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飞华沙时光倒流6小时——穿越东欧4000里(1)


标签:
北京首都机场华沙肖邦机场华沙新城华沙老城 |
分类: 国外旅游 |
我们夫妻俩爱旅行,到过西欧和北欧,去东欧和南欧一直在我们的出行计划之内,早在两个多月前,我的途牛旅行公司客服陶雨,了解到我们是低收入的退休老人,爱跑出境游的线路,就向我推荐了6999元的东欧五国游,加上境外司机导游的小费和保险,每人8111元,还是可以在自己的经济能力下承受的,于是我又邀请了两位在京好友一同出行东欧。
按出团通知,10月27日早上8点多登机,5点半就要到首都机场3号航楼与导游集合,凌晨4点半就要出家门,时间太早了,地铁公交都没上路,我们住五环外,凌晨也很难打到出租车。为难之际,客服淘雨及时为我们排忧解难,给我们安排了一辆滴滴车,并告知不用付费,因为我们夫妻俩跟途牛出行5年,已达到了白金会员的资格,每年可以享受一次免费机场接送。当途牛的会员还能享受不少福利,除了享受免费送机,我们在机场还能免费领到一台途牛为我们租赁的移动waifi。
六点多,导游带着我们去托运完行李,拿到了登机牌,来到国际航班出口。
告别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准备出国门。
上午八点,我们登上了北京直飞华沙的飞机,这是同行的两位好友,一位是同学,一位是同院的拳友。
我们乘坐的是这架波兰航空787大型客机。
瞧这787飞机的发动机就够大的了。
787客机每排有9个座位,我们两夫妻的位子,正好在中间。
我的老同学知道我爱拍照,主动把靠机窗的位子让给了我。
可这个位子靠近机翼,也没能拍到机外太多的画面,那天早上北京大雾,能见度不高。
早上8:40时,飞机准点起飞。我把手机拨到飞行模式,待飞机升到5千米高空,就看到了棉花状的云朵。787机型大,很平稳,没有感到像坐737飞机那样耳朵疼。
飞机飞到万米高空后,就没什么可看的了。
起飞一个多小时后,空姐送来了洗面湿巾、饮料,接着是中餐,看上去还不错,适合我们中国人的胃口。
北京与华沙时差6个小时,我们刚吃完中饭不久,窗外已经开始天黑,什么都看不到了。
从北京到波兰华沙直线距离7千多公里,飞行6个多小时后开始下降,我又看到了大朵的白云。
飞行7个半小时后,到达了华沙上空。
全程飞行7小时45分后,飞机平安降落在华沙肖邦机场的跑道上。 这个机场原名华沙奥肯切国际机场,后为了纪念该国著名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而改名。
进入航站楼,此时是北京时间下午4点半,因华沙时间比北京晚6个小时,我们要将手表回拨6小时,就等于时光回流到了10月27日上午的10点半。
据说这是该国最繁忙的机场。年旅客吞吐量9百多万人次。可我回望停机坪,停靠的飞机比北京少多了,天正在下大雨,机场工作人员都穿着厚厚的工作服,感觉室外要比北京冷。
我们进入航站楼还很暖和,这是准备过边检办入境手续。我知道过关时不能拍照,就把手机收起来了。可华沙入关的检查相当严格,我和朋友头上的发箍,都要摘下来单独检查,我双肩包里的一把不锈钢勺子也被检出,要重新扫描过检。
在入关检查的时候碰到了些麻烦,我站队的那个卡点,官方验指纹的机子出了小故障,结果整架飞机几百人检查盖章都走了,就剩我们几个中国人最迟了,耽搁了一个多小时。等领完行李,出机场时雨势小了,乌云开始消散,算是老天爷给了个笑脸,赶紧拿出手机继续拍。
华沙时间中午12点多,我们才能走出机场,趁导游与旅游大巴车司机联系的空隙时间,赶紧抓老伴拍照。
然后给老伴和我的两位友女拍照,用照片记录一个过程。
同行的一位旅友老大姐,很热心给我们在华沙拍下了第一张合影。
下午1点多,我们登上了大巴车,还没出机场,窗外又下雨了,可见老天爷对我们还算客气!
我们乘坐大巴车进入华沙市区,开启东欧之旅第一个行程。我们的导游是个台湾来的大小伙子,本姓“朱”英文名字“布朗”,会说多国语言。我们上车后,他告知了旅游途中特别要注意的安全事项和行程安排。
导游说,这些天华沙一直都在下雨,室外天气寒冷,让大家准备好雨伞和御寒的外衣。旅行就是这样,如窗外的乌云变幻莫测。
出机场,雨珠还敲打在车窗外,但当你看到盛开的鲜花和绿草如茵的绿地时,心情就会好起来。
看得出机场离市区不远,有公交车直达。
10月底的华沙已是深秋,郊区路边的好多树叶子都掉了。
尽管天上乌云滚滚看不到蓝天,可地面的草还绿,窗外的画面还算有色彩。
华沙这座世界名城,始建于公元13世纪,当时是维斯瓦河渡口上的一个中世纪城镇。在波兰语中,华沙为华尔沙娃,传说一对叫华尔西和沙娃的男女恋人,勇敢地抗争国王的阻挠,最后终于结成夫妻。人们对这对青年恋人的勇敢精神十分敬佩,便以他们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后来简称为华沙。
华沙位于维斯瓦河两岸、波兰中部,城市人口170万,都会区人口278万,城市面积512平方公里。
华沙是历史名城,著名的华沙公约就是在此签订。从公元10世纪起有居民点,13世纪获得城市资格,15世纪城市开始有了一定的规模,历来都是波兰最大的城市。
华沙是中欧诸国贸易的通商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非常繁华的地方。
华沙在一战和二战时期都曾被德国占领,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
不过经过战后几十年的修复和重建,
我们看到,现在的华沙已经成为一座美丽的城市。
华沙是波兰共和国的首都、马佐夫舍省的省会,波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第一大城市。
十世纪和十一世纪初已有居民,城市初建于十三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十八世纪初起受外国统治达二百多年,1919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华沙再次恢复成为波兰首都。
全市共有绿地面积1.26万公顷,约占城市总面积的27%。
华沙人口不多,才170多万,人均占有绿地高达77.7平方米,所以能遥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
我看到当天虽然在刮风,满地落叶,华沙城内却见不到尘土飞扬的现象。看等公交的当地人,满脸的幸福感。
据说华沙拥有大小公园70处。
纪念碑、浮雕记录着这个国家曾经苦难的历史。
地处中东欧的波兰,西接强大的德国,东临社会主义苏联,这种与强国毗邻而居的特殊地理位置,似乎注定了波兰多灾多难的命运。20世纪以前,它曾三次被俄国人和德国人瓜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重新恢复了独立。
如今我们看到的华沙,条条大街绿茵葱葱,
深秋,整个城市的草坪还是翠绿如茵。
华沙绿化的特点之一,是绿色都市并非象大海中的孤岛,而同郊外的防护林带衔接在一起,市区与郊区成为一个完整的绿化体系。
我们看到的华沙市依然保持着老城和新城的布局。
新城区里的建筑都很简约、整洁。
这是我们途径在建的一座现代化的摩天大楼,主体已经建成,基建围墙还未拆除。
乘车市区观光,一路浏览这座二次世界大战后从废墟中重建的城市。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希特勒命令突然出动58个师,2800辆坦克,2000架飞机和6000门大炮,向波兰这片土地发起“闪电”式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当年华沙整座城市被夷为废墟。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波兰2004年加入欧盟。
波兰是加入欧盟后十年间,共获得欧盟各种援助基金超过700亿欧元,目前,波兰是欧盟成员国中规模较大的一个建筑市场,很多工程项目都得到欧盟基金的支持。波兰经济增速在欧盟一直名列前茅,即使是在欧洲金融危机期间,波兰经济依然保持着正增长。
5月1日是波兰加入欧盟的周年纪念日,波兰各界纷纷组织研讨会,总结入盟10多年来的得失。波兰当地机构开展的民意调查显示,有八成多波兰人认为,加入欧盟的选择是正确的,波兰由此获益良多。(资料来自2014年5月3日新华网)
特别是在加入欧盟后的几年里,波兰在欧洲的重要性越来越引人重视。
1945年华沙摆脱战争后,便按原样重建城市,不仅保持了中世纪古城的风貌,而且兴建新市区,超过了战前的规模和水平。
战后重建初期,波兰政府便制定了把华沙建成一座“满城绿荫的现代化城市”的方案。市内原有的森林和绿地尽可能地得到保护和利用,外围的森林也没有因大规模重建而受到破坏
在重建过程中,波兰政府对保护和修复历史古迹的工作受到格外重视,战前市内900多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物,几乎都进行了修复和整饰。
那些昔日的宫殿、教堂、城堡等更加显得巍峨壮观。
为了减少城市的工业污染,工厂都避开市中心地带,建在远离住宅的地方,市内公共交通发达、便利,看不到拥堵。
市内的房屋都保持着清淡的色彩,整个城市显得清新雅致。
华沙古城的重建,要从二战前说起。当时希特勒叫嚣:要在短期内消 灭波兰。波兰人非常气愤,但当时波兰统治者懦弱无能。
出于对祖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热爱,华沙大学建筑系的师生们把华沙古城的主要街区、重要建筑物都作了测绘记录。战争一爆发,他们把这些图纸资料全部藏到山洞里,房屋街道虽然毁了,但它的形象资料保存了下来。
战后在重建华沙城市时,苏联人主张要建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新华沙。而许多华沙居民聚集在市政府前议论纷纷,华沙大学的师生们把战前画的老城市图纸拿出来展览,人们逐渐形成了一致的意见,要恢复华沙原有古城的风貌,并最终迫使政府改变了原来的决定。
当恢复华沙古城的消息传开后,流浪在国外的波兰人一下子归来了30万。波兰政府顺应了人民的要求,组织他们投身重建华沙的劳动中,整个波兰掀起高涨的爱国热潮,人民的家园得到重建,这就是战后著名的“华沙速度”。
华沙古城后来作为特例于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一般是拒绝接受重建的东西,但华沙人民自发地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为世界所有的古城作出了榜样,也对欧洲的古城保护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的旅行团在华沙古城下了车。
我们将要去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圣十字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