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

(2011-04-12 16:57:29)
标签:

杂谈

谭盾  实景水乐·流动建筑

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


 
序     天顶上的一滴水(观众入场就坐)
第一幕     禅声与巴赫
第二幕     水摇滚
第三幕     弦乐四重奏与琵琶
第四幕     四季禅歌

全剧演出共63分钟。演出时间:19:00

演出时间:每周末及国定节假日晚19:00

演出地点:朱家角水乐堂(青浦区朱家角镇西井街漕港滩3号)

    价:180/280/580/880/1080VIP席)

票务热线:(021962388 / 62490502



http://s11/middle/74fb9331ga0b53f6e127a&690

http://s2/middle/74fb9331ga0b54249ec81&690

http://s16/middle/74fb9331ga0b545ce589f&690

http://s11/middle/74fb9331ga0b547c6c23a&690

http://s3/middle/74fb9331ga0b549167c02&690




 

水从河上流到屋里,观众围坐的一池水面,那就是“水乐堂”的舞台。

在江南古镇的老宅里,你听到,天顶上的一滴水引出禅声与巴赫;你看到,水摇滚与弦乐四重奏的撞击,还有琵琶的轮音与人声的吟唱……

在水乐堂里,音乐是看得见的,而建筑也是可以演奏的乐器。


水乐堂:由日本矶崎新工作室和谭盾设计,面对彼岸古老的圆津寺庙。观众厅设上下二层,弧形屋顶最有效地增加了声音效果,一面水池是舞台亦是观众席,极简的建筑设计为音乐和视觉留出无限空间,而老宅外貌依旧保留着水乡民居的原始风貌。 http://s7/middle/74fb9331ga0b549fac7e6&690


杨澜对话谭盾 《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

杨澜:    实景水乐《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也邀请了河对岸圆津禅院的僧人参加演出?

谭盾:    朱家角的圆津禅院和水乐堂隔河相望。水乐堂演出时,正是僧人做“晚课”的时辰。水乐堂的两层结构展现了上层木质“明豪斯”和下层钢结构“包豪斯”的极简禅思,也把室内变为室外,室外变为室内,把心灵环境带入水乐堂。流进、流出水乐堂的河水是连接彼岸的禅声和室内观众心声的声音桥梁。只有听到彼岸的禅声时,“建筑音乐”的实景水乐才能有机的和观众分享。


杨澜:    听起来这是一出视觉的声音戏剧,美极了。您的“建筑音乐”概念和您的“有机音乐”之间有何联系?水乐堂为何建在上海青浦的朱家角,而不是纽约、威尼斯?

谭盾:    我的“建筑音乐”来源于上海水乡朱家角的人情、水景和古老的圆津禅院对我的影响。我首先要感谢青浦区人民政府,是他们邀我来这里采风,看江南水乡老宅,听水上人间。我深深地被这里的一切感动,决定把对老民居建筑的传承,及对古老音乐文化的抢救融到一个“建筑音乐”新创作中去。

杨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您的东方“明豪斯(Minhaus)”与西方“包豪斯(Bauhaus)”理念是否也引伸了您的“禅声与巴赫”的音乐碰撞?

谭盾:我有一天在朱家角的河上,听到河对岸圆津禅院的僧人吟唱,美极了。宁静中我有了一种幻觉,好像听到了音乐圣人巴赫在唱歌。这种“天人合一”、“东方与西方”的幻觉,成全了我决定把建筑和音乐溶于“水乐堂”的想法。于是我找来矶崎新工作室驻华首席设计师胡倩和高桥邦明。我说要把河水引入屋里,再流出去,观众和演出者犹如获得洗心的经历。

杨澜:    这次你不只是把河流当琴弦,我也想知道你是如何把建筑当乐器的。

谭盾:    演出开始的“钢铁摇滚”是敲击水乐堂的钢梁和铁梯,由中引出了彼岸圆津禅院禅颂。接着弦乐四重奏奏出巴赫,由水乐堂的水面地板发出的水摇滚回应。天顶被胡倩小姐设计成了一个“水琴”乐器,水滴从天而降时,如同一个巨大的交响乐队,正如李白所说“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


杨澜:    也就是说实景水乐《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是建筑也是音乐?

谭盾:    是的。把音乐当建筑看,把建筑当音乐听,这就是水乐堂。

(2010.9.21 录于上海青浦朱家角    杨澜访谈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