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红楼梦》之时间、地点、人物及原型
(2011-02-28 16:03:55)
标签:
文化 |
1、时代: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红楼梦》应该写的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写的是在那个大背景下发生的事。
那么第七十回到第八十回,写的就是乾隆三年的事情。
3、
A\ 人物简表:
贾
史
王------------------------王子胜
薛
(括号内为丫环)
B\
1、纨绔公子本色,以我为主,有发怒施威的特权。
2、戒不掉形而下,爱吃胭脂,以轻薄调笑解郁闷。
3、享受闺友闺情,渴望平衡,在细微体贴中快乐。
4、笃信木石前盟,圣洁之爱,绝对尊重绝对专一。
5、追求诗意生活,融进宇宙,能以真情对待无情。
(称‘水’芙蓉花即荷花)写诗用别号“潇湘妃子”传说
可叹停机德里‘停机德’是东汉有个乐羊子,在外求学,中途辍学而归,他妻子正在织布,见他回来就停下了,非常不满意,当面割断机上的经线,是布裂成两瓣。
宝钗最后可能是死了,而且是冬季死在狱中(金簪雪里埋)。
她在二次分配中,就被从弘皙那边,拨到了弘历的身边,她到了弘历身边以后,很可能在弘历还没有当皇帝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宠幸,成为了一个王妃。后来在小说里就“才选凤藻宫”了?就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了。
贾元春悲惨地死去,那么她死在谁的手里呢?因为八十回后文字我们看不到了,不好做非常具体细致的猜测,但是大体而言我们也可以了解到,贾元春之死应该是在贾家彻底败落之前。那不应该是八十回以后最后几回的故事,应该是在写到整个贾家家族大败落之前发生的事,她作为一个前奏,她的死亡应该是在那样一个节点上。前几讲里我分析了,到第八十回,故事的真实的时代背景,已经写到乾隆三年了,写到那一年的深秋了,宝玉吟出了“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的句子;八十回后,应该很快就写到乾隆四年的事情。乾隆四年春天,发生了所谓“弘皙逆案”,就是弘皙那一派趁乾隆离宫外出春狩,实行了对他的谋刺;但是没有成功,并且也不再是“大不幸之中又大幸”,弘皙那派这回是彻底地“大不幸”了,乾隆快刀斩乱麻,果断地处理了此案。对外他尽量不动声色,似乎朝政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问题,对弘皙一党则分化瓦解,有的参与者处理得相当轻,对弘皙本人也没有处死,而是把他拘禁到景山东果园里严密看管。后来乾隆又销毁了绝大部分有关档案,但这个逆案对乾隆本人的刺激,是很深重的。现实生活中的曹家,也正是因为被牵连进了弘皙逆案,而遭到毁灭性打击。曹家在雍正朝遭打击的情况,还可以查到一些档案,乾隆朝的这次彻底殒灭,却几乎找不到任何正式档案了。但是我们可以估计出来,贾元春原型的死亡,应该就是在乾隆四年的这个刺杀事件当中,乾隆皇帝没有被刺而死,并且最后平定了叛逆,但是贾元春的原型却没能幸免于难。
惜春 贾敬的女儿,贾珍胞妹。
称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都没有好诗,只有两句诗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宋朝范成大)
襁褓中父母双亡,由两个叔叔抚养(
王熙凤
原型是曹
在红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个说法,认为《红楼梦》有四个不解之谜,这四个不解之谜是:贾元春判词之谜、贾元春《恨无常》曲之谜、《红楼梦》书名之谜和《红楼梦》二十首绝句之谜。前三个谜指的是什么,你一听就明白,都是《红楼梦》文本里出现过的,第四个谜则需要略微解释一下。这不是《红楼梦》文本里的,是《红楼梦》手抄本流传的过程里,在乾隆朝中期,有个叫富察明义的人,他读了以后,写了二十首绝句,诗句里透露出来,他所看到的手抄本似乎不止八十回,但八十回后也绝非高鹗所续,在诗中他道出了一些他所看到的八十回后的情节,但是他以诗的形式表达,又把自己的感慨糅合进去,意思就很朦胧,人们的理解就各不一样,因此也就成了不解之谜。由于红学界对这四个不解之谜争论不休,难有定论,因此有人干脆将它们称之为“红楼死结”。
东宫,早在《诗经》里面就有这个词,指的是太子的居所。在很古老的时候,中国就形成这么一个规矩,就是太子他的宫殿要盖在天子宫殿的东边。
在清朝的时候,一个女子被选进皇宫里面去,得到封号的机遇还是很多的。最低档的,你可以被叫做“答应”——你不要觉得这个词很俗、很土,在当时这是一个正式的封号,说这个女子是一个“答应”,不得了!“答应”啊,说明她已经进了皇宫,而且有机会接近皇帝,可以随叫随到了。有的家族在那个时候,自己女儿在宫里边成了“答应”,全家会高兴得不得了。当然,“答应”是否会被皇帝叫过去,全凭运气,那几率确实也不高,可能一辈子也没被叫过去,想“答应”没人叫,是吧?但是如果一叫,你“答应”了,来了以后,觉得你不错,那就可能再升一级,叫做“常在”。这俩字你仔细想一想,更不错了,就是常在皇帝身边了,可能还不能完全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距离就比较近了。“常在”之上,比较得宠的,封号叫做贵人,贵人之上就是嫔,嫔之上是妃,妃之上是贵妃,贵妃之上是皇贵妃,皇贵妃之上就是皇后了。所以皇帝他六宫粉黛,人数之多,等级之复杂,
满族的八旗里面作为奴仆,叫做包衣
满族有八旗,后来这八旗又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是哪三旗呢?就是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这三旗归皇帝亲自统领,地位比另外五旗高,上三旗里的包衣,也就随主子神气了许多。曹家这个包衣虽然它是奴隶的身份,但是他们所属的旗是上三旗之一——正白旗。
在脂砚斋的相关批语里面还有很有意思的话,有一条批语它是这么说的,它称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为“四侠”。它又说,“写倪二、紫英、湘莲、玉菡侠文,皆各得传真写照之笔。”
甲戌本开篇不久就有一首诗:“
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
康熙的十四阿哥的儿子‘永忠’诗赞曹雪芹:“传神文字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泪流,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