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于“娃娃说新闻”看稿播报形式的反思

(2012-02-17 15:54:10)
标签:

娃娃说新闻

教学反思

教育

分类: 小林老师手记

    幼儿园开展“娃娃说新闻”已经有几个年头了,好像每个班常规的做法就是,预设一个主题,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新闻播报稿,然后让孩子看稿播报。小、中、大班皆是。记得在小班,一个朋友在女儿班级博客看到女儿看稿播报新闻的照片笑问孩子在干吗?我说班级的新闻播报活动,朋友又问:“当当在看什么?看字吗?她看得懂吗?”我一时答不上来,小班时候的女儿认识的字不上10个。于是我也开始好奇:“这样看稿播报,孩子在看什么?”事实上,在“娃娃说新闻”的开展中,很多孩子对这样播报新闻的兴趣并不高,下面孩子的倾听欲望也不强,于是,班级的“娃娃说新闻”就在短暂的“早谈时间”里草草了事。

    慢慢的,我开始反思一个问题“娃娃说新闻”这样的活动形式要发展孩子什么能力?识字?背诵?我想不是这些,这些都不符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也不应该如此狭隘。孩子在集体面前说一件事情,孩子要感受到讲话的氛围,下面有很多观众在倾听,讲者与听者是要有互动的,至少要面向听众,目光交流。这样,孩子才有感受到“我在集体的关注下讲一件事情”这样的体验。而一纸文稿就遮住孩子的脸,上面和下面的孩子零交流。再说说,那纸新闻稿,经常在班上看到的就是大人打印或者手写的文字,再进行一些装饰,老师将它张贴在固定的墙面,完成了一项环境布置的任务。孩子再次关注新闻稿的几率也不高,因为幼儿阶段的孩子喜欢看得是图而不是长篇文字,想想看,图书角放在这本书,一本是图画书,一本是文字书,孩子会喜欢看那一本,整个幼儿阶段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是占主导的。

    记得,我曾与女儿说过:“你看着大家把这件事情讲出来就好了,不要看稿了。”可是,女儿不同意,她说,老师说要准备新闻稿,大家都要看新闻稿的。现在的班上还有一个小朋友,认识很多字,新闻稿中的文字他应该都认识,在说新闻的时候眼睛看字,一口气把字念完,没有明显的停顿,也没有讲述的心情体现出来。我想,这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也没有感受到大家的倾听,他的任务就是把纸上的文字念完。后来,我再看孩子们手拿新闻稿,像新闻联播一样“说事”的时候就觉得特别的别扭,特别是年龄小的孩子。

    如果不用看稿播报,孩子们要先将要分享的事情记在心里,稍作整理,并当着大家的面表达出来,识字多的孩子看字播报反而依赖了文稿,没有文稿就无法讲述,很多孩子在讲述的时候常常会“添枝加叶”现场发挥,无法与文稿一字不差,这些都是允许的,但老师或者家长要求孩子看稿播报,孩子的目光要追随者没有完全认读的文字,嘴里还要说着自己心里记得的那件事情,与文稿中的文字完全无光,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干扰,孩子无法完全投入到自己的表达上,忽视了讲话的站姿、表情、肢体语言等。

    几年前在全园各班启动“娃娃说新闻”这样的活动形式,出发点和意图都是好的,给每个孩子提供了一个机会均等的语言表达的锻炼平台。很多同事在说很大一部分孩子和家长初见出现了倦怠的心理,我觉得一线操作的老师就要开始针对这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进行反思——“孩子整天叽里呱啦抢着说话,可是为什么“娃娃说新闻”让他说,他却不爱说?”,一定是我们的活动组织方式存在问题。

    首先,我觉得“看稿播报”这样的形式不适宜,上个学期末,班上一家长跟我说她家的孩子不会讲故事,而这个孩子在班上还是能力强的孩子。我突然发现,在班上很少给孩子讲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机会。不见得孩子不会讲,而是没有这样的实践。班上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无一例外。讲故事应该也会是一件比较好玩的事情。

    因此,我将本学期第一次“娃娃说新闻”环节预设为“新年故事会”,预设了评价的互动环节、奖励机制(刚开始,我觉得奖励机制还是要启动的)、巡回分享环节。下个星期三开始,当然,我还是要继续在实践中反思,调整,再实践。为了孩子,我觉得要这样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