽回面子,孔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为难他,但都被他一一解答。

而项橐反问孔子的问题,却让孔子哑口无言,他不由感叹道:“后生可畏呀!”还对弟子说:“项橐虽幼,可以为师。”

感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既是这么说的,也从来是这么做的。

即使声名鹊起,也不忘诚心请教,不忘虚心学习。

做人最忌讳的,就是太有身份感,太把自己当回事。

正视自己,放低姿态,博采众长,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本事。

时刻保持一颗谦卑之心,不轻一人,不废一物,方能大有作为,大有厚福。

常言道:阅尽人间万卷书,不如读懂孔夫子。”

孔子是一个通达的智者,一个和蔼的长者,一个学无止境的师者。

他的故事很多,他的智慧如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光,照耀千古。

即便隔着千年历史长河,不仅未曾模糊他思想的光芒,还一次次注入新的时代精华。

在潜移默化中,既可改变人们的胸襟眼界,也能提升气质和格局,滋养精神和灵魂。

有教无类

子曰:“有教无类。”

无论贫富、地位、职业、智愚、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

教育不是买菜,要挑挑拣拣,而是对所有人的一种启蒙。

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不管你是谁,只要有干肉拜师,我都会收他做弟子,努力教诲他。

《三字经》里讲:“性相近,习相远。”

每个人其实出生的时候都差不多,但是因为后天的教育所以才变得不同。

所以只要肯用心教育,那么人和人之间没有太大区别。

可以说,孔子的教育方式打破了当时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公平。

因材施教

既然有教无类,那么学生的层次肯定有诸多差异,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资质,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

子路问孔子:“听到了就该去做吗?”

孔子回答:“家有父兄在,如何能一听到了就去做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该去做吗?”

孔子回答:“听到了就该去做。”

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孔子认为:冉求做事总是退缩,所以要激励他勇敢去做;

仲由行事勇气超人,所以要限制他太过刚勇。

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可以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现在很多偏科的孩子,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是我们“因材施教”的程度还不够。

学以致用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孔子说: “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

只是知道却不行动,那么就等于不知道。

在学习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领悟,一个人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一个人学习并且实践,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

学习不仅要思考,还要懂得应用,只有学会了应用实践,一个人才算是真正明白真正懂得。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书呆子,而是培养那些知行合一的人,对社会、对自己有益的人。

修己慎独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真正好学的人,不会在意饮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谨慎说话,有错误就尽快改正。

老师为人师表,往往有更多的道德要求。

春秋时期阳虎弄权,孔子对这个人很不感冒。

但是阳虎却屡次来拜访孔子,甚至有一次扔下礼物就跑了。

孔子没办法,只能去回礼,却特意挑了一个他不在家的日子,避开和阳虎的交往。

一个人交往什么样的人,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君子修省,不和品行不佳的人一起共事。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守自己的本分,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

言传身教

《论语》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一个人想要为师,必然要树起老师的榜样。

要求学生多读书,自己必然先要多读书。

不许学生沉溺游戏,自己首先不能带头打游戏。

古人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想要教育孩子,就必须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说教。

教学相长

《礼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习和教学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足够的能力诲人不倦。

时代在进步,知识在更新,一个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孔子一生不曾停下学习的脚步,三次拜访老子请教,反复研读《易经》,穿竹简的牛皮绳都被磨破了很多次。

好的老师,都懂得教学相长,好的老师一般都是饱学之士。

寓教于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有学识的人不如喜欢求学的人,求学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爱因斯坦说: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知识。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让孩子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好的老师都懂得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孩子爱上学习。

举一反三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个学生努力钻研,陷入困境的时候,老师再出手帮他,才能事半功倍。

如果不能融会贯通,那么就比较难了。

所以真正的教育要注意时机和方法,不能一味“填鸭式”“满堂灌”。

要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启发、开导,授人以渔,才能举一反三。

德育为先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一个孩子孝顺仁厚,诚恳诚信,爱护别人,做到这些才能开始学习文化知识。

人品永远大于能力。

一个人能力再强,人品不好也是没用的。

古人云:“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人品可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能力却永远弥补不了人品上的缺陷。

人品是一个人立身的根基,是一个人最硬的底牌。

安贫乐道

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对饮食起居不甚在意,每天学习耕作乐在其中。

孔子自己周游列国,曾被敌人围困。

乱军之中,几乎饿死,孔子却也不远改变他的志向。

面对学生,也是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

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只有不甚在意外在的浮华,才能专注内心的安宁。

教育不是一个谋利的行业,教师也不是一个可以大富大贵的职业。

选择了这一行,就要放弃大富大贵的想法,淡泊名利,授业传道。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坚守正道,才能火尽薪传,只有这样才能把文化和文明传承下去。
纪念孔子诞辰257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