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心有多强大,世界就有多美好

(2022-03-29 07:09:23)
标签:

杂谈

勤俭:治家之本

古人有云:“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勤俭,是治家之根本,即便是富裕之家,亦要时刻谨记。

晚清重臣曾国藩,极度崇尚勤俭家风。

饮食上,他被谐称为“一品宰相”,只因每餐仅菜一品。

居住方面,他反对大兴土木,坚决不肯住进弟弟偷偷兴建的新宅,甚至坚决反对家中购置私田。

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他的衣着。

平日他只穿土布衣服,一件绸缎褂子只在重大节日时穿着,三十年犹如新衣。

而他的土布衣服,则全部由家人纺织而成。

白天女眷们操持家务,晚上就由夫人身先士卒,一般从三更纺织到四更,每天一定要纺织四两才行。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勤则百弊皆除。”

曾国藩身体力行,带领家人、族人,践行勤俭的良好家风。

正因此,曾氏家族绵延两百多年,无一败家子,反倒是人才辈出,兴旺发达。

《文中子·关朗》有言:“不勤不俭,无以为上也。”

不勤,坐吃山空;不俭:挥霍无度。

勤,能创造,故有所获;俭,能珍惜,故有所成。

和顺:齐家之本

古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和顺,正是齐家之根本。

父子、夫妻、婆媳、翁婿、兄弟、妯娌,若彼此能相互尊重、体谅,必能家和万事兴。

北宋的黄庭坚,出身“天下无双双井黄”的黄氏家族。

这个家族,在宋代,世代子孙有文名可考者逾百人,中进士者近50位。

而黄庭坚本人,是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又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黄氏家族的“和文化”。

黄庭坚的曾祖父曾主持制定了《黄氏家规》,强调:

对待祖宗,犹如水木之源,不可忘也;

对待父母,犹如天地之大,务宜孝也;

对待兄弟,犹如连枝之人,须互助也;

对待邻里,犹如唇齿之依,必相敬也。

到了黄庭坚这一代,他写下《家诫》,告诫子孙:

无以小财为争,无以小事为仇,无以猜忌为心,无以有无为怀。

和顺,是家庭最初的样子,是家人最终的归宿。

清代学者钱泳说:“治家,以和平两字为主。”

家庭之中,没有化不开的结;家人之间,没有过不去的坎。

谨慎:保家之本

老子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谨慎行事,是保家之本。

人生处处是考场,一句无心的话,一个粗心的举止,都可能让家中风波不断,甚至酿成悲剧。

孔融,作为孔子的后人,年少以“让梨”而成名,成年后更是文采斐然,是建安七子之一。

然而,孔融的文人习性让他不谙军政,说话很不谨慎。

他常常嘲讽劝谏曹操的一些行为,多次反对曹操作为臣子而扩张权势。

据说孔融说了类似这样的话:孩子是父母亲情欲的产物,母亲是装孩子的瓶子。

曹操早已起了杀心,如今抓到孔融的把柄,便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处死,灭三族以绝后患。

白居易有言:“动必三省,言必再思。”

管住嘴,不要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管住心,不要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人到中年,待人处事,有一种智慧,叫“谨言慎行,保家平安”。

读书:起家之本

颜之推说:“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晚清学者俞樾,出身德清俞氏家族,系近代四大文化世家之一。

其祖父和父亲都是举人,诸多名作流传于世。

俞樾本人,一方面治学著书,著《春在堂全书》五百卷,终成一代朴学大师。

一方面开馆授徒,弟子三千,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是其中之一。

其孙子俞陛云,传承家学,自编《诗境浅说》教育子孙,使得俞家的文脉百年不绝。

曾孙俞平伯,是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之一,又成为一代“红学”大家。

俞氏跨过六代,绵延180年,始终追求诗书传家、德厚流光。

读书明理,是做人做事的前提,更承担着整个家族的价值观念。

积善:传家之本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行善积德,是家庭传承的根本。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祖父,偶然将一个出天花的弃婴抱回家。不但治好了她,而且留下来抚养成人。

这个女孩,就是李鸿章的母亲。

女孩长着一双大足,且出天花落下麻脸,时常被人笑话,但李家没有嫌弃她。

后来祖父做主,让李鸿章的父亲与那个女孩成了亲。

这个决定,让李家从此富贵无比。

李父原本连年考试,年年不中。成亲后,却一路绿灯,21岁中秀才,33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

而这个女孩,为李家生了6男2女,出了2个总督、4个一品大夫。

《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一个家族,若是注重修身行善,其子孙后代也会效仿。

如此循环,积德行善成为家风,将会为整个家族带来绵延不绝的福报。

据说每个人每天都会和自己进行5000次对话,其中大多数时候都是在否定自己,比如说:

我很差、我不行、我做不到、我很糟糕……

这一切的根源,都缘于他们的“心”不够硬,内心不够强大。

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生活处处是惊涛骇浪,再小的事情,都会被无限放大;

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心中永远缺乏安全感,情绪起伏大,容易受外界影响;

一个内心不强大的人,要么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要么就活在别人的眼目口舌之中。

当然,内心强大并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能力,而是在后天的经历中慢慢磨练出来的。

人这一生,只要手中有了茧,心中有了剑,就无需害怕。

人只有先内心强大,才能立于人群。

你可以不优秀,但一定要让自己内心强大。

内心强大的人,总在逆境中锤炼自己

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了什么,而是能够承受什么。

就像孔子所言:“真正的内心强大,不是困斗之勇,而是适于时势临大难且不惧的圣人之勇。”

一个人强大的内心,源于他深谙天命之奥秘,能修得心静如水的淡然。

著名作家杨绛先生便是如此。

她历经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依然能平静、充实、乐观又不卑不亢地生活着。

文革期间,杨绛被革命群众打压,被划为“牛鬼蛇神”,受尽各种羞辱,但她依然坚强面对,用强大的内心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被公然剃了“阴阳头”,杨绛就连夜赶制假发,跟往日一样生活;

被派去洗厕所,杨绛不为此羞愧,反而尽心尽力地将厕所清洁得一尘不染,闲暇时候还坐在马桶上看书,自得其乐。

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是自带光芒,哪怕遭遇挫折,恍似坠入黑暗,他们依然能慢慢找到方向。

想起《菜根谭》的一句话:“众人以顺境为乐,而君子乐自逆境中来。”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能直面困境,战胜心底的恐惧,学会尽人事听天命。

身处逆境低谷,依然保持乐观、平和和自信的态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荣不惊,闲看门前花开花落。

内心强大的人,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

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不会通过外界的评价来证明自己,更不会活在别人的评价里。

就像复旦大学陈果教授说的那样:“我自风情万种,与世无争。”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人喜欢你,就必定就一些人不喜欢你;有一些人理解你,就必定有一些人无法理解你。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又何必为了别人委屈自己呢?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女主角松子53年就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为讨好别人而活着。

从讨好父亲的小女孩,到以令人嘘唏方式死去的老太婆,松子的一生实在令人愕然。

学会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实乃一种智慧。

还记得庄子《逍遥游》里的那只大鹏吗?

大鹏要飞往万里远的南海,蝉和学鸠讥笑它说:

“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到地上就好了,何必要飞到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别人的尺度不是你的尺度, 每个人的世界不一样,追求自然不尽相同。

故此,千万别活在别人的评价里,你的人生从来都不是活给别人看的,自己活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内心强大的人,从不害怕孤独

民国才女林徽因曾说:“真正的淡定,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能够承受孤独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内心需要。

在中国的功夫里面,有一种人尽皆知的修炼方式——“闭关”。

像是武林前辈张三丰,通过闭关修炼,悟出了太极剑、太极拳;达摩祖师也曾面壁独自修炼九年,最终得悟大道。

就像一位作家说的:“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传闻诸葛亮十五岁的时候,曾跟师父一起去襄阳探望刘表,但是刘表相当昏庸无能。

诸葛亮看在眼里,明白刘表并非命世之主,便选择隐居独处,躬耕苦读。

才华得不到施展的诸葛亮,隐居了十年,在这期间他广结江南名士,密切关注天下形势的发展。

后来在徐庶的引荐下,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才得以大展抱负。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往往无谓孤独,甘于寂寞,善于在独处中修炼自己。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生活实苦,但我们只要内心强大,便可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也许我们不可能成为伟人,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

内心强大的人,可以稀释一切痛苦和悲伤,可以直面自身的不足并勇往直前。

可以说一个人快乐的所有源泉,皆来自于他强大的内心。

所以,去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吧。

要相信你的内心有多强大,你的世界就有多美好。 
内心有多强大,世界就有多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