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幼儿“学习故事”的学习笔记(2016年1月5日)

(2016-01-05 15:06:44)
标签:

教师成长

学习笔记

学习故事

分类: 小林老师手记

   

在“教管班”的学习中,吴老师安排了2次关于“学习故事”的学习,丰泽幼儿园的何玉珊园长和泉州幼高专的许颖老师的讲座,自己又自学了吴振东教授的相关文章,因为要在幼儿园给老师二次培训,于是一遍一遍温习笔记,反刍整理。分享给大家,一起认识——领会——践行,对育儿、工作都有帮助!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78EN00SIGG.gif————————————————

 

一、了解“学习故事”的缘起

 


【缘起】:学习故事是一种评价体系,新西兰学前教育专家卡尔教授在2001年提出来的,在新西兰幼儿园被广泛使用,评价很高,后来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很多国家也广泛在实用。2013年,新西兰的温迪教授在北京的《关于新西兰幼教大纲和儿童学习故事》的报告后,在中国开始流行和推广。

 

   

新西兰托幼中心的一天

 


       

7:45  


入园、自由游戏。

 


       

9:00  


自选和教师计划好的活动:孩子们基本到齐。

 


       

9:30  


自选活动(间点时间是自选活动的一项,孩子轮流吃间点)、有时

 


有外出活动、小组活动(讨论、故事、律动等)。

 


       

11:30 


集体活动:收拾教室、洗手、集体进餐。

 


       

12:002:00 


午睡/休息:睡不着的孩子休息后安静游戏。

 


       

2:004:45  


起床后活动和上午安排相似:间点、自选活动、孩子们陆续

 


离园。

 


       

5:005:15 


安静活动、整理教室。

 


       

5:30   


幼儿园静园、清洁工打扫幼儿园。

 

 


(北京一位幼儿园老师评价:环境很开放、时间很充裕、孩子很自由、老师好“轻松”,看似轻松,支持孩子的学习始于观察,她们的老师用大量的时间用来观察孩子,撰写学习故事,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学习,新西兰的幼儿园没有保育员,一日生活皆课程,老师不想错过孩子的任何一个精彩瞬间,魔法时刻。)

 

 

二、“学习故事”产生的背景

 


学习故事是新西兰幼教大纲下的一个产物,要学习“学习故事”就必须了解“新西兰幼教大纲”,

新西兰早期教育课程大纲,旨在为05岁的儿童和家庭提供教育服务和支持的。

 

【新西兰幼教大纲】TeWhāriki


,毛利语(新西兰是毛利语及毛利文化的故乡)

1996年颁布,Te

Whāriki儿童观课程观4大教育原则5大发展线索

 


   

儿童观:

 


儿童是毛利世界中有价值的成员,是连接过去、未来、家庭、社会的纽带。

 

儿童理想宣言:儿童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儿童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孩子天生就是这样子的,这不是成长目标,所有的活动不是为了孩子成为这样的人,而是希望孩子能保持这样的状态

 


   

课程观:

1、课程这一概念被定义为:在一个专为支持学习和发展而设计的环境中,所有直接或间接经验、活动和事件的总和。

2、课程被看做是一张草席,或一块垫子,用教育原理、发展线索和目标编制而成。这个比喻新西兰幼儿教育的多元性。

 

4大教育原则:

 

1)、激发孩子学习的力量,同时要给孩子自己学习的权利

 


2)、体现学习和成长的整体性,并不是全面性,整体性是孩子有她突出的地方也有她不是那么凸显的地方,但是做到相互整合,

 


3)、家庭和社区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强调家庭社区环境的作用,

 


4)、孩子在与他周围的互惠互动的环境中学习,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是如何主导孩子学习的。

 


VS指南中有四大组织原则):

1、学习和发展的整体性,

2、尊重孩子发展的个性差异;

3、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在游戏和生活中学习,需要更多的是直接经验;4、重视孩子的学习品质

 

 

●孩子的发展有5大线索:健康、归属感、贡献、沟通、探索

 


VS我国的5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

 

TeWhāriki一张编制的草席,没有收编的,意味着学习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

 

 

三、“学习故事”在促进儿童发展中要达到的目的

2个目的:

1、培养儿童积极的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学习品质)(有别于知识和技能的)2、帮助儿童自己建构对人、对地方和对事物的理论,因为他们认为孩子天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对这个世界是有自己的认识的。

 

 

【心智倾向】:是一种态度,实用特定方式作出回应的倾向,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很努力,我很有好奇心”这些是可以驱动我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我很畏惧我很退缩”这就阻碍了孩子去认识这个世界。积极的心智倾向就像指南中我们所说的“学习品质”。心智倾向有别于知识和技能的,是驱使儿童去探索世界的内在动机,对终身学习有长远影响。

 

 


有学者认为,心智倾向重视在当下情境下,是一套情景学习或动机参与策略,学习者可以从中识别、选择、编辑、回应、抵制、寻找和建构各种学习机会。

 


如我是一个学习者,我准备好了,这是一个我可以学习的场所,我又有能力去寻找去判断,又有能力是实践它。

 

心智倾向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

准备好(动机)视自己为学习者 

很愿意(情境)意识到某个情境是(或不是)学习的场所

有能力(技能) 拥有能够为准备好、很愿意参与学习而做出贡献的能力与知识储备

 

TeWhariki要建构怎样的学习者的形象

 


——勇敢、好奇、有责任心、信任、会玩、坚持、自信——这样一个学习者的形象,培养孩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理论

 


世界是充满未知的,未来的世界可能跟今天不一样,我们需要孩子自己有这种学习能力,有自己构建这个世界认知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各种未知的世界。关注心智倾向和孩子自己的理论,环境主导的、关系主导的,人与环境的互动互惠中学习,关系主导学习。关注这种不确定的东西,Te

Whariki没有任何关于课程的指示,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教师教材主导的学习,前者是不确定的,后者是预知可控的。只有这种学习环境才能让孩子去适应各种未知的学习。

 

 

    四、学习故事是一种怎样的评价方式

 


学习故事有别于旧的评价方式:旧的评价方法,检查你会或者不会,你能不能做到,清单式的,碎片式的,不能体现环境因素的支持和智能。“你知道一年有几个月?”,教育的切入点就是这道题不会我得加强,补差距,关注缺点和不足。评价方式是量表式的。

 

 


●学习故事:评价学习和发展,用叙事的方式,形成性的评价方式。

 


评价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促进进一步的学习,儿童主导(旧的评价方式是教师主导),关注孩子的兴趣,关注孩子能做到的。有助与孩子的心智倾向。促进孩子的学习是让孩子自己主动去发现的。教育的切入点就是顺应孩子的兴趣,顺应孩子能做的,同时促进孩子心智倾向发挥的切入点。积极导向,在学习故事当中不会轻易看到孩子的不足。它是一种手段,一种评价方式,为促进学习而评价。

 


学习故事没有“会”或者“不会”,“好”或者“不好”这样的字眼,用叙事的方式,形成性的评价方式,评价儿童学习中的“哇”时刻,也可以称它为“魔法时刻”,就是孩子的精彩瞬间。可以是一系列高质量的快照,也可以是用文字记录下来的,现在也提倡用视频。在记录里要看到孩子的学习品质。

 

 

【形成性的评价体系】

 


我们去观察儿童的学习(老师、家长包括热儿童本身观察),这个环节叫做“注意”,或者是观察、倾听;然后尽力去理解它,就是识别,要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好好利用我们观察和分析的信息来理解,首先是理解,然后来支持儿童的学习。回应,回应孩子的观察、机会与可能性。

 

 

      五、学习撰写“学习故事”

 


●学习故事没有固定的框架,但是又需要给初学的老师一个文本性的东西,所以周兢老师就给大家列出了这么一个框架,(周兢和温迪教授理出来的,但她们一再强调没有固定的格式,重点是看你的故事里有没有蕴含Te

Whāriki的东西,有没有指南的东西

 

 


●“学习故事”三部曲:注意——识别——回应,

 


注意什么——注意孩子的学习过程,注意孩子学了什么,怎么学的?为什么学?那后识别——她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带着什么样的情感,带着什么样的学习策略,还有什么样的心智倾向,回应什么——可以是环境的创设,可以是材料的支持,也可以是等待,提供进一步机会和可能性。它的核心是儿童,一切以儿童为主。

 


●学习故事,一定要有故事的名称,故事发生的时间、作者及幼儿的名称,这是一些背景信息,注意部分:可以是照片、文字或者文字配照片;识别部分,是分析,或者评价“通常我们会这样说“我觉得怎样的学习在这里发生了”“在这里我看了怎么样的学习”“我在xx身上又看到了什么样的学习”关注孩子能做的和她的优点。回应部分:是机会和可能性,在这里教师会,但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绝对的,最后是家长或者儿童的反馈。家长及儿童看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

 


●撰写“学习故事”几步骤

1、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发现她能做的,发现她感兴趣的。这是一个起点。

2、“她为什么对这些东西感兴趣”,背后的动机是什么?她所蕴含的情感是什

 


么?心智倾向、学习策略是什么?最后才是知识和技能

3、回应,创造条件

4、教师的反思:我今天进行的回应能不能促进孩子进一步的学习,反思这个学

 


习故事需不需要再调整,一次的“注意识别回应”不是终点,它可以诱发孩子的进一步学习,所以学习故事是可以被检验的。一个学习故事形成一个新的学习,循环。

 

   

六、教师撰写“学习故事”的目的

 


●只有当它被记录下来并不断被回顾它才是学习故事,非正式的学习故事,平时一些没有记录下来的注意识别回应属于“非正式评价”当我们不断记录一些学习故事,不断去回顾的时候,是能够提高我们回应孩子的能力的。所以整体来说,学习故事是一个手段一个形式,它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回应孩子的学习,更好地进行一些非正式的评价,当下就可以做出反馈。提高非正式评价的质量和速度。

 


●撰写学习故事的目的不是诊断不是评判,给孩子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倾听孩子,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所以学习故事有一个这样的视角就是“孩子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和沟通者”。既然我这样认为,既然孩子是这么一个有能力的人,我就更应该去关注她们的优点,她们能做到的,她们感兴趣的。这里并不是要忽视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是要通过挖掘孩子这些优势的地方,来慢慢带动她不利的地方的发展。

 


●从“找不足”到“发现优点”转变当从接纳的角度去欣赏孩子的时候,孩子的身上是有闪光点的。如:对某一东西感兴趣、乐意参与、遇到困难还在坚持时、表达自己想法、情感、承担责任等等。

 

   七、“学习故事”案例《搭建一座黏糊糊的大桥

 


    今天,你和露西在手工区忙碌着。你们想出了一个特别棒的主意,那就是用透明胶带来搭建一座大桥。你们花了很长的时间,非常专注地把你们的计划变成行动。你们搭的大桥和我在一本有关大桥的书里看到的一幅图片越来越像了。于是,我就去把书拿给你们看。你们两个真是非常出色的工程师呀!

   
    在这个故事中,伊丽莎白有可能在学什么
    伊丽莎白,你和露西的合作真默契,我非常欣赏你们互相分享想法和协商的方式。你还是一个令人尊敬的朋友,因为你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搭建这座大桥“一开始是露西的主意”。你有没有意识到,为了搭建这座大桥,你们在一起工作了两个半小时?你们的专注力太让我惊讶了!

当你跟我分享你们是如何搭建大桥的时候,你问我:“那个贴在我们教室墙上的单词怎么念?”我回答:“那个单词是‘合作(collaboration)’。”于是,你就去告诉露西,你是在跟她合作。你真的很喜欢这些单词!我想告诉你一个秘密,我也很喜欢它们!

    机会和可能性

    你们为自己设置的挑战是超乎我想象的。我想,我只需要等待和观察,并准备着被你们的下一个不同凡响的创意所震撼!家长的回应

   妈妈告诉我,你把这个故事带回家的那天,爷爷正好去你们家看望你们。他觉得你们用了六大卷透明胶带搭建一座大桥有点浪费。但是,妈妈说,你跟爷爷说:“Jacqui说,如果你是在与人合作进行创作的话,这就不是浪费。”你妈妈非常高兴你能说出这些话,并有能力为自己辩护!我也是!

   教师的反思

    《搭建一座黏糊糊的桥》对我来说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故事,因为它很清楚地让我看到,这种再现幼儿学习的记录方式能给幼儿和他们的家人带来巨大的力量。这个故事,让伊丽莎白的爷爷和妈妈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充满力量的伊丽莎白——她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辩护、说出为什么这样选择是有效和重要的人。这个故事成了将我们连接在一些的纽带,即便是后来她上了小学,她的家人还会带她回来看我们,她也会经常说起那个搭建黏糊糊大桥的故事。

 

 

 

 

学习故事,

 

不仅仅是”一个故事“,

 

它是一种理念,

 

一套思维和行动模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