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宣闸(津95·市保)

标签:
九宣闸南运河京杭大运河周盛传 |
分类: 古建:城市乡村 |
京杭大运河的南运河段,上游为漳、卫两河及在馆陶县汇流后的卫运河,所以也统称漳卫南运河。狭义的南运河是指德州四女寺至天津市静海区十一堡的河道,全长309公里。漳卫南运河全水系上游洪量很大,历史上水灾严重,据史料记载,自1930年至1954年24年中,就有8年发生堤防决口,共13处。下游不能容纳上游洪水,因而自明、清以来在右岸兴建了四女寺(1971年改称漳卫新河)、捷地、兴济、马厂等减河以分泄洪水,直接导流入海。
据《天津简志》农业篇农田水利部分和《靳官屯闸李鸿章碑文》记载,马厂减河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由淮军驻守青县之马厂迤逦至天津新城。为引排水屯垦稻地,命令提督周盛传统率三十余营驻军,分段开挖疏浚,于光绪六年(1880)竣工。起自青县靳官屯(马厂减河附近),东经小站镇(时称新农镇)至大沽海口,全长90公里。
为了控制上游水位,防止南运河水倒灌,于光绪六年(1880)修建马厂减河渠首工程——靳官屯大闸。(当时称作靳官屯大桥闸,后改称九宣闸,意即宣泄多条河来水的闸)李鸿章亲书“南运减河靳官屯闸记”。该闸初建时为木质叠梁闸门,每孔有8块闸板,每块高一尺五寸。当时规定,“无论运河水势大小,提放闸板不得过五块之数,以示限制两重运道。”这样,闸孔常年有3块闸板放置,3块闸板高四尺五寸,加上减河河底高于运河底四尺。因此,南运河水深可达八尺以上,“重运自足资浮送,下游亦不致停淤” 。
前一篇:唐官屯铁路桥(津94·市保)
后一篇:大十八户王氏坟茔(津96·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