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说走就走的旅程

前段时间,当老徐说“曲阜师大”有“全国架上连环画作品巡展”,说开车到“曲阜师大”只有短短两个小时车程,想想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没去过孔府、孔庙,我不假思索的说:全家一起去。
于是就有了5月17日的这场说走就走的旅程。
早上5点30分正式出发,7点40分到曲阜,我提前在手机上搜索了曲阜的特色早餐,在“王氏粥铺”点了甜沫、油条、素包子。甜沫我是第一次喝,感觉还不错。
吃饱喝足,驱车来到张雪峰口中著名的“考研神校”“曲阜师范大学”。看到“曲师大”的门牌,我感慨一番,因为在我这个年龄的美术生心中,“曲师大”是众多艺考生心中神一般的存在。当年美术生能考的学校不多,将来做个美术老师对于一般家庭是个不错的选择,老徐当年也考过“曲师大”。
因为我们没有通行证,门口的保安不让进,老徐联系了他的同学办通行证,决定下午再来,先逛孔庙。
我们一行四人,公公年龄大,嘉玉不够一米四,老徐是退役军人,都不用买票,只有我需要买票,三个地方(孔府、孔庙、孔林)一共花了140元。
一进孔庙,古木参天,松柏苍翠,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穿过万仞宫墙,十三座龟驮碑静静守在两侧。
踏过金声玉振坊,大成殿迎面而立,九根盘龙石柱宛如翻腾的金龙。殿内青铜编钟高低错落,正中孔子像眉目含笑,还有比磨盘还大的皮鼓尤为醒目,听说,擂响这面鼓时,整个曲阜城都能听见。
嘉玉听见礼乐声,循声而去,正好看见演艺人员向游客展演“释奠礼”(是古代学校祭祀先师孔子的最高规格典礼,属于儒家“三礼”中“军师之礼”的体现。)可惜围观的人实在太多,嘉玉翘脚也看不到,老徐弯下腰,把嘉玉驮在脖子上,等看完,老徐说自己真是老了,嘉玉太沉,自己差点没起来,好不容易起来又差点放不下。
沿着光滑的青石板路一路前行,时光仿佛穿越到古代。
抬头望去,大成殿的九脊重檐像展开的书卷,那些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融在飞檐里的匠心,都在默默延续着华夏民族的火种。
参观孔府。还发生了一件趣事,我们通过窗户窥见内府的陈设,我发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不能把屋内打扫干净?当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另一位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士也笑着说:“我也想这样说的”。听她这么多,我们相视一笑。这可能就是女人视角吧。
中午在孔府附近找到一家叫“老牌坊”的餐馆,点了西红柿牛肉、砂锅凤爪、清炒西蓝花、凉拌藕。去的时候已经过了饭点,上菜居然奇慢,饥肠辘辘,让人窝火,幸亏菜品的味道尚可。
吃完饭,老徐的同学给我们办了通行证,于是又来到学校看展览。
参加这届“架上连环画巡演”的作者,都是连环画圈的大家,各大高校的美术教授,整天水平很高。老徐参加过2017年的“架上连环画巡演”,这次参展的大多都是他2017年参加“艺术基金”培训的同学。
曲阜一游,唯一不足的是,当日风大,尘土飞扬。整个曲阜的街道绿化不及临沂,城市脏旧,回到临沂,空气都感觉清爽不少。
书到用时方恨少,感谢百度,关于孔庙、孔林和孔府的知识,是我临时抱佛脚现搜索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我就“现上轿现扎耳朵眼”用的时候再去学习,对知识的汲取时间不同,也算异曲同工吧。
曲阜孔庙、孔林和孔府,简称曲阜“三孔”,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儒客朝拜之圣地。
山东济宁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孔夫子生前在此开坛授学,创立儒家文化。
孔庙,是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由鲁哀公在孔子生前的故宅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后经历代王朝,特别是唐宋,以后不断整修、扩建,规模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占地六百多亩的古代杰出建筑。
孔府,即“衍圣公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居住的府地,规模宏大,占地240亩。前为官衙,后为内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衙宅合一的建筑。
孔林,亦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家族墓地,林墙周长7千米,内有古树2万多株,是一处古老的人造园林。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从全国各地带来奇花异木来此种植,此后,随其地位的逐步提高,其规模也越来越大,明永乐年间扩大为十八顷。清康熙时期拟扩大到三千亩,现孔林内有树木十万多株,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工园林。
在更博之前,读到丁总的公众号,其中有很多的段落,感动到我,也非常认同,文章字字珠玑,段段精彩,恨不得整篇摘抄,摘抄如下:
写作是用文字打败时间,是为了忘却的记录。
也许,我们所说的每句话,写下的每个句子,表达的每个意思,在圣贤专家名人都曾经有过表达,但,那又如何?不妨碍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再写一遍,
这个世界写的比我好的人多的是,但是我的世界只有我才能写出来。
据《神经科学》期刊研究表明,人类平均每天会忘记70%的经历,但持续记录者在五年后决策速度比他人快3倍,多数人就像被记录的沙漏。
经历匆匆流逝,日常决策常常依赖模糊记忆在重复错误中徘徊,如同反复踏入同一条河流。
而要挣脱这记忆消散,决策低效的困境,最直接的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持续记录。
记录的目的是留下回忆,否则老之将至,记忆不在,坐在摇椅上,两眼空空的望着前面,什么美好的东西都记不起来,是很可悲的。
记录的另一个目是,为了下一代,以母亲的视角,记录她/他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每个成长阶段的种种日常琐事,在别人眼中的平凡小事,在父母眼中却犹如一粒粒珍珠,熠熠生辉,这样孩子一生都会自尊自爱。
我记录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在乎和在乎我们的几个人,是我们之间的小秘密,这个秘密在我们老了之后,孩子回想起我们的时候,翻开看一看,才是它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为人父母送给孩子独一无二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