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栋 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标签:
文化 |
(1.河北省文物出境鉴定组,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31)
【关键词】清代;何绍基;书法;真伪;考辩
何绍基《隶书三种》卷,清末冀南收藏家武延绪故物,1952年入河北省博物馆庋藏,1962年11月经文化部文物局书画鉴定组鉴定为二级文物。数十年来,此卷几经专家鉴定,均无异议,或评其为“用行书写隶字,并兼有篆意,结体自由舒放,行笔略带战掣,无平直板刻之弊,奇崛生动”[1]。是河北省博物馆藏品中一件流传有绪、颇为重要的书画文物。原拟在《书法丛刊》2001年第2期河北省博物馆藏历代书法作品专辑中刊发,经我们反复对比观察,颇感该作品不类何氏书法,缺乏应有的神韵,为慎重起见而撤换下来,没有作为书法珍品公布于世。于今想想,我们所提出的疑问尚属一孔之见,并非定案。书画鉴定本是一项严肃的科研工作,不可草率从事,轻易定是非。既然有疑问,最好是予以公开发表,供大家研究讨论,还其历史本来面目,故于此对该作品作一介绍,并试作考索,姑妄言之。
一
http://s3/mw690/0028QKXGzy6INhmOLOqe2&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第一种,纵33厘米,横388厘米;凡45行,173字。1一39行,每行4字,字径7厘米左右;40 - 45行,每行4一2字不等。诗曰:
丙辰秋九书于荷池精舍
款下钤“何绍基印”、“子贞”二印(表一,1)。该卷前和尾钤有武延绪的“老彭眼福”、“所好斋真赏”二鉴藏印(图二)。
所录五言诗乃宋·黄庭坚《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三首之一[3](以下简称五言诗)。按:丙辰为咸丰六年(1856年),何绍基时年58岁。http://s6/mw690/0028QKXGgy6INdzEgkZe5&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3/mw690/0028QKXGgy6INdAq9RE32&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3/mw690/0028QKXGgy6INdB0wAW62&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11/mw690/0028QKXGgy6INdBRZ5E9a&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4/mw690/0028QKXGgy6INdCKee733&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12/mw690/0028QKXGgy6INdDrDDB6b&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第二种,纵33厘米,横663厘米;凡61行,223字。1一36行,每行4字,字径7厘米左右;37—57行,每行3字,字径9厘米左右。文曰:
http://s5/mw690/0028QKXGgy6INe94f4M54&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5/mw690/0028QKXGgy6INe9NS60d4&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3/mw690/0028QKXGgy6INeazsga62&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13/mw690/0028QKXGgy6INf9J9cUcc&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2/mw690/0028QKXGgy6INec3sdjd1&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6/bmiddle/0028QKXGgy6INecM1rn65&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6/mw690/0028QKXGgy6INeduhDL45&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4/mw690/0028QKXGzy6INfmwQQH53&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第三种,纵33厘米,横280厘米;凡24行,行3字,计72字,字径10厘米左右。文曰:
戏统华胥,承天画卦。颜育空桑,孔制元孝,俱祖紫官,大一所授。前闿九头,以升言教,后制百王,获麟来吐。制不空作,承天之语。乾元以来,三九之载,八皇三代,至孔乃备,圣人不世,期五百载。
经查,此乃节临《礼器碑》。
http://s9/mw690/0028QKXGzy6INfA21dud8&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5/mw690/0028QKXGzy6INfzhc3y14&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二
何绍基为晚清硕学通儒的书法大家,篆隶楷行俱工,晚年尤以隶书重名开派。但不为常人所知的是何氏专习隶书的时间较晚,应不早于60岁。其长孙何维朴云:“咸丰戊午(1858年)先大父年六十在济南泺源书院始专习八分书,东京诸碑次第临写,自立课程。庚申(1860年)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4]考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21己未年《盼雨书怀》诗云:“公诗不厌瘦,吾隶敢辞饿。”自注云:“时方习隶书”[5](己未为咸丰九年,何氏61岁)。何绍基作为书法大家,60岁之前不可能不涉猎隶书,但从目前所发表的资料看,尚未见到有确切纪年的60岁之前隶书作品。《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刊发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何氏书《赠仲云楷隶杂书册》,该册共24页,其中有隶书8页(图五),但无确切纪年,梅墨生先生认为是何氏59岁,即咸丰七年(1805年)所书[6]。从其章法、结构及用笔看尚不成熟,应为何氏初习隶书之作,但是否书于咸丰七年尚缺少确凿证据。而是卷《五言诗》却书于咸丰六年,且用笔软熟,毫无初习之痕,与《赠仲云楷隶杂书册》相比,其结构、用笔相差甚远,不得不令人生疑。
http://s10/mw690/0028QKXGzy6INfPpP1Df9&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http://s10/mw690/0028QKXGzy6INfXbMede9&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临《礼器碑》与前两种不同的是临写。关于何氏临汉碑,曾农髯云:“(何绍基)所临《礼器》《乙英》《曹全》诸碑,腕和韵雅,雍雍乎东汉之风度。”[10]谭泽闿亦云:“六朝而后,言八分殆无能过蝯叟者。睹此临本(指何绍基临《礼器碑》等十种)何减汉人真迹。” [11]再看该临本,其用笔软弱光嫩,结体失态失步甚多,横拖竖抹,俗不可耐,毫无“东汉之风度“,与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何绍基临《礼器碑》四屏(图七)相比较,泾渭分明,真伪立辨,无庸赘言。
http://s2/mw690/0028QKXGzy6INg1nZVD81&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三
http://s15/bmiddle/0028QKXGzy6INgbQQfIee&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下面进行表一与表二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表一的6方印与表二无一完全相同者,且表二中的朱文印排列方正整齐,线条匀称有力;白文印布置疏旷,浑厚庄重。而表一的3组印乍一看颇古拙朴茂,仔细观察则发现朱文印笔划僵直而不自然,白文印线条轻浮而乏韵味。其中表一《五言诗》的“子贞”印仿表二四期的7号印,而“何绍基印”仿表二二期4号印,两印一早一晚,不是一组,且与本幅书法书于58岁亦不符。表一《酉阳杂俎》二印仿表二一期而有所不同,故作变化以惑人,使之无从核对。表一临《礼器碑》二印仿表二的三期,但水平极差。由此,可以断定表一诸印皆伪。
何绍基一生博涉群书,于学无所不窥,“考订金石精审翔确,即一字一画之微,亦必剖析无遗”,[18]补前人之未逮。于《说文》考订尤深,文字之本悉在胸中,著有《说文段注驳正》,可谓金石小学之大家。而是卷《五言诗》《酉阳杂俎》的文字却杂有讹臆、不合六书者,且有所“创新”,如《五言诗》第14行“夜”字右边的“夕”讹为“刀”(或篆书的“人”),《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从夕,亦省声。”《隶辨》作“”、“夜”。从“刀”者于字义不通。第22行“盥”字,臼中的“水”讹为“米”,《说文》:“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隶辨》作“盥”。从“米”者于字义不通。第11行“朋”字、第15行“鸣”字、第25行“钱”字等,《酉阳杂俎》第3行的“涂”字、“龙”字,第18行的“汤”字,第27行的“伏”字,第30行“死”字,第42行“眼”字、“能”字等,或讹变,或随意增减笔画,不谙六书,不知文字之本,如此纰漏,焉能出自博通经史、精于小学的大家之手?
笔者在查出第二种原文出处后,见到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的《酉阳杂俎》,该书点校依据明万历年间常熟赵琦美校勘本为底本,“以《学津》《津逮》《稗海》三本为主要校本,……间或用《太平广记》《说郛》《类说》《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资治通鉴》等书作参校,并酌略吸取清蒋光煦、黄丕烈诸人的若干校勘成果。”[19]凡文字有误或不同者,均出校记。查《隶书三种》所节录的这段文字,该书无校勘记。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在其各种版本中这段文字无不同或错讹者。为了证实这个结论,笔者又查阅了河北省博物馆所藏清光绪三年(1877年)湖北崇文书局本、石家庄市图书馆藏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小嫏嬛馆藏板本,与中华书局本相校,三者的这段文字的确完全相同。也就是说书者在书写这段文字时,无论所据何种版本,都应与中华书局本,也就是明万历年间常熟赵琦美校勘本相同,或基本相同,不应有太大的出入。但是,这段仅仅200余字的节录中,脱、衍、讹字近20处,甚至错讹得文句不通,如“观者数千”讹为“观者数十”,“至兰陵里之内”讹为“至兰陵里之南”,“我今日困辱甚”讹为“我固辱甚”,“因弊衣怀公服”讹为“因衣坏服”等。文化素质如此之浅薄,难道会是出自一个博涉群书,于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凡历朝掌故,无不了然于心” [20],为儒林所推重的大师之手?
五
《五言诗》的落款时间、地点为“丙辰秋九书于荷池精舍”。“丙辰秋九”即咸丰六年九月。“荷池精舍”,查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可知为其好友罗汝怀的斋名,地点在湖南长沙。
何氏晚年居长沙是在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之事。查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24至卷29,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何绍基由山东济南回到湖南长沙,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十年孤鹤翩复至”。这才与好友、时在长沙主持编撰《忠义录》的湘潭罗汝怀(时罗氏住家乡湘潭石潭,即今湖南湘潭县石潭镇)相见,何氏作诗云:“三十年来老诗友,长沙尚余罗研荪。为人平实不动俗,意味正似东洲蝯。……更出大纸要奇字,当归张之石潭精舍之小轩。” [23]同治元年春,罗汝怀由石潭再回长沙,何绍基作《次韵答梅根居士》等诗,诗云:“晚岁良朋如骨肉,苦吟容易觅知音。”自注云:“君仍回省会又一村志局。”又云:“佳节来寻又一村,苍深雨后好林园。”“又一村中深复深,外人不许听幽禽。” [24]由此可推知此时罗氏客居长沙又一村,尚未定居长沙,哪有什么“荷池精舍”。
同治元年春或夏,罗汝怀方拟定居长沙,开始营建“荷池精舍”,而且何绍基参与了其事,有诗云:“长沙城中古荷池,传是宋元规址遗。乾嘉以前盛文宴,楼馆圮尽余荒破。幽蕊年年自开谢,野鸟拍拍来觇窥。忽营精舍我题榜,谓将于此开经帷。众议差池讲肆寝,我为构度园亭基。” [25]是年秋,“荷池精舍”将要落成,何氏作《清狂柬研生》诗云:“秋色更随人境远,故情赢得是相思。”自注云:“研生将移居‘荷池精舍’”。[26]大约秋末或冬,罗氏才搬入自己的“荷池精舍”。其后,“荷池精舍”就屡屡出现在何氏的《诗钞》中。而《五言诗》却于6年前即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就书于“荷池精舍”,可谓荒诞无稽。
综上所考,我们认为《隶书三种》为赝品。其作伪者心性浇浮,知识贫乏,无论从书法上,还是文化修养、人品上,均与何氏有天壤之别。其之所以惑人,一是我们对作品缺乏深人研究;二是作伪者熟谙何绍基书法,在笔墨技巧上颇具皮相之术,且有所本,如临《礼器碑》是以何绍基临《礼器碑》为底本;《五言诗》、《酉阳杂俎》应是临仿何绍基书于同治元年临《石门颂》[27](图八)的用笔和结构,尤其落款写得很像;为了惑人,故意将《酉阳杂俎》落同一年款,而将《五言诗》提前了6年,但因不了解何氏隶书的起始及发展变化,反而弄巧成拙。
http://s6/mw690/0028QKXGzy6INgyQgQtb5&690高朝英:《何绍基〈隶书三种〉真伪之我见》" TITLE="张金栋
文中所涉及的“何绍基印”、“子贞”两印是何氏一生用之最多(如手卷、对联、条屏、书轴等较大幅作品最为常见)、时间最久、最为重要的一组印,同时,也应是射利作伪者仿造最多的两方印。因此进行专题研究,无疑对何氏书法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对无纪年的作品厘定及书法真伪的鉴别有所裨益。前辈虽有论及,但尚无深入研究,故笔者不避蛇足之嫌,于此兼有涉及,但由于水平及条件的所限(如标本无纪年、分期可再细等),草创未就,恳请读者指教,补其缺漏,正其谬误,不胜企盼之至。
——————
[1]王金科:《河北省博物馆书法藏品概述》,《书法丛刊》2001年2期。
[2]武延绪乃著名书法家、书画碑帖鉴定家武慕姚之祖父,有关武延绪生平请参见陈耀林:《读(清初名流诗翰)卷》,《书法丛刊》2001年2期:武韵珊:《武慕姚书法选集》,河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
[3]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9),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4]《何子贞临衡方碑》何维朴跋,上海书店,1989年。
[5]何绍基:《东洲草堂诗钞》卷21《盼雨书怀,仍用去年韵,柬雨舲中丞生日》,载《何绍基诗文集》第464页,岳麓书社,1992年。
[6]梅墨生:《何绍基年表》,载《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第322一340页,荣宝斋,1994年。
[7][11]同[4]谭泽闿跋。
[8]王启初:《何绍基的书法艺术》,载《何绍基墨迹》,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
[9]马宗霍:《书林藻鉴》,第193——194页,文物出版社,1984年。
[10]同[4]曾熙跋。
[12][13][14]上海博物馆编:《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474—475页,文物出版社,1987年。
[15]何氏晚年书法作品存世较多,但所公布的有纪年的作品,其钤印大多小而不清楚,只有《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图版46、52,钤印虽非原大,但较为清晰,故暂用之。见《中国书法全集·何绍基》第145、152页,荣宝斋,1994年。
[16]徐邦达:《古书画鉴定概论》,第40页,文物出版社,1981年。
[17]同[16],第41页。
[18]吴隐:《东洲草堂金石跋》五卷跋语,载《何绍基诗文集》第1094页,岳麓书社,1992年。
[19]方南生:《酉阳杂俎·前言》第3一4页,中华书局,1981年。
[20]张舜徽:《东洲草堂文钞》20卷(家刻本),载《何绍基诗文集》第1094—1096页,岳麓书社,1992年。
[21]同[5],卷17《九日,彭雪媚招同孙纪堂湖亭游憩……时在济南行馆》,第371页。
[22]《何子贞楷书前后赤壁赋》,荣宝斋,1987年。
[23]同[5],卷23《罗研荪生日》,第509页。
[24]同[5],卷24《次韵答梅根居士》等,第553—554页。
[25]同[5],卷29《荷花生日荷池精舍作……主人则罗研生舍人,又字梅根居士》,第659—650页。
[26]同[5],卷24《清狂柬研生》,第559页。
[27]《何子贞临石门颂》,上海书店,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