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bmiddle/74ee01c9gc6d406d0f53f&690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TITLE="『 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
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文/慕容仙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专制时代“贤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一篇《出师表》写得声如金石,感人肺腑,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可谓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个臣子可以对一个君主以如此真诚。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以教诲的语气说话。而且,孔明说出了历代的士人所欲言而不能言、不敢言、不尽言的东西,这又正是普天下把“为帝王师”当成最高理想的读书人所梦寐以求的境遇。
要知道虚君无为,忠臣用命。这种无形的特质,使得蜀汉这个在当时的三国中最弱小、偏僻的国家,在经济上落后,军事上又没有获得战争利益的状况下,能够立国几十年不灭相当不容易。
刘备三顾茅庐拜访他时,他便已算出三分天下的局势,真可谓古今罕有。博望坡初次用兵,两场火烧得曹操心惊胆战,真神人也。舌辩群雄,巧说孙权,智激周瑜,使刘备和孙权共同抗曹。巧借东风,以少胜多,功不可没。
http://s9/bmiddle/74ee01c9gc6d403e1c428&690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TITLE="『 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
龙战与野,其道穷也。止戈为武,有凤来仪。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在西方,古代战争主要是流贵族的血,而在中国,古代战争主要是流老百姓的血。好战者自亡,强国之正道,在于不战而胜。
既然穷兵黩武不是强国正道,蜀汉的出征理由是什么呢?孔明说得非常清楚:“不是我要拥兵自重,而是要完成先帝的遗愿,要光复汉室,包括此前平定南中,也一样是基于“光复”的国策。”
其实,北伐成功的希望极其渺茫,因为曹魏强大,蜀汉弱小,加上北伐远征军的补给根本上不去,北伐是没有多少成功可能的。何况蜀汉与孙吴的联盟,只不过是一种战略媾和,名为“平分天下”,实则互相戒备和猜疑。从刘备败归白帝,直到蜀汉灭亡,蜀汉都在对吴前线设置重兵,修筑工事。蜀汉亡后,果然有吴国来攻,幸好有得力边将防御,才使江州百姓免受兵燹之祸。
在这种环境下,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很难打破的。蜀汉作为其中最弱小的一方,更难成功。
按照当时的形势,三国如果和平发展,曹魏的国力增长速度,会远远超过吴、蜀两方,越不战,实力对比越有利于曹魏;开战越早,反而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就跟现在的炒股票一样,要买涨不买跌是一样的心态,想赚钱就要要冒险精神。
http://s7/bmiddle/74ee01c9gc6d408c6e8f6&690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TITLE="『 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
如果你以为孔明先生只是想冒险,那你就太低估这位天下第一聪明人的智慧了。
孔明之所以北伐,除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其实更重要的是迫于当时蜀汉的局势。蜀国丢失掉荆州之后,在整个三国鼎立的局面中处于了十分被动的情势。更由于,蜀国是由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入主蜀地建立的,可以进蜀汉内部统治阶级的矛盾也一样严峻。
如果没有北伐兴复汉室这面旗帜,蜀国内部的统治阶级就无法统一起来,必然陷入分裂与混战。另外,在当时魏国出台了确立士族地主阶级统治地位的九品中正制,这对于吴蜀两个的本土势力非常具有吸引力。
在当时条件下,更由于诸葛亮的阶级立场,总之实行完全的土地革命,完全依靠人民进行统治那根本是不可能的。蜀国政府必须协调好个统治阶层的利益。
但统一不可能,完全分裂割据也不合天下大势。因此诸葛亮只能选择对内进行高压政治,压迫蜀国本土势力妥协,对外积极用兵,缓解内部统治阶层间的矛盾。
北伐有“最高理想”和“最低理想”,最高的,当然是灭魏。但务实的诸葛没打算就在他这代完成,他也不可能不面对实力差距的现实。最低的理想就是拿下雍凉一代,这里有占领的可能,不是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http://s7/bmiddle/74ee01c9gfc71480e29c6&690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TITLE="『 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
政治上,雍凉是魏国版图最后获得的地盘,雍凉百姓历来厌魏或厌曹,魏国在拿雍凉一带时,急于获得,也没采取“攻心为上”之类的高明措施,大开杀戒,更使雍凉之人对其怨恨。相反,由于马超的缘故,雍凉百姓却比较亲蜀。在诸葛去世多年后的姜维主事时,雍凉还有部落首领率部投蜀,就是个证明。由于这个原因,蜀汉拿下雍凉,就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完全有可能。如拿下,蜀汉就可改变一个州的尴尬。再图关中,也就比较现实。
理想终归是理想,现实往往比较残酷。当时的蜀国在政治上存在政治混乱的问题。而且由于蜀地偏远,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在朝辅政的官员有限。曹操的后代,虽无有曹操的雄才伟略,但作为守成之君尚无明显过错。
经济方面,由于三国时期军阀长期的割据混战,各国经济基础都比较薄弱,不具备统一的经济条件,而曹氏政权所在的北方是当时的经济中心,经济相对发达,生产技术也相对先进。
对外方面,荆州的归属问题一直是吴蜀之间最敏感的问题,也是统治利益上最直接的矛盾,而根本矛盾在于两国都在防止被对方吞并,由此可见荆州的矛盾只能减化而不能调和。
人才方面,在乱世中,要想完成统一,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才,而蜀国在培养和招募人才方面没有一套合理的制度,一度使蜀国出现了国内无人军中无将的尴尬局面。
军事方面,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战。在政治和外交上,蜀国没有占到任何优势,为赢得统一全国这一战略目的,最终只有靠战争手段达到战略目的。
http://s7/bmiddle/74ee01c9gc6d409f54666&690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TITLE="『 解读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及失败 °』" />
所以,诸葛亮的北伐注定以失败告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军中。临终前,诸葛亮决定撤军,并对撤军作了部署。诸葛亮死后,蜀军依嘱,整军从容而退。司马懿不知诸葛亮已死,只紧追而不敢战,蜀军故作回军反击,司马懿怕中计,不敢再追。及蜀军安全撤退毕,蜀国才宣告诸葛亮病死。
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虽然没有成功,但以蜀国地小人寡的有限力量,能够对当时实力最雄厚的曹魏主动发起攻击,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虽然这也不单靠诸葛亮一个人的力量,但他的足智多谋,他的治蜀方略,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
从刘备临死嘱咐:“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为报刘备托孤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天意如此,最后被活活累死。
或许作为今天的我们,会认为诸葛亮的愚忠才是他失败的原因,不过,我们要追溯到那个朝代,就会理解这种忠君的思想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感谢不敢枉言老师把此文推荐草根首页。
http://s1/bmiddle/5d795302nc48ef580dbd0&690
同名交流群:202908901
http://s11/bmiddle/5d795302nc464b6dd064a&690
同名交流群:236466494
图/小公主
原创文字,请勿复制。 感谢苏苑制作的LO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