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阴山访古

(2012-06-04 21:08:54)
标签:

历史

http://s10/middle/74fc34fatc1a559feffd9&690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公元5世纪南北朝时候的一首北朝民歌,多年来,人们一直把它看成是对蒙古草原最真实的写照,也引发了无数人对草原的憧憬和向往!
这里的敕勒川说的是阴山脚下的土默特平原,而阴山就是今天内蒙古中部地区的阴山山脉。它东西绵延一千公里,北面是蒙古高原,南面是鄂尔多斯高原和富饶的河套平原;阴山横亘其中,犹如一道天然屏障。

 

阴山地区有人类居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在阴山南麓发现的大窑遗址,就是50万年以前原始人的石器制造场。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阴山山脉一直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栖身之地,也是他们和中原农耕民族的接壤地带。农耕民族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需要外来物品;而游牧民族却要依赖农耕民族的茶叶、布匹和铁器等生活日用品;如果得不到这些物品,就难以生存,于是便发生了民族层面的抢劫,这就是战争!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在阴山地区时有发生。它不仅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破坏了当地的植被。然而,尽管兄弟阎墙,战事频繁,民族间的和睦与相互交往毕竟是阴山两边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让我们在这绵延的阴山山脉里去寻找和追溯历史吧!
我国北方许多游牧民族,诸如: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回鹘(纥)、党项、契丹、鬼方、山戎、蒙古等都在阴山一带生活过,并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http://s5/middle/74fc34fatc1a55d7a7444&690
阴山岩画(图片来自网络)
阴山岩画就是这些古代游牧民族的文化遗存,它是古代游牧民族贡献给中华历史文化宝库的一份珍贵的礼品,也为探索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奥秘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化资料。早在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发现了阴山岩画,他在《水经注》里写道:“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著,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 阴山岩画是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岩画中分布最为广泛,内容最为多样,艺术最为精湛的岩画,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的岩画,同时也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岩画之一。2006年5月25日,阴山岩画作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第一个把势力延伸到阴山山脉的中原农耕政权是战国时期的赵国。赵本来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个大家族,晋文公重耳曾经是“春秋五霸”之一。后来晋国国势式微,就被赵、魏、韩给解体了,这就是历史上的“三家分晋”。赵也就从一个晋国的大臣混到了“战国七雄”之一,其地理位置大概就是今天河北、山西一带,邯郸是它的国都。赵国的故事流传后世的不少,赵氏孤儿、邯郸学步、围魏救赵、完璧归赵、窃符救赵,等等。不过,赵虽然从家臣混到了国君,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它始终被称作“四战之地”,经常受到临近诸侯国和游牧民族的欺负。一直到了公元前326年,赵的新国君赵武灵王继位后,这种局面才得到改观。

 

http://s5/middle/74fc34fatc1a56692b534&690

赵北长城

 

赵武灵王是赵的第6代国君。公元前307年,为了改变赵国被动挨打的局面,赵武灵王励精图治,下决心进行改革。他毅然抛弃了中原传统的衣冠制度和作战形式,大胆学习北方游牧民族军事上的优点,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的国力,靠中原传统的步兵和战车配合作战的方式是不能成功的,必须学习胡人的长处,要想壮大自己,只有发展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胡服骑射”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赵国也因此建立了中原地区第一支强大的骑兵军团。从此,赵国的军事实力增强,势力范围也扩大了。为了保护赵国的北部疆域,赵武灵王于公元前300年“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

 

http://s8/middle/74fc34fatc1a569846887&690

赵长城的夯土层清晰可见

 

这是在阴山修建的第一道长城,也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之一。由于它位于当时赵国的北部,所以后人又叫它赵北长城。据考证,这道长城东起河北省的蔚县,经山西省雁北地区进入阴山,全长约一千公里。在呼和浩特北郊的大青山脚下,依然可以找到这道长城的遗迹。我在当地采访的时候,老百姓对我说这是当年日本鬼子为了封锁八路军而挖的壕沟。不过,从现存的遗址看来,不是挖掘而成的,绝大部分为黄土夯筑而成,夯层平均在10厘米左右。当然,老百姓说的也有道理,很可能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赵长城的基础上加以挖掘,用来围困大青山里的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

 

从大青山脚下沿着赵长城的遗址向西一直可以追寻到内蒙古鸟拉特中旗的狼山口,这就是史书上说的“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高阙,因为两座山峰远远看去像一座高高的大门,所以叫高阙。有人考证,狼山口的北面就是当年的高阙塞遗址。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这座要塞一直沿用下来。《水经注》里说:“自阙北出荒中,阙口有城,跨出结局,谓之高阙戍。上古迄今,常置重捍,以防塞道”。

 

http://s6/middle/74fc34fatc1a572bd1525&690

高阙塞遗址

 

后来赵国还出了个有名的人就是大商人吕不韦,他看到秦国太子的儿子异人在赵国当人质,就说:此奇货可居!当时,秦国和赵国之间经常打仗,异人也不受赵国人的待见,于是吕不韦开始和异人拉关系,并花钱说服了秦国的太子妃华阳公主把异人接回来立为接班人。后来异人看上了吕不韦已经怀孕的美人,非要不可。吕不韦本来舍不得,但是一想,千金家产都为了他散完了,何况一个美女呢,就送给了异人。后来这个美女生了个男孩,就是秦始皇。

 

公元前250年,异人当了秦国的国君,就是秦襄庄王,吕不韦当了相国。5年后,13岁的嬴政继位,尊吕不韦为“仲父”,国家大事都有吕不韦决定。经过20多年和各个诸侯国的较量,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秦王朝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诸侯割据的时代结束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国家已经初具规模,军事斗争的中心也从统一中原转移到了防止异族的入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向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收复了过去赵等诸侯国被匈奴夺取的地区,同时也相机占领了河套以北到阴山的大片土地。从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为了防止匈奴的再度袭扰,蒙恬在原有的燕、赵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一道新的长城——秦长城。秦长城西起甘肃的岷县(史称临洮),沿黄河向北经过河套,然后顺着阴山一直向东,经河北北部,内蒙古的东部以及辽宁的北部,最终到达辽东。《史记》中有关秦长城的记载是这样说的:“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开始有了万里长城的说法吧。

 

在包头北面的固阳县,至今还可以看到秦长城蜿蜒在阴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蔚为壮观!阴山的秦长城平均高度4到5米,墙体上没有明长城那样的垛口,而是采用石块封顶,在制高点处建有烽火台,沿着长城还有一些城堡的遗址。不过,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修建这样一道绵延万里的军事防御体系也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http://s6/middle/74fc34fatc1a5781ef945&690

阴山的秦长城

 

秦朝灭亡以后,以刘邦为代表的汉和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又陷入了争夺天下的连年征战。而这时候的匈奴却在冒顿(modu)单于的统领下发展的空前强大,他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北起贝加尔湖,东至辽河流域,西达昆仑山脉,南到阴山以南的奴隶主贵族政权。据记载,匈奴人拥有骑射大军30万,并不时的袭扰中原。

 

在汉王朝统一中国以后的几十年里,一直不敢对匈奴轻举妄动。而匈奴的骑兵却经常在阴山一带频频亮相,跃武扬威。直到汉武帝时代,大将军卫青收复了阴山,设立朔方郡,并开始修筑新的长城!史书记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汉代的阴山长城基本上是在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缮和改造的,并且增设了一系列关隘要塞。位于阴山脚下的内蒙古磴口县沙金苏木哈日格乃山口西侧的鸡鹿塞,就是当时一个要塞。

 

http://s13/middle/74fc34fatc1a58b0a853c&690
鸡鹿塞远眺

 

鸡鹿塞遗址呈正方形,边长约68.5米,占地约4900平方米,全部用片石和卵石砌成,筑在一个山坡的平台上。墙上端宽约3.7米,下端宽约5.5米,残墙高约7米。鸡鹿塞只有南城门,城门外还有类似瓮城的长方形小围墙。城内出土过的文物有: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片、箭簇和一件青铜弩机。沿山口左右两侧烽燧、石墩、石台、石墙延伸好几里,可以看出西汉时期西北边陲的军事防御体系。山前原有一条通道,据考证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丝绸之路。

 

鸡鹿塞是西汉王朝通向漠北地区的交通要道,公元前51年,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第一次到长安时,就是从鸡鹿塞返回漠北的。从此,匈奴和汉族重结兄弟情谊,才有了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

 

http://s14/middle/74fc34fatc1a590a8f6fd&690
     鸡鹿塞

 

《汉书·匈奴传》记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赴长安觐见,并自称愿意做汉朝的女婿以表示友好,汉元帝于是把王昭君赐给呼韩邪单于为妻。昭君原名王嫱,湖北秭归人。在送亲的仪式上,昭君衣着秀丽,楚楚动人,呼韩邪喜不自胜,封昭君为“宁胡阙氏”。为了表示隆重,汉元帝派高昌侯董忠和车骑都尉韩昌领兵护送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出鸡鹿塞前往匈奴。如今,鸡鹿塞虽然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屹立在山坡上,成为汉朝与匈奴经济、文化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据历史记载,自从昭君出塞以后,匈奴和汉王朝之间保持和平达60余年。那时的阴山一带,牛马遍野,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传说中的昭君墓位于阴山山脉大青山脚下的大黑河冲积平原上,据说,每当秋凉九月,塞外草木枯黄之时,唯有昭君墓依然青色盈盈,所以昭君墓又叫青冢。今天,络绎不绝的中外游客前来凭吊这位汉家的女子。昭君是中国传说中的四大美人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她的故事。但是,由于历代文人墨客的主观臆想,随意点染,使昭君出塞的历史佳话蒙受了一些灰尘。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出塞是她自己“请掖庭令求行”的,也就是说她是自愿的。当然,如果你硬要说昭君对于当时的民族和解有多么高的认识,恐怕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一个入宫多年、生活寂寞的宫女自愿远嫁匈奴,担当“和番使者”,这种胆识即使在今天也是令人敬佩的!

 

http://s10/middle/74fc34fatc1a59bd701d9&690
      昭君墓

 

千秋功过,后人自有评说: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意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于霍卫同”。

 

1972年,阴山南麓和林格尔县小板升的农民在兴修农田时候发现了一座东汉古墓,墓中埋葬的是东汉末年的护鸟桓校尉。当时,鸟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散居在我国的北方。护鸟桓校尉就是管理这些民族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

http://s9/mw690/0028PecOzy6YcHrmJcI68&690

和林格尔汉墓墓道 

当年中苏论战,苏联坚持说中国的古代边界就是长城,他这里所说的长城是指明代的长城。而当时无论是苏联还是中国的学术界对于长城的全貌也不甚了解。其实,很多长城,诸如辽长城和金界壕都延伸到了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即便是汉族王朝修建的汉代长城和明代长城,在蒙古和朝鲜境内也都可以寻找到它们的遗迹!

 

和林格尔古墓的发现在当时可谓轰动一时,因为它的位置恰恰是在明长城北边几十公里的地方,这就雄辩的说明至少在东汉时期,阴山一带就已经在中国的管辖范围内了,同时也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http://s7/mw690/0028PecOzy6YcHatIcC16&690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古墓虽然早年被盗,但是墓内还有保存完好的壁画,1986年的春天,我有幸走进这座汉墓。拍下这些古墓壁画的照片。壁画布满了墓室的墙壁、穹顶及甬道两侧,其中有墓主人由“举孝廉”至“使持节”、“护乌桓校尉”时的全部仕宦经历;有繁阳、宁城、离石、武城等府县城市;有官署、幕府、坞壁、庄园、门阙、楼阁等各种建筑;有出行、仪仗、饮宴、迎宾、百戏、庖厨等生活画面;有农耕、放牧、蚕桑、渔猎等劳动场景……

 http://s6/mw690/0028PecOzy6YcHcFzhze5&690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

不过,给我形象最深的是《舞乐百戏图》。图中描绘的是墓主及宾客,边饮酒边观看乐舞杂耍的情形,说明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杂技。还有一幅《过居庸关图》描绘了墓主经居庸关前往草原的情景,看来那个时候就有了居庸关的名称了。可惜这座古墓已经在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毁于雨水,不复存在了!庆幸的是墓内的壁画被临摹多份,珍藏在内蒙古博物馆!

 

今天的和林格尔不过是内蒙古自治区一个相对贫困的县级行政区,但是,它却有着极其辉煌的过去。和林格尔古称“成乐”,东汉末年,鲜卑拓跋部始祖拓跋力微率20万人马南下阴山,入主成乐城,将其更名为“盛乐”。140年后,拓跋部从盛乐迁都山西大同,建立北魏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建立正统王朝的少数民族。而盛乐则作为北魏王朝的北都,延续了近150年。

 

到了唐代,和林格尔成了单于大都护府的所在地。所谓单于大都护府,就是统领漠南突厥族的首府,是漠南突厥族的政治、文化中心。遗址今天叫做土城子,土城子的城墙用土夯筑,残高约5米,东墙长1750米,西墙长1200米,北墙长1250米,南墙已被宝贝河水冲刷,残长500余米。现在东、西、北三面还可看到城门和瓮城的遗址。外城南部有内城,俗称皇城,略呈方形,每面长约500米。城中文化堆积层以内城为最厚,其中有大型建筑的台基,地表还残存有石柱础,并有密集的碎砖瓦和陶瓷片。

 

早在民国时期,这里就出土过唐宝历二年(公元820年)撰刻的“唐振式节度使单于大都护张惟清德政碑”等石刻。新中国成立后出土的文物中有铜像、铜印、铜镜、瓷器等等。1960年曾出土过一个大陶瓮,里面的“开元通宝”铜钱大约有500公斤,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很多唐墓。每年春耕后,都会有一些文物出土。我去前期采访的时候,老百姓们拿出来箭簇、鎏金佛像和唐朝官员佩戴的鱼符给我看,还有一个老百姓家里的窗台上放着个唐三彩的花瓶,里面栽着一棵葱!

 

http://s6/middle/74fc34fat79c3c86e49a5&690

土城子的出土文物

 

从单于大都护府向北行十几公里可以看到一座白塔,这是辽代的丰州白塔。辽塔的建筑形式都差不多,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说明那个时候契丹人很崇尚佛教。说到辽代,很多人都会想起抗辽英雄杨家将,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个阴山还真和杨家将扯上点关系。在土默特左旗毕克齐镇的大青山里有个喇嘛洞,有人说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洪洋洞。进山的路上有一些村庄,老百姓说其中有孟良坟和焦赞庄。

 http://s11/mw690/0028PecOzy789Tpw93Y0a&690

     呼和浩特万部华严经塔(图片来自网络)

《洪洋洞》是一出京剧,说的是杨继业在两狼山被辽兵围困,外无救兵内缺粮草,不得已撞李陵碑而亡。死后遗骸被萧天佐安葬在洪洋洞,其子杨六郎听说后就派大将孟良去盗取遗骸,孟良的搭档焦赞暗自跟随,不料却被孟良误杀,孟良盗取了杨继业的遗骸后知道真相自杀而亡,把杨继业的遗骸交给洪洋洞的看守带回宋朝交给杨六郎。杨六郎见到父亲的遗骸,又听说自己的左膀右臂孟良焦赞都为盗取遗骸身亡,不胜悲痛,气绝而死!

 

http://s7/middle/74fc34fatc1a5a2348c36&690

喇嘛洞(图片来自网络)


其实,阴山的喇嘛洞原本是明万历年间修建的一座藏传佛教的寺庙,它坐落在山谷内的一座山坡上,由前后两寺组成。前寺殿前悬挂蒙、汉、满、藏四种文字镌刻的金字“广化寺”匾额。后寺建在山腰上的洞里,洞前石阶共124级,洞内建楼3层,小时候我曾去过喇嘛洞,依稀还有印象。木制楼梯一走上去吱吱作响,洞里供奉着一座佛像。出来后,洞口有喇嘛拿着一筐当地出产的甜杏往我们的口袋里面塞,真是个好去处。可惜殿堂大多在“文革”中被毁,只留下了124级台阶和佛爷府及石刻佛像,也算是阴山的一处名胜古迹了。

说到这座寺庙的建立,就要说起一位蒙古民族的杰出人物—阿拉坦汗!


 http://s3/mw690/0028PecOzy789TqWJ1022&690

    阿拉坦汗画像(图片来自网络)

 阿拉坦汗(公元1507~1582年),是成吉思汗的17世孙,明代史籍称俺答,说他是鞑靼部首领。元朝灭亡后,蒙古民族退往漠北,分裂成各个部落,《明史》上把他们称作瓦剌、卫拉特、喀尔喀、兀良哈、插汉、鞑靼等,其实也都是蒙古语的译音。阿拉坦汗是土默特部落的可汗,骁勇善战,冠绝当时!他先后6次征讨兀良哈,4次进军青海,多次深入新疆征讨卫拉特,终于称雄蒙古各部,独霸一方。

 

http://s8/middle/74fc34fatc1b60f4956d7&690
     黄土高原上的明长城

 

阿拉坦汗顺应蒙汉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和促进经济交流与发展的要求,曾连续派使者入明,要求开放“茶马互市”,表示“令边民垦田塞中,夷众牧马寨外,永不相犯”,但均遭拒绝。阿拉坦汗被激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举入边,精锐的蒙古铁骑长驱直入长城,明军不堪一击,蒙古军队兵临北京城下,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在这种情况下,明王朝勉强答应与阿拉坦汗通马市。此后的20年里,双方时战时和,直到1571年(明隆庆五年),明王朝和阿拉坦汗正式达成协议,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互市贸易,明朝封阿拉坦汗为“顺义王”,史称“隆庆议和”。据史书载,“隆庆议和”以后,从宣府一直到甘肃的长城沿线,四十多年没有发生过战争,这在整个明朝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也就是在这一年,西藏的阿兴喇嘛来见阿拉坦汗,向他介绍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教义,并劝阿拉坦汗邀请格鲁派代表人物索南嘉措来土默特传教。

 http://s11/mw690/0028PecOzy789TsPcMO8a&690

    阿拉坦汗会见索南嘉措绘画(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1577年8月,阿拉坦汗和索南嘉措在青海湖畔新落成的仰华寺会面,并举行盛大法会。阿拉坦汗赠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达赖喇嘛”称号即由此而来。索南嘉措赠阿拉坦汗“转千金法轮咱克喇瓦尔第彻辰汗”。从此,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在内蒙古地区广泛传播。

 

此前,阿拉坦汗就已经在土默川上开始建寺修城,叫做城寺。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明王朝赐名福化城。后来,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活佛迈达里胡图克图于万历三十四年来此传教,所以又叫做迈达里庙、迈达庙,蒙古语把庙叫做召,流传至今迈达庙就被叫做了美岱召。

 

http://s6/middle/74fc34fatc1a5a78a4d45&690
     美岱召

 

美岱召坐落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的大青山脚下,是一处罕见的集寺庙、王府与城池为一体的建筑,周围有城墙,整个城池略呈长方形,墙高约4米,周长681米,四角建有角楼,南墙中部开设城门,并建有城楼。进入城门,迎面就是大雄宝殿,门匾额题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之句,落款为“大明金国”,阿拉坦汗晚年自称“大明金国”的可汗。宝殿内释迦牟尼壁画以及描绘蒙古贵族拜佛场面的壁画都完好无损,生动逼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http://s3/middle/74fc34fatc1b875c2e192&690
    美代召门匾

 

 

http://s13/middle/74fc34fatc1a5b0729afc&690
   大召寺

 

阿拉坦汗兴建福华城后,在明王朝的支持下,另建第二座城寺,选址在大黑河畔,城墙用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蒙古语为呼和浩特,意思是“青色的城”,明王朝赐名“归化”城。同时,为了迎接索南嘉措从西藏来土默川传经授法,又大兴土木,修建寺庙,明王朝赐名弘慈寺,即现在呼和浩特市内的大召寺。 

阴山一带,庙宇众多。除了喇嘛洞召、美代召、大召,比较著名还有五当召、席力图召、百灵庙、乌素图召等等。细想起来,这些召庙的修建,固然和阿拉坦汗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教派有关,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清王朝自康熙皇帝开始的罢修长城大力兴建格鲁派寺庙以安定蒙古民族的怀柔政策所导致的。建筑这些庙宇,按照乾隆的说法,就是要“因其教,不易其俗”,顺应各少数民族对宗教的信仰,不改变他们习俗,从而达到“众志成城”、“边境自安”的统一局面。

 

直到今天,在当地人民当中还流传着一句话“朱修边墙康修庙”。意思是说朱元璋大修长城,康熙到处建庙,这两种做法都起到了巩固了边疆的作用。这种说法虽然夸大了“修庙”的功效,但如果将它看成为了寻求文化认同和自愿交易,却基本上说出了明清两朝在解决民族冲突时的不同做法。

 

不得不说,作为封建帝王,康熙在推行民族和睦方面还是有建树的,这些做法,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啊!

 本文是为电视纪录片《万里长城》中《阴山访古》撰写的文字稿,文中图片除标明外,均为本文作者所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