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母亲百岁记
标签:
文化杂谈 |
人生很奇特。你小时候,母亲照料你、保护你,每当有外人敲门,母亲便会起身去开门,决不会叫你去。可是等到你成长起来,母亲老了,再有外人敲门时,去开门的一定是你;该轮到你来呵护母亲了。人间的角色自然而然地发生转变,这就是美好的人伦与人伦的美好。母亲从九十一、九十二、九十三……一步步向前走。一种奇异的感觉出现了,我似乎觉得母亲愈来愈像我的女儿,我要把她放在手心里,我要保护她,叫她实现自古以来人间最瑰丽的梦想——长命百岁!
母亲住在弟弟的家。我每周二、周五下班之后一定要去看她,雷打不动。母亲知我忙,怕我担心她的身体,这一天她都会提前洗脸擦油,拢拢头发,提起精神来给我看。母亲兴趣多多,喜欢我带来天南地北的消息,我笑她“心怀天下”。她还是个微信老手,天天将亲友们发给她的美丽图片和有趣的视频转发他人。有时我在外地开会,会忽然收到她的微信:“儿子,你累吗?”可是,我在与她聊天时,还是要多方“刺探”她身体存在哪些小问题和小不适,我要尽快为她消除。我明白,保障她的身体健康是我首要的事。就这样,那个浪漫又遥远的百岁目标渐渐进入眼帘了。

到了去年,母亲九十九周岁。她身体很好,身体也有力量,想象力依然活跃。正当我开始设想来年如何为她庆寿时,她忽说:“我明年不过生日了,后年我过一百零一岁。”我先是不解,后来才明白,“百岁”这个日子确实太辉煌,她把它看成一道高高的门槛了,就像跳高运动员面对的横竿。我知道,这是她本能地对生命的一种畏惧,也是一种渴望。于是我与兄弟姐妹们说好,不再对她说百岁生日,不给她压力,等百岁那天来到自然就要庆贺了。可是我自己的心里也生出了一种担心——怕她在生日前生病。
然而,担心变成了现实,就在她生日前的两个月突然丹毒袭体,来势极猛,发冷发烧,小腿红肿得发亮。赶紧送进医院,打针输液,病情刚刚好转,旋又复发,再次入院,直到生日前三天才出院。虽然病魔赶走,然而一连五十天输液吃药,伤了胃口,变得体弱神衰,无法庆贺寿辰。于是兄弟姐妹商定,百岁这天,轮流去向她祝贺生日,说说话,稍坐即离,不叫她劳累。午餐时,只由我和爱人、弟弟,陪她吃寿面。我们相约依照传统,待到母亲身体康复后,一家老小再为她好好补寿。

故而,我们没有华庭盛筵,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张小桌,几个适合母亲口味的家常小菜,一碗用木耳、面筋、鸡蛋和少许嫩肉烧成的拌卤,一点点红酒,无限温馨地为母亲举杯祝贺。母亲今天没有梳妆,不能拍照留念,我只能把眼前如此珍贵的画面记在心里。母亲还是有些衰弱,只吃了七八根面,一点绿色的菠菜,饮小半口酒。能与母亲长久相伴下去就是儿辈莫大的幸福了,我相信世间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这句话。
肖复兴:给母亲唯一的信
大年初一的晚上,我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写信,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夜那么想念母亲,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相依为命的感觉袭上心头。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地忽略了母亲,在我离开北京到北大荒的那6年里,没有一个春节是陪她过的。
我不知道一个孩子的长大,是以一个母亲的变老,和孤独地嚼碎那么多寂寞的夜晚为代价的。父亲的突然去世才让我恍然长大成人,知道母亲那一头如同牵着风筝的线,风筝飞得再远,心也是被那一颗心牵着。
我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她看不懂,就让她拿给我在北京的同学读给她听,让她知道我对她的想念和牵挂,希望她能够过一个好年。第二天一清早,我托人顶着风雪以最快的速度到县邮局给母亲寄一封航空信。
在信里,我告诉母亲我在北大荒的情况:5个同学买了60斤猪肉,另外还有人宰好了一头猪,等着我去好为我送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她放心。同时,我问她北京下雪了吗?一个人出门一定要注意,路滑别跌倒了。我问她年过得怎么样?寄去的那40元钱收到了吗?就把那钱都花了吧,特别嘱咐她:“做饭做菜多做点儿,多吃点儿,多改善点儿伙食,不要怕花钱。”我又告诉她,在京的两个特别要好也特别叮嘱过的好朋友的电话就写在月份牌上,一个在左面,一个在右面,有什么事就给他们两人打电话,有急事就让他们给我发电报……

事后,朋友告诉我,他到家里看望母亲的时候,母亲拿出这封信让他读后,只是笑着说了句:“5个人买60斤猪肉,怎么吃呀!”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她也没有再提及这封信。只是1989年的夏天母亲去世之后,我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这封信,她把信封和信纸都保存得好好的,平平整整地压在她的包袱皮里。
老舍:我的母亲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母亲住在弟弟的家。我每周二、周五下班之后一定要去看她,雷打不动。母亲知我忙,怕我担心她的身体,这一天她都会提前洗脸擦油,拢拢头发,提起精神来给我看。母亲兴趣多多,喜欢我带来天南地北的消息,我笑她“心怀天下”。她还是个微信老手,天天将亲友们发给她的美丽图片和有趣的视频转发他人。有时我在外地开会,会忽然收到她的微信:“儿子,你累吗?”可是,我在与她聊天时,还是要多方“刺探”她身体存在哪些小问题和小不适,我要尽快为她消除。我明白,保障她的身体健康是我首要的事。就这样,那个浪漫又遥远的百岁目标渐渐进入眼帘了。

到了去年,母亲九十九周岁。她身体很好,身体也有力量,想象力依然活跃。正当我开始设想来年如何为她庆寿时,她忽说:“我明年不过生日了,后年我过一百零一岁。”我先是不解,后来才明白,“百岁”这个日子确实太辉煌,她把它看成一道高高的门槛了,就像跳高运动员面对的横竿。我知道,这是她本能地对生命的一种畏惧,也是一种渴望。于是我与兄弟姐妹们说好,不再对她说百岁生日,不给她压力,等百岁那天来到自然就要庆贺了。可是我自己的心里也生出了一种担心——怕她在生日前生病。
然而,担心变成了现实,就在她生日前的两个月突然丹毒袭体,来势极猛,发冷发烧,小腿红肿得发亮。赶紧送进医院,打针输液,病情刚刚好转,旋又复发,再次入院,直到生日前三天才出院。虽然病魔赶走,然而一连五十天输液吃药,伤了胃口,变得体弱神衰,无法庆贺寿辰。于是兄弟姐妹商定,百岁这天,轮流去向她祝贺生日,说说话,稍坐即离,不叫她劳累。午餐时,只由我和爱人、弟弟,陪她吃寿面。我们相约依照传统,待到母亲身体康复后,一家老小再为她好好补寿。

故而,我们没有华庭盛筵,没有四世同堂,只有一张小桌,几个适合母亲口味的家常小菜,一碗用木耳、面筋、鸡蛋和少许嫩肉烧成的拌卤,一点点红酒,无限温馨地为母亲举杯祝贺。母亲今天没有梳妆,不能拍照留念,我只能把眼前如此珍贵的画面记在心里。母亲还是有些衰弱,只吃了七八根面,一点绿色的菠菜,饮小半口酒。能与母亲长久相伴下去就是儿辈莫大的幸福了,我相信世间很多人内心深处都有这句话。
肖复兴:给母亲唯一的信
大年初一的晚上,我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这是我第一次给母亲写信,也是唯一的一次。
我从来没有像那一夜那么想念母亲,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相依为命的感觉袭上心头。我这才意识到自己以前是多么地忽略了母亲,在我离开北京到北大荒的那6年里,没有一个春节是陪她过的。
我不知道一个孩子的长大,是以一个母亲的变老,和孤独地嚼碎那么多寂寞的夜晚为代价的。父亲的突然去世才让我恍然长大成人,知道母亲那一头如同牵着风筝的线,风筝飞得再远,心也是被那一颗心牵着。
我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她看不懂,就让她拿给我在北京的同学读给她听,让她知道我对她的想念和牵挂,希望她能够过一个好年。第二天一清早,我托人顶着风雪以最快的速度到县邮局给母亲寄一封航空信。
在信里,我告诉母亲我在北大荒的情况:5个同学买了60斤猪肉,另外还有人宰好了一头猪,等着我去好为我送行。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她放心。同时,我问她北京下雪了吗?一个人出门一定要注意,路滑别跌倒了。我问她年过得怎么样?寄去的那40元钱收到了吗?就把那钱都花了吧,特别嘱咐她:“做饭做菜多做点儿,多吃点儿,多改善点儿伙食,不要怕花钱。”我又告诉她,在京的两个特别要好也特别叮嘱过的好朋友的电话就写在月份牌上,一个在左面,一个在右面,有什么事就给他们两人打电话,有急事就让他们给我发电报……

事后,朋友告诉我,他到家里看望母亲的时候,母亲拿出这封信让他读后,只是笑着说了句:“5个人买60斤猪肉,怎么吃呀!”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她也没有再提及这封信。只是1989年的夏天母亲去世之后,我在她的遗物中发现了这封信,她把信封和信纸都保存得好好的,平平整整地压在她的包袱皮里。
老舍:我的母亲
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
“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到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