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标签:
杂谈 |
人生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
人生有三难:愁于钱财,烦于琐事,困于过往。
面对贫穷、琐事、过往三大难关,停留没有任何帮助。那不如看淡一点。
对贫富糊涂,是淡泊名利;遇琐事糊涂,是顾全大局;对过往糊涂,是心胸宽广。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懂得适时地放过自己。
人生得一“糊涂”之良药,自然“百病可愈”。
烦于琐事,不如心平气和。
林清玄曾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可人活一世,哪能事事顺心呢?
遇到麻烦事,心烦在所难免,但我们却常因心烦而手忙脚乱。
庄子说:做人应处事不惊。
遇事不慌,不烦,不乱,方能轻松化解难题。
著名的六尺巷流传着一个小故事。
傅以渐是京城的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两家争论不休,于是家人给他写信,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
收到家人来信,事务繁忙的傅以渐却并没有感到心烦意乱,而是平静地回了一封家书: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自觉愧疚,于是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又让出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面对宅基纠纷,原本争执不下的两家,平静下来后纷纷各退一步,成就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星云大师有云:“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只有心平气和之人,才能脱离情绪的支配,把事物看得通透,做到顾全大局。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宁静无以致远。
平和者,常思常人不能所想,自然眼光长远,未雨绸缪。
心若平和,则忙时不乱,即便生活风云莫测,仍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烦于琐事时,不妨糊涂一点,该丢的丢,该舍的舍。
平静对待得与失,人生自然简单。
困于过往,不如释然洒脱。
英国著名作家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活在过去的人,永远无法拥有今天。
著名诗人顾城,曾在情人英儿死去之后痛不欲生,最后又由于妻子的背叛,选择了杀妻后自缢。
顾城对于过往执念太深,终日沉溺于过去的缠绵誓言,畏惧未来,用极端的方式把回忆留在了过去。
而丧失女儿钱瑗和爱人钱钟书的杨绛,却并未沉浸在往日的悲情中忧戚度日。
年近九旬的她再次回到了书桌旁,看书写字,整理钱锺书留下的手稿,最后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我们仨》。
她笑称自己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杨绛的释然洒脱,让她在晚年依旧能够不惧未来,活的充实快乐。
物是人非,小池依旧,过往已逝,未来可期。
不妨让往事清零,释然迎接新生。
普希金曾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不管你以前爱得多么情真意切,最终也只能成为回忆。
人间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段往事罢了。
对过往之事,不妨糊涂以对,释然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愁于钱财,不如学会知足。
《史记》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钱奔波,忙碌一生,有人虽荣华富贵却依旧焦虑不安。
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不知足者,莫过于贪。
人一旦起了贪心,就容易迷失自我,产生祸端。
孔子学生的宰予,时常对自己的处境倍感忧虑,想尽办法去谋取钱财。
他离开师门以后,便在齐国临菑做大夫,和田常一起参与作乱,最后惨遭灭族。
宰予不懂知足,在焦虑中丧失了原则,最后甚至淹没在贪欲之中。
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极富学问,但家境贫寒,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生活。
孔子曾经问他:“你现在生活这么困苦,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却说,有书可读,有师教学,所以我从不觉得生活贫苦,只感觉到了充实快乐。
正因颜回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才能安于清贫陋巷潜心治学,最终学有所成。
懂得知足的人,即便贫贱,也能苦中作乐;贪得无厌的人,即使富贵,同样焦虑忧愁。
哲学家罗素说:“由于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人类正在丧失自己,在空虚之境中越陷越深。”
人活一世,钱财终究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
心穷则穷,心富则富。
当你愁于钱财时,不妨糊涂一点。
知足常乐,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白岩松说:“人生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潇洒点。”
人生只做两件事:忙着,潇洒做事。闲着,糊涂做人。
过于清醒之人,易生烦恼;适时糊涂之人,易获幸福。
糊涂,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人生在世,活得糊涂一点,心态会更好一些。
人活一生,并非大富大贵,才可愉悦。
你活得舒心自在,才是真正的愉悦。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我们总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有道是:“已做不失,未做不得。”
凡事都有因果,你所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再度归来。
所有的失去,都会有另一种方式补偿
正所谓:“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人这一辈子,不论是好是坏,都离不开因果循环。
现在的痛苦,到了明天也许就是幸运。现在的失去,也一定会得到另外一种补偿。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山洞里误入了一个商人和一个山匪。
商人被山匪捉住,毒打一番后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财物,就连照明的火把都没有放过。
那山洞漆黑无比,道路复杂,就如迷宫一般。山匪庆幸自己举着火把,能看清周围,也不会被脚下的石块绊倒。
可怜那没有照明的商人,只好在黑暗里摸索碰壁,不时被撞得鼻青脸肿。
但是最终,逃离山洞的并不是山匪,而是商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商人没有火把,所以才能在黑暗中感受到来自洞口的微光,顺着微光,成功逃离山洞。
山匪被困死在山洞,恰恰是因为他得到了照明的火把。
可见,人生是福还是祸并非定数。你以为的失去,其实都是短暂的。老天会换种方式归还给你。
一著名大师说过:“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失去的,都会得到补偿。正如在山谷中的呐喊,也许不会立刻听到回音,但回音终究出响起。
人生在世,别怕失去。你今天所吃的亏,都一定会变成明日要享的福!
生活中的好与坏,取决于你怎么看待
偈曰:“人生聚散本无常,休把闲愁恼肚肠。”
人生无常,苦乐参半。不论是好与坏,其实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念。
当我们换个方式去看待时,心态就变了,人生就顺了。
有对夫妻整日争吵抱怨,生活很是压抑。于是来到一位高僧面前,请求帮助。
高僧拿来一张白纸,在一角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说:“这纸上有什么?”
夫妻对视一眼,说:“黑点啊。”
高僧又问:“除了黑点呢?”夫妻俩摇头肯定道:“就只有一个黑点。”
这时,高僧缓缓地说道:“可这张纸上,还有一大片白色啊!为什么眼睛只能看得到黑点呢?”
夫妻二人恍然大悟,从此,生活遇到的问题,他们总会换个角度去想,果然日子越来越甜蜜了。
不要怕眼前的痛苦和烦恼,换个角度,也许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坛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人生在世,活得就是“心态”二字。
生活的好与坏,人生的幸与祸,从来都不是外界的评论,而是取决于你的心。
同样的困境,有的人怨天尤人,将它当成打击;有的人积极克服,将它当成挑战。人生际遇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此。
做人,前方坦途,不要得意;前方坎坷,也无需失意。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不失本心,那就一定能够万事如意!
别怕事与愿违,老天另有安排
人生,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历练。当你走远了才会发现,过去种种,都是老天赐予的礼物。
俗话说:“随缘自适,烦忧自去。”
即使事与愿违,也不要担忧,因为上天早有安排。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过去有个人叫陈鹤龄,弟弟叫陈永泰。兄弟二人齐心协力,家庭倒也和睦兴旺。
后来,弟弟意外身亡,弟媳就要求分家。陈鹤龄就同意了。
可这弟媳又说:“兄长善于经营,倒不如把家产分成三份,给我两份。”
族里的人听闻后,都觉不公平,纷纷劝鹤龄不要同意。鹤龄却忧心他们孤儿寡母,便同意了。
即便如此,弟媳又要求自己得那份现银资财,而把过去的债款欠条分给鹤龄。
那些债券因为年代久远,很难索要回来,可鹤龄还是应承了下来。
往后几年,鹤龄生活极度贫困。但没过多久,他的儿子竟中了举人,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邻人都说:“陈家祖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登科的,可鹤龄儿子却得此殊荣,可见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
别人欠你的,天会还你;现在不如意的,天会补偿你。
老祖先告诉我们:“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这个世上最公平的事,就是因果。行善积福,作恶遭殃。
人生,没有事事如意,不论你收获到的是什么,都是你自己曾经种下的果。
上天是公平的,很多事情自有天机。
如果事与愿违,也不要愤懑纠结;即使陷入困境,也不要自讨苦吃。
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其实都是你要得到的幸福!
人生有三难:愁于钱财,烦于琐事,困于过往。
面对贫穷、琐事、过往三大难关,停留没有任何帮助。那不如看淡一点。
对贫富糊涂,是淡泊名利;遇琐事糊涂,是顾全大局;对过往糊涂,是心胸宽广。
郑板桥说:“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糊涂,不是不明事理,而是懂得适时地放过自己。
人生得一“糊涂”之良药,自然“百病可愈”。
烦于琐事,不如心平气和。
林清玄曾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可人活一世,哪能事事顺心呢?
遇到麻烦事,心烦在所难免,但我们却常因心烦而手忙脚乱。
庄子说:做人应处事不惊。
遇事不慌,不烦,不乱,方能轻松化解难题。
著名的六尺巷流传着一个小故事。
傅以渐是京城的大学士,家中因为宅基纠纷,两家争论不休,于是家人给他写信,希望他能为家中撑腰。
收到家人来信,事务繁忙的傅以渐却并没有感到心烦意乱,而是平静地回了一封家书: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后,自觉愧疚,于是主动让出三尺,邻居知道后,也深感惭愧,又让出三尺,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面对宅基纠纷,原本争执不下的两家,平静下来后纷纷各退一步,成就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
星云大师有云:“能干的人,不在情绪上计较,只在做事上认真;无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认真,只在情绪上计较。”
只有心平气和之人,才能脱离情绪的支配,把事物看得通透,做到顾全大局。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宁静无以致远。
平和者,常思常人不能所想,自然眼光长远,未雨绸缪。
心若平和,则忙时不乱,即便生活风云莫测,仍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烦于琐事时,不妨糊涂一点,该丢的丢,该舍的舍。
平静对待得与失,人生自然简单。
困于过往,不如释然洒脱。
英国著名作家雪莱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活在过去的人,永远无法拥有今天。
著名诗人顾城,曾在情人英儿死去之后痛不欲生,最后又由于妻子的背叛,选择了杀妻后自缢。
顾城对于过往执念太深,终日沉溺于过去的缠绵誓言,畏惧未来,用极端的方式把回忆留在了过去。
而丧失女儿钱瑗和爱人钱钟书的杨绛,却并未沉浸在往日的悲情中忧戚度日。
年近九旬的她再次回到了书桌旁,看书写字,整理钱锺书留下的手稿,最后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我们仨》。
她笑称自己是“钱办主任”,是他们家留下来“打扫战场”的。
杨绛的释然洒脱,让她在晚年依旧能够不惧未来,活的充实快乐。
物是人非,小池依旧,过往已逝,未来可期。
不妨让往事清零,释然迎接新生。
普希金曾说“一切都会过去的。”
不管你以前爱得多么情真意切,最终也只能成为回忆。
人间事往往如此,当时提起痛不欲生,几年之后,也不过是一段往事罢了。
对过往之事,不妨糊涂以对,释然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
愁于钱财,不如学会知足。
《史记》有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钱奔波,忙碌一生,有人虽荣华富贵却依旧焦虑不安。
老子曾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不知足者,莫过于贪。
人一旦起了贪心,就容易迷失自我,产生祸端。
孔子学生的宰予,时常对自己的处境倍感忧虑,想尽办法去谋取钱财。
他离开师门以后,便在齐国临菑做大夫,和田常一起参与作乱,最后惨遭灭族。
宰予不懂知足,在焦虑中丧失了原则,最后甚至淹没在贪欲之中。
而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颜回,极富学问,但家境贫寒,过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生活。
孔子曾经问他:“你现在生活这么困苦,为什么不去做官呢?”
颜回却说,有书可读,有师教学,所以我从不觉得生活贫苦,只感觉到了充实快乐。
正因颜回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才能安于清贫陋巷潜心治学,最终学有所成。
懂得知足的人,即便贫贱,也能苦中作乐;贪得无厌的人,即使富贵,同样焦虑忧愁。
哲学家罗素说:“由于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和迷恋,人类正在丧失自己,在空虚之境中越陷越深。”
人活一世,钱财终究无法填补精神的空虚。
心穷则穷,心富则富。
当你愁于钱财时,不妨糊涂一点。
知足常乐,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白岩松说:“人生的两个基本点是糊涂点,潇洒点。”
人生只做两件事:忙着,潇洒做事。闲着,糊涂做人。
过于清醒之人,易生烦恼;适时糊涂之人,易获幸福。
糊涂,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人生在世,活得糊涂一点,心态会更好一些。
人活一生,并非大富大贵,才可愉悦。
你活得舒心自在,才是真正的愉悦。
世事难料,人生无常。我们总是一边拥有,一边失去。
有道是:“已做不失,未做不得。”
凡事都有因果,你所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再度归来。
所有的失去,都会有另一种方式补偿
正所谓:“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人这一辈子,不论是好是坏,都离不开因果循环。
现在的痛苦,到了明天也许就是幸运。现在的失去,也一定会得到另外一种补偿。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山洞里误入了一个商人和一个山匪。
商人被山匪捉住,毒打一番后抢走了他身上的所有财物,就连照明的火把都没有放过。
那山洞漆黑无比,道路复杂,就如迷宫一般。山匪庆幸自己举着火把,能看清周围,也不会被脚下的石块绊倒。
可怜那没有照明的商人,只好在黑暗里摸索碰壁,不时被撞得鼻青脸肿。
但是最终,逃离山洞的并不是山匪,而是商人。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因为商人没有火把,所以才能在黑暗中感受到来自洞口的微光,顺着微光,成功逃离山洞。
山匪被困死在山洞,恰恰是因为他得到了照明的火把。
可见,人生是福还是祸并非定数。你以为的失去,其实都是短暂的。老天会换种方式归还给你。
一著名大师说过:“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失去的,都会得到补偿。正如在山谷中的呐喊,也许不会立刻听到回音,但回音终究出响起。
人生在世,别怕失去。你今天所吃的亏,都一定会变成明日要享的福!
生活中的好与坏,取决于你怎么看待
偈曰:“人生聚散本无常,休把闲愁恼肚肠。”
人生无常,苦乐参半。不论是好与坏,其实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心念。
当我们换个方式去看待时,心态就变了,人生就顺了。
有对夫妻整日争吵抱怨,生活很是压抑。于是来到一位高僧面前,请求帮助。
高僧拿来一张白纸,在一角上画了一个黑点。然后说:“这纸上有什么?”
夫妻对视一眼,说:“黑点啊。”
高僧又问:“除了黑点呢?”夫妻俩摇头肯定道:“就只有一个黑点。”
这时,高僧缓缓地说道:“可这张纸上,还有一大片白色啊!为什么眼睛只能看得到黑点呢?”
夫妻二人恍然大悟,从此,生活遇到的问题,他们总会换个角度去想,果然日子越来越甜蜜了。
不要怕眼前的痛苦和烦恼,换个角度,也许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
《坛经》中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人生在世,活得就是“心态”二字。
生活的好与坏,人生的幸与祸,从来都不是外界的评论,而是取决于你的心。
同样的困境,有的人怨天尤人,将它当成打击;有的人积极克服,将它当成挑战。人生际遇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此。
做人,前方坦途,不要得意;前方坎坷,也无需失意。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要不失本心,那就一定能够万事如意!
别怕事与愿违,老天另有安排
人生,所有的经历,其实都是历练。当你走远了才会发现,过去种种,都是老天赐予的礼物。
俗话说:“随缘自适,烦忧自去。”
即使事与愿违,也不要担忧,因为上天早有安排。
《纪文达公笔记摘要》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
过去有个人叫陈鹤龄,弟弟叫陈永泰。兄弟二人齐心协力,家庭倒也和睦兴旺。
后来,弟弟意外身亡,弟媳就要求分家。陈鹤龄就同意了。
可这弟媳又说:“兄长善于经营,倒不如把家产分成三份,给我两份。”
族里的人听闻后,都觉不公平,纷纷劝鹤龄不要同意。鹤龄却忧心他们孤儿寡母,便同意了。
即便如此,弟媳又要求自己得那份现银资财,而把过去的债款欠条分给鹤龄。
那些债券因为年代久远,很难索要回来,可鹤龄还是应承了下来。
往后几年,鹤龄生活极度贫困。但没过多久,他的儿子竟中了举人,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
邻人都说:“陈家祖上从来没有过一个登科的,可鹤龄儿子却得此殊荣,可见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
别人欠你的,天会还你;现在不如意的,天会补偿你。
老祖先告诉我们:“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这个世上最公平的事,就是因果。行善积福,作恶遭殃。
人生,没有事事如意,不论你收获到的是什么,都是你自己曾经种下的果。
上天是公平的,很多事情自有天机。
如果事与愿违,也不要愤懑纠结;即使陷入困境,也不要自讨苦吃。
不管你遇到的是什么,其实都是你要得到的幸福!
前一篇: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