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
孔子很赞成正直做人。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叫史鱼,为人正直。他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他死之后,停尸勿葬,他要尸谏卫灵公,进用贤人,斥退小人。否则,宁可尸骨腐烂,也决不入土。
卫灵公大受震动,终于接受了史鱼的尸谏,重用贤人蘧伯玉,斥退了小人弥子瑕。
孔子知道后,赞扬道:“正直啊,史鱼!国家政治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混乱时,他也像箭一样直。”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正直的人往往会受到排挤,甚至打击。
那么,做人正直到底好不好呢?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还是应该正直。在《论语·雍也》中,孔子深刻地指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意思是说,人生活在世上应该是正直的,不正直的也能活在世上,那是他侥幸地免于灾祸。
孔子赞成做人正直,但是,他也指出,在坚守正直品质的前提下,最好也讲究一下策略。他说:“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为人正直,如果不好学,不注意修身处世,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在《论语·卫灵公》里,孔子在赞扬了史鱼的“如矢”之直后,又赞扬了另一个卫国贤大夫蘧伯玉。孔子说:“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是,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混乱时,就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
像蘧伯玉这样的在坚守正直品质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史鱼的正直如矢固然可贵,但如果不讲策略,“矢”就容易折断,这岂不让人惋惜!孔子既赞扬“直哉史鱼”,又赞扬“君子哉蘧伯玉”,其中深意,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也许,好人未必好报,坏人未必恶报,正如孔子所言“罔之生也幸而免”。然而,从长远看来,正直为人又是真理。秦桧躲过了当时,却躲不过历史的唾弃;楚怀王也算善终,但终还是被伍子胥掘墓鞭尸。
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没有谁能迫使你高标准要要求你自己,也没有谁要求你献身。同样,没有谁能勉强你服从自己的良知。然而,不管怎样,一位正直的人是会做到这些的。像蘧伯玉这样的在坚守正直品质的前提下,审时度势,可以说是明智之举。史鱼的正直如矢固然可贵,但如果不讲策略,“矢”就容易折断,这岂不让人惋惜!孔子既赞扬“直哉史鱼”,又赞扬“君子哉蘧伯玉”,其中深意,需要我们细细体会。
人生最棘手的一个问题就是做人的问题。如何才可以在激烈的竞争中,从纷繁的尔虞我诈中卓然独立,不为世俗所污,做一个成功的人呢?静心沉思,唯有保持正直的品格才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如果一个青年人在刚踏人社会的时候,便决心把塑造自己的品格作为以后事业的资本,做任何事情,都无悖于养成完美人格的要求,那么,即使他无法获得盛名与巨大利益,但终不至于失败。而那些人格堕落、丧失操守的人,却永远不能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
人格操守是事业上最可靠的资本,人格操守中的关键一点是正直的品格,多数青年对这一点缺乏认识。一些年轻人过分地注重技巧、权谋和诡计,却忽视对正直品格的培养。为什么有许多公司情愿以非常昂贵的代价,用已死去数十年或数百年的人的名字来做公司名称呢?因为在那些已逝者的名字里面含有正直的品格,代表着信用,使消费者感到可靠。
还有一些青年人明明知道这样的事实,但是他们仍然不将事业的基础建立在正直的品格上,反而建立在技巧、诡计和欺骗上,着实是令人费解的事情。当然,事情总是对立存在的,也有相当多的年轻人并不把事业建立在不可靠和不诚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坚如磐石的正直品格上.
有些人说,因为正直,屈原才会在谗言中葬身泪罗江;因为正直,文天祥才会死于元朝的屠刀;因为正直,哥白尼才敢畅所欲言;因为正直,苏格拉底才会不得不饮恨而亡……
正直,难道带给人们的都是一些血、泪吗?带给人的只是毁灭一个人的荣华吗?
不,不是这样的!他带给人的更多是一种血性,一种高于生命价值的信仰。因为有了屈原的痛苦,才会有中华儿女对爱国诗人的无比尊敬;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让我们有了对公道的信服;有了“日心说”理论的问世,才会使人类的认识摆脱神学的束缚;有了苏格拉底的前驱,哲学最终引导着人们的思想,走向成功的坦途。
正直的人,可能会被身旁的一些小人所迫害,遭遇崎岖的人生道路与内心凄惨的伤痛。但是孟子不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吗:“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动心忍性,曾意其所不能。”因为正直的人,必要担当起社会的重任。所以,痛苦只会让他们变的更加的坚韧、更加的刚强。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正直的呢?
正直,就是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强意志。是要有骨气的屹立于天地间!
正直,就是所谓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然的态度。既要肩负着社会的责任,又要有豁然的心胸,以此来抵达心灵的宁静港湾!
正直,就是所谓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胆肝两昆仑”的勇气;有了勇气,才可以横眉冷对那些黑恶的势力!
所以,做人一定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真正的方方正正的人,做一个以“方”为至高信仰的人。
有不少人把诚实正直这些优秀品质和处世原则贬为不屑一提的东西,甚至认为正直就是傻,正直就是老顽固,混不开,吃不香,似乎只有“又厚又黑”才能成功。这实则是对人性评判标准的一种亵渎。
才高非智,智者弗显也。《止学》
才能高人一等并不是真正的有智慧,真正有智慧的不会显露自己。
常言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真正的智者常常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不仅与智者谦虚恭谨的处世态度有关,更多的还源于他们对智慧过于外显对自身造成的祸患心有余悸。因为在封建专制时代,如果一个人不知收敛,恃才放旷,就容易引起他人猜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才能出众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显露自己。
后汉光武帝即位后,蜀地有位叫公孙述的人,自谮为王,与中央对立。与此同时,又有一割据汉朝西北陇地的隗嚣族王,正困惑于不知应投靠光武帝还是归顺公孙述。于是派部下马援前往公孙述处打探。马援与公孙述原为旧知,他想:“我单独前往,公孙述会像以前那样,双手欢迎我吧?”
马援怀着如此期待,来到了蜀都,却受到了“一盆冷水”,护卫兵戒备森严,迎接他的态度极其严肃、傲慢。看到这里,马援对随从说:“够了,够了!他们只是虚有其表,这种地方怎能容下天下之士呢?”
说完,便草草了事,赶回报告隗嚣道:“公孙述只是个外强中干的家伙,充其量乃坎井之蛙耳,不足信也。”
之后,隗嚣又派马援带着他的亲信去汉朝拜访光武帝,马援到了不久,光武帝便亲自出来迎接,只见他头绑黄巾,露出额头,笑容可掬地寒暄道“啊!久仰贵公才能,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
马援受宠若惊,低头问道:
“前几天我去拜访我的旧知公孙述,他却是一副洋洋自得、盛气凌人的姿态。这次我与大王初次见面,即受到如此亲切的接见,陛下不疑我是刺客,这到底是为什么!”
光武帝好言相慰,自始至终,不摆架子。
隗嚣王从马援口中得知光武为人,便立刻率领部属投奔汉朝。后来公孙述被光武帝消灭,自然不在话下。
纵观中国历史,出色的人物决不自大。人们对妄自尊大者向来嗤之以鼻。
张良是汉初三杰之一,年轻时曾经追随刘邦起事。他虽没有专门带兵打过仗,但一直作为谋臣策士,相伴在刘邦左右,凭着自己过人的智慧屡出奇计,解救刘邦于绝境,为汉朝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曾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对他的深谋大略大加赞赏,这一评价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当代学者、作家聂作平也评价说:“刘邦之所以胜出,项羽之所以败,全在于张良。如果没有张良也就没有后来的汉王朝400年江山,中国历史也会改写。张良以三寸舌为王者师,实乃中国历史的一代缔造者。”
张良的功劳虽然很大,但是他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处世态度,从不刻意地炫耀自己。
刘邦在实现帝王梦后开始对重臣谋士进行论功行赏,功不可没的张良自然排在了首位,刘邦让他“择齐地三万户为食邑”。出乎意料的是,张良居然辞而不受。
张良的做法为众人所不能理解,有一位与张良关系不错的谋士对他劝说道:“先生追随皇上,出生入死,立功受赏当之无愧,先生不应辞而不受。”
张良回应说:“我家祖辈几代人辅佐韩国,秦灭韩时,我侥幸地存活下来,最终得报大仇,我的愿望已经满足了,我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我只求追随仙人遨游四方了。”
张良从此远离朝廷,不问政事,专习道家的导引之术,隐匿于秦岭这样荒野大山之中,做云游之士。
在此期间,张良身边的心腹曾非常不解地劝他说:“功名利禄,这是每个人穷尽毕生精力所渴望得到的,大人也曾是义气中人,就这样埋没了自己的才华,难道不是太可惜了吗?”
“正因我是义气中人,我才决定这样做的。”张良低声回应道,“我早年追随沛公,唯恐义不倾尽,智有所穷,所以,才甘愿穷尽智计,倾心协助沛公成就了一番事业。谋有其时,智有其废,如今天下已太平,我还能彰显其能吗?”
张良从此不再参与朝中之事。有一次,刘邦要废掉太子刘盈,大臣向他询问此事的解决之道,他默不作声地静坐了很长时间,最后只轻声答道:“皇上要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不便于做任何评定,我对太子向来比较敬重,但现在我不能帮太子出任何良策了。”
大臣们从他嘴里问不出什么,只好悻悻而去。
实际上,张良并非没有解决此事的方法,他只是觉得此事非同小可,纵使自己想帮助太子一把,恐怕会被皇上怪罪,引来一身麻烦,所以还是弃智为好。
后来,吕后亲自派人软硬兼施向张良寻求主意,张良才不得已告诉说,让吕后请出商山四皓辅佐太子。此四人一直很受刘邦崇敬,等到他们出山相助太子之时,刘邦才意识到太子已成气候,于是便取消了起初的打算。
事后,吕后派使者向张良表示谢意,张良却谦恭地说:“这都是皇后的高明之见,我并没起什么作用。请转奏皇后此事以后不要再提起了。”
吕后听完使者的回报,深有感慨地说:“我以前只是听说过他足智多谋,今天才领略到他非等闲之辈,不可小觑之。”
等到吕后专权后,张良表现得更加消极避世,再有群臣向他询问良策,他一盖避而不见,只是潜心修炼神仙之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对此记载说:“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吕后见张良迷恋于黄老学术,也就不再以他为心腹之患,反而更加敬重他了。后来,许多大臣或遭杀害或被贬斥,唯有张良得以幸免。
俗话说,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刻意隐藏智慧往往是智。
这其中自有智者对智慧的独特认识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他们对智慧的反作用心存忌惮。在封建专制时代,一个人的智慧越高,如果他不为君主所用,他所面临的危险也就愈大。纵是卖身投靠,他们也常常被君主所猜忌,视为潜在的威胁。这就要求真正的智者以保身避祸为头等大事了,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总是那些不知收敛的人,他们的结局大多不妙。人,特别是年轻人,往往有一种强烈的、抑制不住的想要表现自己智高一筹的愿望,结果往往免不得会吃一些苦头。而真正聪明的人表面上看好像很愚笨,其实是在暂时隐藏自己的锋芒或才能,这样就避免引起他人过多的注意,不使他人把自己当做直接的、主要的竞争对手,暗中保全自我、强大自我。每个人应练就“含而不露、隐而不发”的功夫,在天下太平的时候隐藏自己的光辉,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