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叔叔”贾作光

(2017-01-07 20:08:36)
标签:

情感

http://s7/mw690/0028PecOzy77Ngx9vZIf6&690刚进入2017年,贾作光叔叔就驾鹤西去了!听说贾叔叔是去年8月入院治疗的,今年的1月6日10时零1分,以94岁的高龄走完了他的艺术人生,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舞蹈传奇。

小时候在内蒙古文工团的大院里,我有“黑、白”两位跳舞的叔叔,所谓“黑”与“白”是以叔叔们的肤色来称呼的。黑叔叔宝音巴图,曾担任过中央民族歌舞团副团长、党委书记,国家民委文化专员;白叔叔就是贾作光。
贾叔叔是沈阳人,满族。小时候听母亲说贾叔叔是满映出来的,当时不知道满映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是“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简称,那是日伪时期日本人建立的电影制片厂。贾叔叔15岁进入满映,师从日本现代舞大师石井漠,接受了严格的芭蕾、现代舞的形体训练,练就了扎实的舞蹈基本功,这也是贾叔叔年逾八十后仍然能够做出优美的舞蹈动作的根基。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随后百万苏军进入东北。满映所在地长春(当时叫新京)是苏军向心攻击的重点。苏军攻克长春后,中共也曾派代表(据说是金山)去接管满映。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贾叔叔认识了一些中共的文艺界人士。1946年6月,国共和谈破裂,国民党军在杜聿明指挥下进攻东北解放区,中共被迫退出长春,贾叔叔也跟随撤退到哈尔滨。1947年,贾叔叔和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吴晓邦来到当时内蒙古自治政府所在地乌兰浩特,父亲看了贾叔叔的表演之后,当即拍板留下了贾叔叔。贾叔叔加入了内蒙古文工团后,开始了他把内蒙古舞蹈艺术推向新阶段的历程。
贾叔叔来内蒙古还涉及一段吴晓邦和内蒙古舞蹈艺术的因缘,这段故事是我从《舞蹈》杂志上父亲撰写的回忆吴晓邦的文章中获知的。
内蒙古文工团1946年4月1日在张家口成立,当年6月,华北联大舞蹈系的几个学生来文工团借乐队和服装。华北联大的舞蹈系是吴晓邦建立的,由他担任系主任。吴晓邦编了个双人舞蹈《蒙古舞》(又名《希望》),舞曲用了父亲写的歌剧《血案》主题曲,因此才来借乐队和服装,这个借乐队和服装就算是吴晓邦和内蒙古舞蹈艺术的第一次接触吧。1946年7月,内蒙古文工团要去锡林郭勒、察哈尔草原演出。当时的张家口是中共晋察冀中央局所在地,消息传出后,很多人相继来访,还有要求随团采访拍摄、体验生活的,比如晋察冀画报的摄影家记者张绍柯(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牺牲)、画家尹瘦石……以及吴晓邦和他的六个学生。吴晓邦和几个学生的到来,使内蒙古文工团一下子有了两个晚会的节目,一个以吴晓邦的《蒙古舞》开场,继而是《农作舞》、《义勇军进行曲》、《怒火》等舞蹈节目,另一个则以解放区流行的独幕话剧《粮食》(解放后拍过电影)、《把阳光放远点》开场,继而是歌剧《血案》。这期间,内蒙古文工团也开始接触新舞蹈艺术,黑叔叔宝音巴图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学跳舞的。
1946年10月,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张家口失守了!内蒙古文工团奉命向热河省的林东转移,吴晓邦则要去东北解放区转道去苏联,他临走时留下了自己的四位学生,从而使内蒙古文工团有了第一批从事舞蹈专业的演员。就是这个缘故,当吴晓邦遇到贾叔叔的时候,马上就想到要把贾叔叔介绍给内蒙古文工团。
http://s5/mw690/0028PecOzy77NWsbuAI44&690

1947年执行土改、剿匪任务的内蒙古文工团员们
听母亲说,贾叔叔刚来文工团时候穿着很洋气,而当时内蒙古文工团是供给制,吃是按师、团、营、连、排、战士等不同待遇的大、中、小灶,穿则是统一发放的土八路“二大布衫子。这也难怪,新京也算是那年月亚洲名列前茅的大城市,贾叔叔又生活在“满映”这种文艺人士密集的圈子里,穿着打扮自然和普通人不一样。不仅如此,在我的印象里,贾叔叔在六十年代内蒙文化大院里的形象就是冬天戴着水獭皮土耳其帽、身着褐色呢大衣、而大衣领子永远是竖着的(国人大概都是看了日本电影《追捕》后才竖着风衣领子吧),夏天则是巴拿马草帽、墨镜、丝绸短袖衬衣。1980年,“文革”后我第一次见到贾叔叔,(他从北京到呼和浩特讲课)他也穿着当时极为时髦的短袖T恤。
但是,衣着打扮的不同并没有妨碍贾叔叔一到内蒙古就深入牧区、林区体验生活,悉心挖掘、采集那些遍布于草原森林、植根在民间群众当中的舞蹈。他汲取了蒙古族的宗教舞蹈、民间舞蹈的精华,提炼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舞蹈语汇,比如草原牧民的骑马、摔跤、射箭、挤牛奶等生活动作,创作出大量民族舞蹈作品,从而把蒙古族的舞蹈艺术提炼和发展成为具有高度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舞蹈种类。贾叔叔创作的《马刀舞》、《雁舞》、《鄂尔多斯舞》、《牧马舞》、《盅碗舞》等成为蒙古舞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众多歌舞表演团体的保留节目。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活中,贾叔叔形成了自己生动活泼、热情奔放的舞蹈风格,有人将其称之为“贾派”舞蹈。
我家里至今还有贾叔叔送的两个老物件,一个是有克里姆林宫浮雕图案的塑料托盘(那年月塑料是金贵玩意),那是莫斯科建城800周年时候苏联制作的纪念品,贾叔叔1949年去苏联演出带回来的。还有一个是装帧精美的印有“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的大相册,所幸的是没有毁于“文革”,大概造反派们也不知道“满映”是干什么的。
“文革”中贾叔叔饱受摧残,被打成“内人党”关进牛棚。贾叔叔说有时候造反派不给水喝,口渴的只能去掰窗户上的冰溜子吃。“文革”后贾叔叔回到北京舞蹈学院担任教学、领导职务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陪着父亲到北京团结湖贾叔叔家里做客,听贾叔叔说他经常为农民辅导广场舞,像河南的《铜器舞》、《盘古舞》、河北昌黎的《秧歌》;藁城的《大鼓》、井陉的《拉花》、辽宁阜新的《查玛》、辽阳的《高跷》、内蒙古的《安代舞》等。很多贾叔叔辅导的广场舞都曾在北京广场舞“龙潭杯”大赛中获奖。
贾叔叔是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蹈的奠基人、北京舞蹈学院和内蒙古艺术学校舞蹈科(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前身)的创建人,有“东方舞神”的美誉。他的代表作《牧马舞》、《鄂尔多斯舞》、《海浪》等荣获“20世纪华人经典舞蹈金像奖”!
贾叔叔是在昏迷中去世的,没留下任何遗言,不过叔叔的女儿萨尼亚说,贾叔叔入院时候,曾有学生前来看望,他一再嘱咐学生,要不断深入到人民中间挖掘钻研,要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继续发扬光大!
一路走好,白叔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