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要看极高山

标签:
四川雪山极高山 |
分类: 中国国家地理 |
看山要看极高山极高山是指海拔50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500米,有着雪线和雪峰的大山。在川西——横断山区,我看到了许多摄魂夺魄的高山、极高山。过去,这些山一直隐藏在幕后,中国山岳文化的聚光灯始终没有照临到这些山中的“灰姑娘”身上,她们一旦走到前台,必将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
川西:雪山要革命
6月,当我要去四川西部(简称川西) 看山时,我的桌上有一本《风景名胜》杂志,那上而公布了中国十大名山的评选结果:泰山、峨眉山、珠穆朗玛、玉山、长白山、武夷山、黄山、五台山、庐山、华山。评选中有些传统名山落选,杂志就此展开了讨论,仿佛这次选举是一场革命。
但是在我看来,这次选举还没有跳出传统的圈子,真正的革命还没有到来。譬如,谁是四川第一名山?峨眉山吗?
临行前,翻阅了一下《中国名胜大辞典》,竟然发现我要去的几座山都不在其中,贡嘎山有幸入选,但介绍文字还不如峨眉山、泰山、黄山等名山的十分之一。这更加坚定了我去川西看山的决心,为什么我心目中最美、最有价值的山不在主流文化之中?
中国人欣赏山的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咏叹山的诗歌浩若烟海,描绘山的绘画车载斗量,然而主流文化欣赏的山一直是东部的一些中低山,泰山也好,庐山也罢,三山五岳,佛道名山,这些山往往是因人而名,因诗文而显,总的感觉是:庙宇夺山势,人文胜自然。然而就在川西——横断山区,我看到了许多摄魂夺魄的高山、极高山。过去这些山一直隐藏在幕后,中国山岳文化的聚光灯始终没有照临到这些山中的“灰姑娘”身上,她们一旦走到前台,必将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我相信到那时,中国十大名山的名字将彻底改变。
青城、峨眉不是四川典型的山
我这次川西朝山之旅的路线是这样的:从成都往西奔泸定,去海螺沟看贡嘎山;然后奔康定,沿川藏线一路往西,经雅江、理塘,向南到稻城,看亚丁的三神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然后原路返回成都,再沿着岷江北上,至小金县看四姑娘山;继续北上,至松潘县的黄龙看雪宝顶。
http://www.ctu.sh.cn/bbs/UpFile/UpAttachment/2009-8/200981135236.jpg
当我在北京酝酿这次行动时,忽然接到四川省电视台国际部的电话,原来他们在“非典”结束后,为了启动四川的旅游,要举办一次“四川旅游大聚焦”的活动,邀请我们参加。这不是一个好机会吗?我当即同意参加。
到达成都后方知,这次活动要采访的十大景区,我所向往的贡嘎山、稻城亚丁的3座神山并不在内,仅有四姑娘山名列其中
第2天,是去青城山。青城山虽不在中国的五岳之中,但在中国却也是极为有名,李白、杜甫皆歌咏过,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之说,“幽”者,植被繁盛、谷深崖峭也青城山另一个特点,它是道教的发源地,道观众多,登青城山,最好的体验是在沿山谷前行的途中,溪流淙淙、空翠湿衣、老林蔽日、古藤绕顶。我的另一个体验是去青城山最好不要登顶。经过一番跋涉,我来到了山顶的观景台,向下一望,几个环绕的山峰,如几幢高塔矗立,山门如堵,就在眼前。这令我十分失望。沿途经过一处处道观庙字的洗礼,满心期望超脱凡俗、世事俱捐,然而登顶一望,顿回人间。这皆因青城山海拔太低、山体太小的缘故。
http://www.ctu.sh.cn/bbs/UpFile/UpAttachment/2009-8/200981135657.jpg
明天的日程是登青城山的后山,后天去峨眉山、乐山。我登了前山,不想再看后山了,峨眉山、乐山去过,不想去了。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认为青城和峨眉都不是四川典型的山,她们更像中国东部的山,这些山在地理学上被称为中低山。(海拔:3500米以下)。其实,四川的西部有许多高山(海拔3500米以上)、极高山(海拔5000米以上)。这些山才是四川最典型的山,是东部的山所不能比拟的。于是,我告别了采访团,开始了独自的朝山之旅。
峨嵋与共嘎,谁是第一名山
我认为四川最美、最有价值、最值得向国人推介的第一名山是贡嘎山。
在锦江饭店,我见到了海螺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的局长肖锋。海螺沟与贡嘎山是一回事,海螺沟的冰川是从贡嘎山主峰流下来的。贡嘎山是父,海螺沟是子,但现在似乎位置颠倒了,海螺沟的名气比贡嘎山还大。听说全国各地来了许多记者到四川参加“四川旅游大聚焦”活动,肖先生立刻问我:“为什么没有我们的海螺沟?”这与我几天后在稻城采访县委书记李致民时一样,他也问我:“为什么没有稻城亚丁三神山?”
当我坐在车里,行驶在从成都去贡嘎山的路上时,车上一张当天《四川日报》的头条报道吸引了我的目光。报道说:省里主要领导视察峨眉山,提出要把“峨眉打造成天下第一名山”。
我再一次感到了主流文化的强大:即使在四川,川西的那些高山、极高山也没有进入主流文化的视野。
从成都向西去泸定,看贡嘎山和海螺沟冰川,二郎山是一个关口。二郎山海拔3437米,是从成都平原向西去青藏高原的第一道屏障。青藏高原就地势而言被称为中国第一台阶,川西是处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是第一台阶向第二台阶急剧过渡的地带。这一带地壳板块相互挤压,隆起下陷相伴而生,再加上河流的强烈切割,形成了一系列南北向的被称为横断山的庞大山脉。四川藏族作家阿来写了一本名叫《大地的阶梯》的书。他很形象地用“大地的阶梯”来形容这一带的地势。如果说中国是一个三层楼的话,那么我现在正行进在从中国的第二层楼向第三层楼迈进的楼梯上,二郎山算是第一阶楼梯吧。
路一个急弯接一个急弯,开车的王师傅叫我看“老虎嘴”。果然一个急弯像从老虎嘴中穿过,更恐怖的是右侧就是壁立的悬崖,下面是奔腾咆哮的青衣江。
车还在盘旋上升,往下望去,云雾缭绕青山若浮,一会儿就下起雨来。只见大团大团的水汽沿着山谷飞升,我仿佛身处热带雨林。尽管汽车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盘旋,二郎山还是一片浓绿挡在面前。忽然,前面出现一片灯光和一些建筑物,原来二郎山隧道到了。经过了无数次的盘旋上升,还要在半山腰通过一个4公里长的隧道翻山而过,二郎山的险峻可想而知。
古人为什么不欣赏高山和极高山
我在想,也许正是像二郎山这样的一些大山挡住了古人西进的步伐,使川西一些美丽的山峰无法进入古人的审美视野。
杜甫在成都住过数年,但他无缘去欣赏川西那些有着林线、雪线、山顶终年积雪的高山、极高山,他仅向成都西岭投去过一瞥,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离李白的家乡江油市西北不远处,是岷山的主峰——海拔5588米的雪宝顶,雪宝顶是中国最靠近东部的一座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极高山,至此向东再也找不到一座极高山了,然而李白却没有发现她。杜甫、李白离开四川后,歌咏过无数的山,但那些山却越来越低。
由此我开始猜想古人关于山的高度究竟有什么样的理念。可以肯定唐代的李、杜等诗人,不会有“绝对高度”的概念(以海平面为零起点测量的高度,即所谓“海拔”的概念)。“海拔”这个概念是元代时大科学家郭守敬首先提出来的,他当时要以海平面为标准,比较汴粱(开封)和大都(北京)的高度,这要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这个概念早560年。
然而没有“海拔”这个绝对高度的概念,并不影响古人欣赏山的高耸峻拔之美,因为他们和令人一样都会有“相对高度”的概念,即站在山脚下看山的高度。相对高度的概念对于欣赏山非常重要,如果只讲绝对高度,不讲相对高度,会闹出笑话来。比如青藏高原上随便的一个土包也要比泰山、黄山的海拔高度高,但说它比泰山、黄山还高,显然不合情理。所以看山要把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结合起来看。
但相对高度的麻烦在于它使一座山的高度变成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于观测者的位置。测量山的高度,比较山的高低,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有一个公认的起点,二是要有能测量山高的仪器。有了“海拔”这个科学概念,解决了起点,但即使有了起点,测量山的海拔高度也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建立起一个大地测量网方能完成,这绝非古人所能做到的。相对高度在利用气压表测山的高度这种方法发明之前,也很难精确测出,但相对高度可以凭目视得出大概的感觉来。
我们看到古人徐霞客可以追溯长江、珠江的源头,纠正前人的错误,但他游历三山五岳,却说不出其中任何一座山的高度。古人描绘山高,只描写山高给人的感觉,而不会说出具体的数字来。如:杜甫说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李白说峨眉山“西蜀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徐霞客写庐山香炉峰“有芙蓉插天之态,孤峰拔起,四望无倚。”汉武帝说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其实这些山究竟谁高,他们都不清楚。
因此,对古人而言,一座山的美,山的相对高度最重要,山相对于四周环境越陡峭越挺拔,山的坡度越大,山的体量越大,这样的山就越受推崇。泰山之所以在古代备受推崇,可能与泰山的相对高度高有关。
过去我不理解古人为什么不欣赏那些有雪峰、冰川的极高山,我翻阅中国的典籍,试图找到古人有关对雪山、冰川的歌咏,但是结果总是失望。交通条件和户外装备的限制,使古人难以到达那些有雪山、冰川的极高山地区是一个原因,但是即使有条件看到雪山、冰川的人,也无意赞美和欣赏那些即便在夏季也银装素裹的极高山。
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沿着丝绸之路去西天取经,一路上经祁连山、天山、昆仑,越葱岭(帕米尔高原),祁连已经有雪山、冰川了,天山、昆仑就更多了,汗腾格里峰、托木尔峰、乔戈里峰、慕士塔格等皆为这一带海拔7千米以上的极高山,尤其是大师玄奘越过帕米尔高原,经过兴都库什山脉前往印度,在印度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一路西行,几近尼泊尔,相信那是世界上仅有的十几座8千多米的高峰,一定进入过他的视野,但是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却很少能看到他对雪山欣赏性的描写。
最有希望去探访观赏西部极高山的应该是徐霞客了,他站在云南的鸡足山上,已经遥望到了北面丽江境内的玉龙雪山,“从脊直北眺,雪山一指竖天外,若隐若现,此在丽江境内也”。(《徐霞客游记》)但遗憾的是,他却就此打住,未向北行,却一直向西,直至云南与缅甸的交界处。可以想见,玉龙雪山那样的极高山,对他吸引力不大。
我一直思考古人不能欣赏高山、极高山的原因,我的结论是因为古人没有绝对高度即海拔这个近代科学建立起来的概念。因此,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有永久积雪和冰川的高山和极高山在古人的眼中也许还不如泰山和黄山高。许多海拔5千米以上的高山、极高山,其相对高度往往并不很高。
譬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绝对高度8848.13米,但青藏高原整个高原面的平均海拔高度已经4千多米,在珠峰的登山前进营地看珠峰,相对高度只有2千多米。虽然历史上藏族同胞早已发现了珠峰,清康熙时的地图上就标注了她,但并没有像今天这样格外地看重和礼遇她,因为她并不显得怎样高。在藏族同胞的眼中,许多山要高于珠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印度平原上利用精密的三角测量法,测m她是世界第一高峰,并命名为埃佛勒斯峰后,全世界对珠峰的欣赏和崇拜才开始。如果没有海拔这个概念,珠峰大概还会默默无闻地矗立在那里,不会像今天这样火爆。许多登山者还没有看到珠峰,但一想到她是世界第一高峰,就已经热血沸腾了。
《中国国家地理》:上帝为什么造四川[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