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习故事”的学习笔记(2016年1月5日)
(2016-01-05 15:06:44)
标签:
教师成长学习笔记学习故事 |
分类: 小林老师手记 |
在“教管班”的学习中,吴老师安排了2次关于“学习故事”的学习,丰泽幼儿园的何玉珊园长和泉州幼高专的许颖老师的讲座,自己又自学了吴振东教授的相关文章,因为要在幼儿园给老师二次培训,于是一遍一遍温习笔记,反刍整理。分享给大家,一起认识——领会——践行,对育儿、工作都有帮助!
一、了解“学习故事”的缘起
【缘起】:学习故事是一种评价体系,新西兰学前教育专家卡尔教授在2001年提出来的,在新西兰幼儿园被广泛使用,评价很高,后来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也广泛在实用。2013年,新西兰的温迪教授在北京的《关于新西兰幼教大纲和儿童学习故事》的报告后,在中国开始流行和推广。
新西兰托幼中心的一天:
•
7:45
入园、自由游戏。
•
9:00
自选和教师计划好的活动:孩子们基本到齐。
•
9:30
自选活动(间点时间是自选活动的一项,孩子轮流吃间点)、有时
有外出活动、小组活动(讨论、故事、律动等)。
•
11:30
集体活动:收拾教室、洗手、集体进餐。
•
12:00—2:00
午睡/休息:睡不着的孩子休息后安静游戏。
•
2:00—4:45
起床后活动和上午安排相似:间点、自选活动、孩子们陆续
离园。
•
5:00—5:15
安静活动、整理教室。
•
5:30
幼儿园静园、清洁工打扫幼儿园。
(北京一位幼儿园老师评价:环境很开放、时间很充裕、孩子很自由、老师好“轻松”,看似轻松,支持孩子的学习始于观察,她们的老师用大量的时间用来观察孩子,撰写学习故事,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学习,新西兰的幼儿园没有保育员,一日生活皆课程,老师不想错过孩子的任何一个精彩瞬间,魔法时刻。)
二、“学习故事”产生的背景
学习故事是新西兰幼教大纲下的一个产物,要学习“学习故事”就必须了解“新西兰幼教大纲”,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大纲,旨在为0—5岁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和支持的。
【新西兰幼教大纲】:TeWhāriki
,毛利语(新西兰是毛利语及毛利文化的故乡)
1996年颁布,Te
Whāriki的儿童观、课程观、4大教育原则、5大发展线索
●
儿童观:
儿童是毛利世界中有价值的成员,是连接过去、未来、家庭、社会的纽带。
儿童理想宣言: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儿童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孩子天生就是这样子的,这不是成长目标,所有的活动不是为了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而是希望孩子能保持这样的状态
●
课程观:
1、课程这一概念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
2、课程被看做是一张草席,或一块垫子,用教育原理、发展线索和目标编制而成。这个比喻新西兰幼儿教育的多元性。
4大教育原则:
(1)、激发孩子学习的力量,同时要给孩子自己学习的权利
(2)、体现学习和成长的整体性,并不是全面性,整体性是孩子有她突出的地方也有她不是那么凸显的地方,但是做到相互整合,
(3)、家庭和社区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强调家庭社区环境的作用,
(4)、孩子在与他周围的互惠互动的环境中学习,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是如何主导孩子学习的。
(VS指南中有四大组织原则):
1、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
2、尊重孩子发展的个性差异;
3、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需要更多的是直接经验;4、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
●孩子的发展有5大线索:健康、归属感、贡献、沟通、探索
(VS我国的5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
TeWhāriki一张编制的草席,没有收编的,意味着学习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
三、“学习故事”在促进儿童发展中要达到的目的
2个目的:
1、培养儿童积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学习品质)(有别于知识和技能的)2、帮助儿童自己建构对人、对地方和对事物的理论,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天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对这个世界是有自己的认识的。
【心智倾向】:是一种态度,实用特定方式作出回应的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很努力,我很有好奇心”这些是可以驱动我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我很畏惧我很退缩”这就阻碍了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积极的心智倾向就像指南中我们所说的“学习品质”。心智倾向有别于知识和技能的,是驱使儿童去探索世界的内在动机,对终身学习有长远影响。
有学者认为,心智倾向重视在当下情境下,是一套情景学习或动机参与策略,学习者可以从中识别、选择、编辑、回应、抵制、寻找和建构各种学习机会。
如我是一个学习者,我准备好了,这是一个我可以学习的场所,我又有能力去寻找去判断,又有能力是实践它。
心智倾向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
准备好(动机)视自己为学习者
很愿意(情境)意识到某个情境是(或不是)学习的场所
有能力(技能)
●TeWhariki要建构怎样的学习者的形象
——勇敢、好奇、有责任心、信任、会玩、坚持、自信——这样一个学习者的形象,培养孩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论
世界是充满未知的,未来的世界可能跟今天不一样,我们需要孩子自己有这种学习能力,有自己构建这个世界认知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各种未知的世界。关注心智倾向和孩子自己的理论,环境主导的、关系主导的,人与环境的互动互惠中学习,关系主导学习。关注这种不确定的东西,Te
Whariki没有任何关于课程的指示,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教师教材主导的学习,前者是不确定的,后者是预知可控的。只有这种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去适应各种未知的学习。
●学习故事有别于旧的评价方式:旧的评价方法,检查你会或者不会,你能不能做到,清单式的,碎片式的,不能体现环境因素的支持和智能。“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教育的切入点就是这道题不会我得加强,补差距,关注缺点和不足。评价方式是量表式的。
●学习故事:评价学习和发展,用叙事的方式,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儿童主导(旧的评价方式是教师主导),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能做到的。有助与孩子的心智倾向。促进孩子的学习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发现的。教育的切入点就是顺应孩子的兴趣,顺应孩子能做的,同时促进孩子心智倾向发挥的切入点。积极导向,在学习故事当中不会轻易看到孩子的不足。它是一种手段,一种评价方式,为促进学习而评价。
学习故事没有“会”或者“不会”,“好”或者“不好”这样的字眼,用叙事的方式,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儿童学习中的“哇”时刻,也可以称它为“魔法时刻”,就是孩子的精彩瞬间。可以是一系列高质量的快照,也可以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在也提倡用视频。在记录里要看到孩子的学习品质。
【形成性的评价体系】
我们去观察儿童的学习(老师、家长包括热儿童本身观察),这个环节叫做“注意”,或者是观察、倾听;然后尽力去理解它,就是识别,要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好好利用我们观察和分析的信息来理解,首先是理解,然后来支持儿童的学习。回应,回应孩子的观察、机会与可能性。
●学习故事没有固定的框架,但是又需要给初学的老师一个文本性的东西,所以周兢老师就给大家列出了这么一个框架,(周兢和温迪教授理出来的,但她们一再强调没有固定的格式,重点是看你的故事里有没有蕴含Te
Whāriki的东西,有没有指南的东西)
●“学习故事”三部曲:注意——识别——回应,
注意什么——注意孩子的学习过程,注意孩子学了什么,怎么学的?为什么学?那后识别——她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带着什么样的学习策略,还有什么样的心智倾向,回应什么——可以是环境的创设,可以是材料的支持,也可以是等待,提供进一步机会和可能性。它的核心是儿童,一切以儿童为主。
●学习故事,一定要有故事的名称,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及幼儿的名称,这是一些背景信息,注意部分:可以是照片、文字或者文字配照片;识别部分,是分析,或者评价“通常我们会这样说“我觉得怎样的学习在这里发生了”“在这里我看了怎么样的学习”“我在xx身上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关注孩子能做的和她的优点。回应部分:是机会和可能性,在这里教师会,但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绝对的,最后是家长或者儿童的反馈。家长及儿童看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
●撰写“学习故事”几步骤
1、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发现她能做的,发现她感兴趣的。这是一个起点。
2、“她为什么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她所蕴含的情感是什
么?心智倾向、学习策略是什么?最后才是知识和技能
3、回应,创造条件
4、教师的反思:我今天进行的回应能不能促进孩子进一步的学习,反思这个学
习故事需不需要再调整,一次的“注意识别回应”不是终点,它可以诱发孩子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学习故事是可以被检验的。一个学习故事形成一个新的学习,循环。
六、教师撰写“学习故事”的目的
●只有当它被记录下来并不断被回顾它才是学习故事,非正式的学习故事,平时一些没有记录下来的注意识别回应属于“非正式评价”当我们不断记录一些学习故事,不断去回顾的时候,是能够提高我们回应孩子的能力的。所以整体来说,学习故事是一个手段一个形式,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回应孩子的学习,更好地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评价,当下就可以做出反馈。提高非正式评价的质量和速度。
●撰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不是诊断不是评判,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倾听孩子,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学习故事有一个这样的视角就是“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既然我这样认为,既然孩子是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我就更应该去关注她们的优点,她们能做到的,她们感兴趣的。这里并不是要忽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是要通过挖掘孩子这些优势的地方,来慢慢带动她不利的地方的发展。
●从“找不足”到“发现优点”转变当从接纳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身上是有闪光点的。如:对某一东西感兴趣、乐意参与、遇到困难还在坚持时、表达自己想法、情感、承担责任等等。
当你跟我分享你们是如何搭建大桥的时候,你问我:“那个贴在我们教室墙上的单词怎么念?”我回答:“那个单词是‘合作(collaboration)’。”于是,你就去告诉露西,你是在跟她合作。你真的很喜欢这些单词!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也很喜欢它们!
学习故事,
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它是一种理念,
一套思维和行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