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照耀他人的灯永远明亮——沉痛悼念著名油画家闵希文教授

(2013-06-11 10:21:27)
标签:

油画家

美术理论家

分类: 我敬重的前辈
             照耀他人的灯永远明亮
                         ——沉痛悼念著名油画家闵希文教授
    今天上午,接到闵伯伯的儿子闵宗泗大哥,从上海打来的长途,他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家父于6月5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我不相信、也不愿接受这个事实!因为就在几个月前,闵伯伯还给我写了两页纸来信,信中说:“我早上六点钟、有时五点钟就起来了,自己还能自理吃早饭,我没有什么病,也很少住院。”怎么才几个月就离开了呢?闵宗泗大哥回答:“他去世的时候很平静,没有痛苦。他生前还很关心你们,所以要通知你一声”。我想这就是好人好报的“寿终正寝”!人生最圆满的结果。我真想去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可闵宗泗大哥谢绝说:“太远来不及了,你的心意我理解。”可想到今后,我再也收不到他老人家的来信了,不禁泪流满襟。特在此撰文:沉痛悼念中国杰出的油画家闵希文教授。
   闵希文教授比家父长六岁,是父亲的良师益友。1942年父亲考入重庆国立艺专时,闵希文、朱德群和赵无极都已在国立艺专毕业留校当助教,他们是我国第一代油画家林风眠、吴大羽、方干民最得意的学生。闵希文、朱德群负责教素描,父亲非常喜欢这两位年轻的老师。
   解放前夕,闵希文原计划是和朱德群、赵无极一样都要出国深造的,因当时身体不大好,未能前行,留在了国内。朱德群和赵无极出国后成为享誉世界的顶级画家。闵希文1948年协助方干民在上海创办“中华艺术研究会“,1953年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1956年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时,因喜爱法国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撰文介绍西方文艺理论1957年被画为右派,强行劳动改造。他在给我的来信中说,中国五十年代中的反右运动,全国划了几百万的知识分子为右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979年闵希文教授被错划右派得以平反,回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他开始重新拿起画笔并撰写、翻译大量西方印象派的文章。1984年在上海戏剧学院退休。
  1982年、1987年、1990年闵希文教授三次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个展。1988年四月在纽约举办个展。1995年于台北举办个展。多次赴日本、美国、苏联、新加坡、科威特等国展出。他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油画家、美术理论家之一。
     闵希文教授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朋友都尊称他老人家是“照亮他人的画家”!如今他离开了我们,但他高尚的品格和对美术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明灯,照亮我们前行。


附文一:

         照亮别人的画家

2000-00-00 00:00:00 来源: 艺术家提供作者:方世聪

摘要:看闵希文老师的画永远光彩照人,尤其他静物画的色彩,像大小珍珠落玉盘似的叮当作响,他的苹果、香蕉、花朵是如此的鲜活可爱,既有他自己的个性,又有很强的生命力。熟悉闵老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明彻善良,慈悲为怀的人。他任教的上戏舞美系到上海滩社会上,受到恩惠的学生不计其数。他循循善教,耐心开导学生,一贯强…

    看闵希文老师的画永远光彩照人,尤其他静物画的色彩,像大小珍珠落玉盘似的叮当作响,他的苹果、香蕉、花朵是如此的鲜活可爱,既有他自己的个性,又有很强的生命力。  

    熟悉闵老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明彻善良,慈悲为怀的人。他任教的上戏舞美系到上海滩社会上,受到恩惠的学生不计其数。他循循善教,耐心开导学生,一贯强调要加强基本功,要创新。“凭感觉”是他的口头禅,意即画家作画不要太理性死板,要用自己的直觉和感情来表现对象,这个“感觉”有“禅”的味道。他还常说:“对于画家来说,物质享受过分好,不一定对艺术有利, 艺术往往都是‘穷而后已’的”。

  在学习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有求于他,他总是倾力相助。有一位外地农村来的学生报考上戏,投到他家,整整半年多闵老师不但招待他吃住,还慈父般的关心辅导他,终于使这位学生如愿以偿。君不知此时闵老的“右派”帽子还未摘掉,仍住在被贬的小屋里每天著书翻译不已。更有位舞美戏毕业生,想到美国进修,闵老师辗转几位海外友人,为他找到经济担保,帮他遂了愿。我永远也不能忘怀的是,当我们在校中青年教师八十年代初正如饥似渴吸收营养的时候,闵老师从图书馆内部资料室悄悄地找出莫奈,梵高,马蒂斯等大师的画册,小心翼翼地跟我讲解,分析色彩的关系和画面的结构。现在的青年们尚不知在那个年头,印象派,野兽派都是属于被禁锢的资产阶级艺术范畴.如果被领导知道了这件事是十分危险的,要挨批判的。

  闵老师是艺术大师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在杭州国立艺专的同学,都是属中国第二代具有创造精神的大画家,他的作品色彩明亮无比,乍一看会感到受印象主义色彩的影响,仔细品尝便能体味出一种属现代主义的结构性及内在的表现主义精神,不但在其色彩上表达了个人意志和精神,还在整个画面色域构建上十分严谨,有一种内在的生命流注的感受性和建筑性。加上东方禅宗的静观和他本人的清心无为,明心见性的人生哲学,使他的艺术,今天升华到一个光辉的顶点。我们见他的画就如见他的人,大善、大彻、睿智。他是我们永远做人画画的老师。

  他的画是心灵的写照,闵老是用真情来作画的,和一些浮躁的画家相比,他的画是一盏明灯,发光、耀眼。和梵高相比,一个是十九世纪末西方艺术家情感的宣泄,孤独的呐喊,而闵老的画和色彩是二十世纪东方贤人的灵魂之光。 

                                            方世聪  2006年二稿


附文二:我2011年11月29日的新浪博客文章

              中国油画家的典范

    昨天下午,邮局给我送来了一个包裹,当惊喜地看见那上面熟悉的字体,兴奋地打开一看,又是93岁高龄远在上海的闵希文教授亲自邮寄来的,这是一本不寻常的2012年台历!http://s12/middle/74f270e9tb2d6924a7f4b&690

   以往这几年,我都是在十二月底给他寄一本新年台历,想不到今年才十一月,他就将自己的新作制成台历给我先寄来了。我捧在手里感动在心上,老教授的深情厚谊难以用语言表达!

http://s16/small/74f270e9tb2d6ce2d441f&690
    册子里选编了闵希文老教授2011年创作的纸本油画棒作品十二幅。http://s11/small/74f270e9tb2d6dbf229da&690

   画面唯美的色彩,变化得微妙又明丽丰富。

http://s2/small/74f270e9tb2d6eb2fcc01&690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超凡脱俗的纯净空间!
http://s13/small/74f270e9tb2d6ff6aaf0c&690
     说起闵希文教授,他是我国著名的第二代油画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他和我家三代人的缘分,可追溯到半个世纪前,他是父亲生前最好的良师益友!1942年父亲在重庆青木关,以名列第三的好成绩考入国立专西画系学习油画。当时,西画系有甲、乙两个班,每班十五名学员。那时重庆是抗战的大后方,国立艺专云集了众多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著名画家如林风眠、吴大羽、方幹民等,他们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抱着爱国热情远渡重洋奔赴法国,投身于艺术教育,将西欧几百年的油画引入中国。他们学成归来之后,是勤于创作、忠于教学的画家和教授,担负起在中国播撒现代油画种子的重任。三四十年代,在国立艺专,老一辈油画家开创了中国现代油画的新纪元,培养了中国油画艺术的继承人。所以后人们将国立艺专比喻为中国油画艺术的“黄埔军校”,不是没有道理的。绘画是没有国界的世界语言,老一辈油画家将西方现代艺术的绘画技法,在国立艺专传播给了立志学习油画的学子。

    父亲常说在国立艺专学画期间,自己有幸接受了最好的教育,林风眠是校长,吴大羽是西画系的主任,关良是班主任,朱德群、闵希文是助教,他们都是当代画坛的受人们喜爱和尊敬的杰出画家。父亲的手稿中记叙最多的是朱德群、闵希文两位老师,说他俩素描非常好,负责指导素描课的教学。闵老师常画他夫人韩老师的画像,朱德群则画闵老师的画像现场示范给学生看,色彩的运用与印象派的绘画一样惟妙惟肖。在他们的指导下,学生们学得很快。朱德群老师和闵希文老师的教学理论与课堂绘画实践,让同学们的绘画生涯终身受益,大家非常喜欢这两位老师。
   由于历史众所周知的原因,父亲与闵老师曾被迫中断了书信长达三十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父亲终于有机会到上海参观画展了。在上海戏剧学院,他见到了国立艺专的恩师闵希文教授,他们谈绘画、谈艺术很投缘,从此书信不断。

     闵希文教授是一位艺术园地的辛勤耕耘者,在创作、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在报纸和各类美术杂志上发表、翻译了大量的评述和介绍现代绘画思潮和流派的文章,帮助饥渴而茫然的青年画家提高了学习、思考和鉴赏力的能力,于是有人将他的文章编辑出版了《闵希文文集》。1995年底,闵希文教授给父亲寄来了新出版的一本《闵希文文集》,并来信说,出版部门向他征稿,打算出“第二代油画家研究系列”,希望父亲把自己的绘画经历写成文章邮寄给他。于是父亲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在稿纸上写了《我的学画历程》邮寄给闵老师。1996年父亲的第一本画册《吴燮勋画集》在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这篇文章作为父亲自叙收录其中。闵希文教授亲自为画册写了序《执着追求一无顾忌——我国第二代油画家吴燮勋》,后来,这篇序言还刊登在2006年第9期《美术》杂志上,让读者能进一步了解父亲。闵希文教授还将自己的作品拍成照片,送了一本给父亲留念。后来他俩不论是谁出版了作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先邮寄给对方。

   在国立艺专的师生中,父亲与闵希文教授交往的最多,时间也最长,且都是书信,见面的机会很少,遗憾的是我没有发现一张他们的合照,他们在一起谈论的都是绘画,甚至忘却了自身的存在。闵希文教授的书信,父亲都一直珍藏着。

   直到父亲去世后,九十高龄的闵希文教授还像慈父一样,每年继续亲笔给我写信,而且每封信都密密麻麻地写满两页信纸!不断鼓励我要继承投身父亲的绘画事业。当我回信说,自己年轻时因文革下乡插队,没能到学校学习、文化水品低、退休后年纪大等原因时,他会例举许多中外著名画家老有所学、老有所成的范例激励我。为了报答闵教授的一片苦心,在父亲去世后第二年,我拿起了画笔。次年,我把自己画的油画拍成照片邮寄给闵教授,他看到后,很认真地在每幅画照片后都加写了评语,反复强调要打好素描基础、要学会观察、要多看中外著名画家的作品等等学习方法,并给我邮寄资料。

   想想他那么大的岁数、那么渊博的学问、那么高的社会地位、那么多桃李满天下的学生,竟然对我这个没进过一天艺校的无名小辈,花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予以我指导帮助,我若辜负他不好好学画,那真是一种罪过。

    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我们两口子和我弟弟,专程到了闵教授在上海钦州路的家看望他,见到他的第一印象是人很瘦、衣着简朴,但绝没有给人老态龙锺的感觉,他眼里闪烁着的是慈祥而智慧的光芒,虽九十多高龄但他住的还是原单位拆迁后安置给他的“蜗居”里,他夫人去世后,只有一个小保姆在照顾他衣食起居,在物质生活上非常低调,和普通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不同。

http://s6/small/74f270e9tb2d9b8b8e6f5&690(左图:2010年5月在上海与闵希文教授合影。)

客厅很小,连着过道不足十平米,且光线不好。但他就是在这么简陋的环境下,还坚持每天作画一、两个小时。看见我们到来,他如数家珍般地将他的新作搬出给我看,打开四壁的柜子时,能看见里面成排的油画落起来,斑斓的色彩将整个房间装扮得像大花篮,但更像博物馆的储藏室!这些画,是他精神生活的宝贵财富,聚集在他自己领的地里,艺术精神上他是富翁!

http://s7/small/74f270e9tb2db4c1ad616&690

http://s14/small/74f270e9tb2d98c5f735d&690
   这些出自闵教授之手绘制的色彩斑斓的鲜花,像闵希文教授的心灵一样美丽、芬芳、让人陶醉!
http://s5/small/74f270e9tb2d9e3faffd4&690 http://s5/small/74f270e9tb2d9dd8b9ae4&690 http://s4/small/74f270e9tb2d9f22974e3&690

http://s10/small/74f270e9tb2d974e6fac9&690 http://s4/small/74f270e9tb2d97adcd473&690 http://s10/small/74f270e9tb2d96f1e1509&690 http://s16/small/74f270e9tb2d98029443f&690
可闵教授在家里画得最多的,还是家中最普通的瓶瓶罐罐。看看下文中吴冠中先生为他写的文章,就知道缘由了。

http://s2/small/74f270e9tb2dfcbb35c51&690

http://s1/small/74f270e9t784b1a089800&690


http://s5/small/74f270e9tb2ef072fe314&690 http://s14/small/74f270e9tb2ef094fa7ed&690 http://s1/small/74f270e9tb2ef0b9d8930&690

http://s2/small/74f270e9tb2ef180527c1&690

http://s10/small/74f270e9tb2ef1ba95539&690 http://s13/small/74f270e9tb2ef1e76d8fc&690 http://s11/small/74f270e9tb2ef2049406a&690

    闵希文教授与当今世界顶级的艺术大师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师出同门,与这几位大师又是挚友。每当赵无极、朱德群从法国回到上海,都去看望他,共同切磋绘画技法。当闵教授的画集2007年在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时,

http://s11/bmiddle/74f270e9tb2da8e6bbdca&690朱德群为他题字:“贺希文兄画集问世 作品独具匠心”!

 

http://s8/bmiddle/74f270e9tb2da9ecdeaa7&690

赵无极为画册题写了书名!

吴冠中执笔为闵希文画集写了《序》。吴冠中在《序》中写道:

“塞尚终于离开巴黎,扎根故里埃克斯,朝朝暮暮在维多利亚山的怀抱中寻找着自己的造型世界。他劈、切、折,解剖了天天熟视的自然,构建他视觉中的永恒之美。他的执着与信仰为人类开拓了一个新气象——塞尚的世界,现代艺术之父。

这一切发之于一颗虔诚的心,艺术之心灵。

老同窗闵希文沉浮艺海七十余年,一直维护着对艺术的虔诚,而今耄耄,蜗居斗室,伺候老伴的病和自己的病,衣、食、药、浆,天天接触杯盘油瓶,偶有几只鲜果。醉心于艺的西文,这里就是他的维多利亚山了,他依旧挣扎着画这些油瓶汤罐,他所见的都是维多利亚山山下的花卉顽石吧,他生命消耗于此,他依之生存。

白发多时故人稀,我们是真正的稀友了。”

   看得出,画册中闵教授作品深受西方印象主义和理性精神的影响,加上东方禅宗的静观和他本人清心无为的人生哲学,使他画的静物花卉、瓜果都是水灵灵的、活生生的,让他的艺术升华到一个光辉的顶点!

http://s10/small/74f270e9tefc926ce4249&690
    幸运的是,我离开闵教授家的时候,他分别赠送了这本画集给我和弟弟,并在扉页上给我们两口子题了字,像以往给我写信时的称呼一样,和蔼的称我为“姪”。其实我父亲只是他众多学生之一,我与他非亲非故,可他不拿我当外人,怎能令我不感动啊!他的来信,还经常以长者身份的关心我的下一代,女儿对他老人家也非常敬重,尊称他“闵爷爷”!

   不仅是我们家三代人,凡接触过闵希文教授的人、他的学生或是看过他的画和文章的人,都得到过他无私的帮助,能感受到他的艺术氛围的亲和力。据《新闻晚报》上刊登闵希文教授的学生方世聪先生介绍说:“闵老师的画永远光彩照人,既有个性,又有很强的生命力。闵老是一个明心见性的贤人,在学习及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有求于他,他总是倾力相助。有一位浙江学生想报考上海戏剧学院,投宿他家,整整半年。闵老不但招待这个贫困生吃住,还耐心辅导,终于使这位学生如愿以偿。闵希文教授的人格魅力,很容易让人们愉快地融聚入他喜爱的绘画艺术中去。更令方世聪先生不能忘怀的是,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的年轻教师如饥似渴地吸收养料的时候,闵老师从图书馆内部资料室找出了莫奈、梵高、马蒂斯等大师的画册,小心翼翼地跟他们讲解、分析,而在当时,印象派、野兽派都还在被禁锢的艺术范畴内。

   如今在互联网上,众多网民尊称闵希文教授为“照亮他人的画家!”他为人善良、和蔼可亲,对艺术的执着感召和影响着喜爱艺术的人们,不分贫富、不分年龄。他不追逐名利、不羡慕虚荣,不论做人作画,都堪称中国油画家的典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