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化人,日新其德
标签:
文化杂谈 |
做一个真实的人,就这一点,已经难倒了这个时代的多数人。人先得把假变回到真,才能把真实变成优秀。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做功德,不是非要给人钱财,传播知识,帮助人,给人智慧,教授人才能,帮助人心里健康,都属于功德,都是救人的大功。
传播一些经典,传播对人有好处的言论,都属于大功德。
而这些东西真正也对人有好处,这些知识,智慧,如果要变成财物,也是可以的,所以,很多人说自己没有财富,没办法做布施,帮助人,纯粹是不想干,当今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您想帮助人,做做功德,传播一些好的理念就可以。
而且,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谦虚总没有坏处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强悍。
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以有傲气。
人生大部分的失败都源于两个字,一个是懒,另一个就是傲。
骄傲的人,眼界偏狭,不知天高地厚。
看似张牙舞爪,其实不过是纸老虎。
海纳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伟。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遍
王阳明先生常讲:知行合一。
知道是知道,行动是行动,不行动就不知道。
要知道梨子是酸是甜,得自己亲自尝一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踏踏实实的把问题落实在行动上,这个问题才算有了最终的答案。
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任何决定
人们常说一个词:出离愤怒。
这时候,热血上涌,人是一只不受控制的野兽。
做出的决定要么伤人,要么伤己。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停止任何交流沟通,迅速离场。等情绪平复下来,再作打算。
当然,音乐、跑步也是排解情绪的好办法。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作为旁观者时,看到人们的不幸,人们总是想:啊,这苦难若是落到我头上,我一定受不住。
可是当事情降临到自己身上,只要没有把人瞬间湮灭,人总能跌跌撞撞地走下去。
再苦难的日子,熬着熬着也就挨过来了。我们比想象中强大。只要别把自己吓退,火焰山总是可以翻过去的。
学会宽恕别人
佛家常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心本善,因缘际会,各自在不同的境遇里摸爬滚打,也就有了不同的镂刻。
有人说,你若认得过去的我,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
世事洞明,人世沧桑,越懂得,就越慈悲。
人会慢慢懂得,慢慢温柔,对于过去的爱恨,一并放下,一起宽容。
不要活在别人眼里
我们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活给自己看是里子,活给别人看是面子。
面子再光鲜,内里却破败不堪,又有什么意义?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一个人要想有所进步,必须平衡想和做的问题。
只顾低头做事,不停下来思考,容易方向偏差,但如果只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实践、不去做事,就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上帝发笑,因为想而不做的思考叫自己骗自己。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知行合一
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
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
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知行合一
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
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知行合一
要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
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
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
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知行合一
笃行才能出奇迹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领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
孔子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孔子高兴的对师襄子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他志向高远,应该是个统治四方的诸侯,只有周文王有这样的气度。
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
同时举一反三,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中。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做功德,不是非要给人钱财,传播知识,帮助人,给人智慧,教授人才能,帮助人心里健康,都属于功德,都是救人的大功。
传播一些经典,传播对人有好处的言论,都属于大功德。
而这些东西真正也对人有好处,这些知识,智慧,如果要变成财物,也是可以的,所以,很多人说自己没有财富,没办法做布施,帮助人,纯粹是不想干,当今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您想帮助人,做做功德,传播一些好的理念就可以。
而且,这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谦虚总没有坏处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永远不知道别人到底有多强悍。
人可以有傲骨,但不可以有傲气。
人生大部分的失败都源于两个字,一个是懒,另一个就是傲。
骄傲的人,眼界偏狭,不知天高地厚。
看似张牙舞爪,其实不过是纸老虎。
海纳百川,成其浩大;山聚土石,成其雄伟。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遍
王阳明先生常讲:知行合一。
知道是知道,行动是行动,不行动就不知道。
要知道梨子是酸是甜,得自己亲自尝一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踏踏实实的把问题落实在行动上,这个问题才算有了最终的答案。
不要在愤怒的时候做任何决定
人们常说一个词:出离愤怒。
这时候,热血上涌,人是一只不受控制的野兽。
做出的决定要么伤人,要么伤己。
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停止任何交流沟通,迅速离场。等情绪平复下来,再作打算。
当然,音乐、跑步也是排解情绪的好办法。
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作为旁观者时,看到人们的不幸,人们总是想:啊,这苦难若是落到我头上,我一定受不住。
可是当事情降临到自己身上,只要没有把人瞬间湮灭,人总能跌跌撞撞地走下去。
再苦难的日子,熬着熬着也就挨过来了。我们比想象中强大。只要别把自己吓退,火焰山总是可以翻过去的。
学会宽恕别人
佛家常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心本善,因缘际会,各自在不同的境遇里摸爬滚打,也就有了不同的镂刻。
有人说,你若认得过去的我,一定会原谅现在的我。
世事洞明,人世沧桑,越懂得,就越慈悲。
人会慢慢懂得,慢慢温柔,对于过去的爱恨,一并放下,一起宽容。
不要活在别人眼里
我们是活给自己看的,不是活给别人看的。
活给自己看是里子,活给别人看是面子。
面子再光鲜,内里却破败不堪,又有什么意义?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要活在别人的眼里,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够了。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一个人要想有所进步,必须平衡想和做的问题。
只顾低头做事,不停下来思考,容易方向偏差,但如果只一味的思考,而不去实践、不去做事,就如同米兰昆德拉所说,这样的思考只会让上帝发笑,因为想而不做的思考叫自己骗自己。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么,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
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知行合一
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三思而后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
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后,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道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后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
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知行合一
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只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虽然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
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知行合一
要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
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
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
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明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
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知行合一
笃行才能出奇迹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的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领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
孔子说,我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孔子高兴的对师襄子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他志向高远,应该是个统治四方的诸侯,只有周文王有这样的气度。
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
同时举一反三,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中。
前一篇:梦想就是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
后一篇: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