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

公公今年80岁,身体硬朗,老徐曾经带着他爬遍临沂周边的山,当说要带他爬泰山的时候,他居然兴趣盎然。正值暑假,老徐说趁他身体还行,决定带他爬泰山。
我作为一个山东人,想想年过半百,居然没去过泰山,也觉的应该了却一桩心愿。
嘉玉8岁,精力充沛,我觉得有必要带她爬泰山锻炼一下。
8月9日,老徐开车,从临沂出发到泰安。
到泰安的时候已过午,到宾馆办理住宿,稍事休整,来到岱庙。因到岱庙经过“泰山皮影”里面有皮影戏,嘉玉叨念起来没完,我只好带她去看“泰山皮影”,老徐和公公继续逛岱庙。
陪嘉玉看皮影戏观感,泰山皮影戏。流行于泰安市的传统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之一,泰山皮影戏起源于汉代,至唐代已具雏形,明清时趋于成熟并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剧种。泰山皮影戏主要表演形式为“人拉人”。
观看了“蛙鹤龟”“石敢当大战饿狼精”“孤独的小球”三个小故事,故事情节简单、有趣,嘉玉看的兴高采烈,我也看的津津有味。
泰山皮影戏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又称“十不闲”,想象一下,一个人吹啦弹唱,有条不紊,表演者的功夫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翌日,养精蓄锐,准备爬泰山,红门出发。我特意看了下时间,6点10分。
拾级而上,慢慢的“松石为骨,清泉为心”,的泰山,展现在我的面前。
路遇一条通体雪白的波斯猫,毫不惧人,任凭嘉玉抚摸、喂食昨晚吃剩的咸鱼,惹得游客驻足观看。
刚开始登山的时候,由于坡度平缓,我们还是饶有兴趣的看看石刻,看见清光绪二十五年刘廷桂刻下的“二”两字,嘉玉高兴的说爸爸教过我们“二”的意思。是为,泰山之景色,风月无边。意为泰山风景极好的意思。当然关于‘二’的解释,版本很多,这里我不赘述。
途径一株株参天的侧柏,一片片竹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不觉让人心生“光阴如水,斯人已逝”的感怀。
疲惫不堪的我因为爬山已经大汗淋漓,专心探寻脚下崎岖的山路,却总是与石刻相逢,就像是与古人进行的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倚石听涛”“明月松翠”“云路先声”“振衣千仞”这些诗意盎然或豪情万丈的词语,以其沉寂清冷的姿态迎接着有缘和它相逢相知的过客。
好不容易捱到了“中天门”,补充下能量,继续向十八盘前进。
为了鼓励嘉玉坚持登顶,我鼓励她,想吃什么都可以,只要她不哭,坚持,小家伙也真是能抗,楞是没哭,咬牙坚持着。
都言高处不胜寒,果然,越向山高处攀,越能感受到山风凛冽。幸亏我们提前备有雨衣可以御寒。
当我的双脚踏上南天门最后一级台阶,便到了传说中的“人间天上”。这时候我真想痛痛快快的喊上一嗓子,我和嘉玉历时6个小时,我身上的背包早被汗水浸润,我们终于凭着不服输的信念,来到泰山之巅。
在泰山之巅你可以说是在云间看人间,也可以是在人间看云间。
走在天街,俨然在云中穿行,伴着扑面而来的云气,才真正体会到诗仙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的豪情。
爬山的过程,犹如生活中的困难,关键时刻需要咬紧牙关,全力拼搏,才能收获一份坦荡从容。
行走在山顶间,我们心情格外畅快,公公开玩笑的告诉我,他和林田约好了,今年他80岁爬泰山,等再过80年还爬泰山,我说那肯定没问题。
爬泰山的过程也是逐云而行的过程,有了云的相伴,有了文化的加持,高高的泰山,便不再单单是雄伟冷峻的山,不再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它便有了温度、有了情感,而那条汤汤流淌的大汶河也不再是一条普通的河,她是一条生命之河、时光之河。
跨千山,涉万水。说到底,行走---不过是心的旅行。而旅行又不过是在山水间找寻一份莫名的相知,一份似曾相识的和默契和感动。
我希望我80岁的时候,像公公一样和泰山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