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滕文公(上)》篇里有一段孟子同陈相的对话,表面上看是在讨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贤明的君主要和百姓一道耕种而维持生活,要亲自做饭还要管理国家)的问题,实质上反映的却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与各学说流派的思想交锋。孟子驳斥了君民并耕而食的理论,治理国家的大事是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治理的,首次提出了分工专职的理论,把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两类,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认为这两类人的性质虽然不同,但都对社会有积极贡献。他用请君入瓮的论辩手法否定了陈相的“爱无善等”、业无差别的理想化的所谓“平等”愿景,承认并正确对待社会差别、对立等。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
?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怎么可能一边耕种一边治理天下呢?有官吏的事,有百姓的是事。况且一个人身上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要由不同的工匠来供给,如果什么都要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才能使用,那等于全天下的人每时每刻都在奔走的路上。所以说,有的人做脑力劳动,有的人做体力劳动;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受人统治。被统治者供养别人,统治者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原则。
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大禹治水历时八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即便他想耕种,哪里有工夫啊?“后稷教民稼穑,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后稷教授百姓耕种五谷,百姓得以衣食温饱,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跟禽兽没有什么两样。于是圣贤又为此忧虑,教人们明了人伦关系:父子之间有血缘亲情,君臣之间有高低尊卑,夫妇之间有内外有别,长幼之间有上下之序,朋友之间有诚实信义。圣人如此为百姓操劳忧心,哪里有工夫耕种啊?
“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之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因为种不好百亩地而忧虑的,那是农夫啊!把财富分给别人叫做恩惠,把善良教给别人叫做忠诚,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爱。所以说,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发现人才太难了。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竭尽全力吗?只是没把心思花在耕种上而已。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对孟子的这句话要全面理结,不能单纯地理解为阶级对立。用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和治理模式来看,分工有差异,职业无尊卑。无论劳心还是劳力,都是付出劳动,而劳动是光荣的,都应该被崇尚、被尊重。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工智能的兴起,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且在法治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2019--12--11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