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蔡彩华“青优课”议课记录
(2012-11-03 11:37:17)
标签:
转载 |
分类: 教学资料 |
第10周周五蔡彩华老师“青优课”语文科组QQ群评课议课记录
备注:高三黎彬彬、张敏波两位老师带学生到顺德大良体检没有参与评课议课;
2012-04-13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15:22
各位,下午好,请多多指教。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16:11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16:49
评课可长可短,没关系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17:32
彩华先做下教后反思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0:38
各位下午好,因为这篇词意蕴较深刻,但学生对苏轼豪放作品已经非常熟悉,大多都可以揣摩出他的旷达
刘晓伟 (249383101) 2012-04-13 15:21:31
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大家探讨。该节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朗读品味来体验词人精神上自我洗礼的情感历程。从上课来看,好像没有完成学习目标。
徐妍(343510002) 2012-04-13 15:22:01
我赞同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22:02
请问:教学重点是如何突破的?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2:05
但至于细腻的内心挣扎,旷达情怀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又能真实展现了词人另一面
张益慧 (1641026881) 2012-04-13 15:22:09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结合QQ签名品读诗词的环节中,教师讲授过多,学生展示还不够充分,致使后面拓展环节没有较好展开。建议在品读展示环节,教师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不用追求面面俱到。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5:22:47
我同意晓伟意见
刘晓伟 (249383101) 2012-04-13 15:23:02
从教学环节设计来看,通过朗读逐步解读苏轼在《定风波》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这符合教学规律。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3:13
重点本项通过个性签名的解读和朗读的把握突破,但我没处理好
徐妍 (343510002) 2012-04-13 15:23:18
感觉教学目标体验词人精神上自我洗礼没有实现
徐妍(343510002) 2012-04-13 15:23:34
不过,课堂朗读非常充分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3:57
大家多多指教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4:01
呵呵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24:08
赞同刘晓伟意见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4:30
我在教学艺术这块做得不好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24:31
不过学生朗读得很不错
刘晓伟 (249383101) 2012-04-13 15:24:32
拓展环节:与《念奴娇》重点在于比较,应该没有必要再去讲解为什么写周瑜。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4:40
哦
徐妍 (343510002) 2012-04-13 15:24:49
qq签名是否应该是内心感受?有些学生的签名并不是,教师应该做点拨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5:24:49
请恕我冒昧,听完后不知道这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24:57
从原来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是相当不错的
余琴妹 (2672140657) 2012-04-13 15:25:05
品读和签名解读融合一起感觉有点太散,主题显得就不够集中了,建议充分展示品读这一环节
成荣 (278120725) 2012-04-13 15:25:09
如果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对教学目标的实现一直在努力,可能在形式环节方面,让学生来品味语句方面落实有待强化
刘晓伟 (249383101) 2012-04-13 15:25:15
通过朗读解读诗歌是一种非常好的手段
宁双霞 (535113261) 2012-04-13 15:25:39
教师备课充分,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详细的点评,但讲的有点多,学生思考的空间较少,展示面有点窄,所以动态生成较少。可留多点时间让学生展示质疑。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5:51
看了大家的意见,认识到了不足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7:13
在环节处理上,大家有什么好建议吗
卢素民 (1147318413) 2012-04-13 15:27:13
学生读书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徐妍(343510002) 2012-04-13 15:27:27
如果想借助签名来品读,不如让签名的展示有个梯度
刘晓伟 (249383101) 2012-04-13 15:27:45
因为有些地方,学生没有读出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27:46
从教学内容看,本文的内容是第二课时,是否内容上应有所拓展,不再停留在就本词说本词感情,这样容易在原地打转。教师内容一的填空,作为第二课时内容较浅,且学生答的并不好,不知何故;第二个内容qq签名比较新颖,不过如果引用词的字句签名,较难看到学生对情感的把握,不如让学生从作者心境的把握上去思考签名。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7:58
还有,重点是,我的目标定位,我想得很完美,但……
黄卫华(8698574) 2012-04-13 15:28:20
大家继续讨论,我整理下大家的建议
刘洁(1793721350) 2012-04-13 15:28:26
能不能让设计QQ签名的同学上讲台解读,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呢?
刘晓伟 (249383101) 2012-04-13 15:28:55
质疑会比较好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9:06
我是该放手了
徐妍(343510002) 2012-04-13 15:29:30
嗯,教师讲的有点多
邓桂梅 (2290894375) 2012-04-13 15:29:31
可不可以拓展开,以词解词,以文解词呢?(浅薄看法)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29:44
我在课堂环节的处理上备课不足
费贞元 (452924034) 2012-04-13 15:29:54
其实QQ个性是亮点,既能激发学生深入解读词作,更重要的是可以真的可以激发学生对词作进行个性解读。不过,我觉得老师的指导还要再精确点。
徐妍 (343510002) 2012-04-13 15:30:00
我好期待彩华的示范读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0:06
呵呵呵
庙前人(肖士华) (1727264557) 2012-04-13 15:30:06
QQ展示有新意!但内容上可否不限于“复杂情感”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30:22
我提出自己的看法:QQ个性签名是本节课的亮点,可以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但这一环节我认为应是放在对诗词意境的品味和对文本的解读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黄卫华(8698574) 2012-04-13 15:30:38
我倒建议QQ签名可放在第一环节,以点带面,时间要控制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谭晓霞 (408269185) 2012-04-13 15:30:39
同意楼上的见解!
刘晓伟 (249383101) 2012-04-13 15:30:44
我同意龙老师看法
成荣 (278120725) 2012-04-13 15:30:53
我同意费老师的看法,QQ签名方面还可以发挥得更好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5:31:42
彩华,一堂课的效果,不在环节,而在内容,在于目标的设定与过程的吻合
费贞元(452924034) 2012-04-13 15:31:45
本节课环节设计有创意,这点很可贵。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1:45
好好借鉴一下大家的意见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31:47
第三个部分的分析比较,定位是否太细了,一定要说作者的心境变化么?心境本来就是复杂的,何况是儒释道合一的苏轼?
张焕柱 (281744695) 2012-04-13 15:31:53
QQ签名互环节设置很好,如果能从签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比如: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讲解为何设置这样的签名),效果可能更好。还有,形式上,那两位同学站到讲台上应该担当主持与旨导的角色,但其作用慢慢的就被老师充掉了。
谭晓霞 (408269185) 2012-04-13 15:32:07
不明白地方:导学案上的第2点品读下面的(备注)作用不明确,是让学生在诗歌上作标示呢,还是老师对自己已标示好的诗歌的一个说明呢?
卢素民 (1147318413) 2012-04-13 15:32:15
在分析“QQ个性签名”环节,老师还在个别词句的讲解。如“竹杖……”这一句,课文下有注释,老师却担心学生不明白,再作分析,这样是不有点重复?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32:24
是4班的学生么,读得确实不错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2:29
我感觉想深进去,但深不进去
谭晓霞 (408269185) 2012-04-13 15:32:40
对,哪个班的学生?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2:42
不是4班的,是1班,
谭晓霞 (408269185) 2012-04-13 15:32:47
哦~~~~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32:59
我个人觉得,学生到了高二应该对苏轼有了一定了解,是否在这节课上让学生对苏轼形成一个整体、有深度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乐观豁达那么简单。通过众多名家对苏轼的评价,以及苏轼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加深对苏轼的认识。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3:03
是益慧姐的精英们
张焕柱(281744695) 2012-04-13 15:33:06
还有,一节课下来,感觉环节太多,未能深入
彭晓芳 (3514422) 2012-04-13 15:33:11
确实可以再上得深一点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33:17
深可能要借助其他文字材料去挖比较好
徐妍(343510002) 2012-04-13 15:33:19
奈何不敢回首从前,我倒认为是不敢。彩华,你说的是敢回首,来探讨一下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33:24
应该应在深度上下文章
无星(罗晶) (281879154) 2012-04-13 15:33:28
是啊,全班齐读的那一节学生的声音感染力还是很不错的啊
彭晓芳
(3514422) 2012-04-13 15:33:37
放点视频也不错
徐妍(343510002) 2012-04-13 15:33:40
如果要深,就要进行对比阅读
无星(罗晶) (281879154) 2012-04-13 15:33:52
对于苏轼的内心理解是否真正到位?
卢素民 (1147318413) 2012-04-13 15:33:59
我认同妍儿的意见。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4:07
琴妹有建议过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34:07
老师备课认真,准备很充分,中间的环节也体现了教学目标的选择。但是我认为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比如说“莫听穿林”、“竹杖芒鞋”等要深入品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读出来什么,再示范解读和品析,必要时可以模拟苏轼的情状。
钟立红 (438980134) 2012-04-13 15:34:19
QQ签名是种很新颖的形式,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过在一节语文课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对QQ签名这种网络语言的表达形式作一定的规范,以便和语文课结合得更好。
小费(费贞元) (452924034) 2012-04-13 15:34:29
我觉得那个学生读的不错,不过有点“僵硬”,如果能多给他点指导,他会有更好的提升
无星 (罗晶)(281879154) 2012-04-13 15:34:36
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还是说只是一种被动接受的结论,诗歌鉴赏要自己会读才能触类旁通
张焕柱(281744695) 2012-04-13 15:34:48
唔,同意徐妍老师意见,就拿导学案那两首来进行阅读。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34:50
例如:为何我们说苏轼是儒道佛之集大成者?为何苏轼会传统知识分子的标杆?苏轼和陶潜有何不同?你更赞赏哪一个?
小果 (江永嫦)(604839837) 2012-04-13 15:34:57
建议老师先阅读《苏东坡传》,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也许对苏轼的作品有更充分的把握。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35:16
为何苏轼会成为传统知识分子的标杆?
妍儿 (343510002) 2012-04-13 15:35:29
同意江科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5:33
大家觉得拿苏轼和李白、杜甫比,怎样
成荣 (278120725) 2012-04-13 15:35:49
导学案上那个品读、灼情感的环节是不是融入到了QQ个性签名展示那个环节了呢?
晓芳 (3514422) 2012-04-13 15:35:57
没有可比性
无星 (281879154) 2012-04-13 15:35:59
有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其中所体现的精神也能反映诗人的内心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36:00
不用太多,一个人物对比就可以了
钟 (438980134) 2012-04-13 15:36:02
没有可比性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6:09
哦,真的拜读一下,充实一下自己
妍儿 (343510002) 2012-04-13 15:36:16
如果一这节课的目标来说,不如就用苏轼自己的作品
邓桂梅 (2290894375) 2012-04-13 15:36:19
这首词
无星 (281879154) 2012-04-13 15:36:34
顶师父的观点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36:52
以手写我心,去解释微冷是心冷,有点反应过度,呵呵
许靖 (1850400210) 2012-04-13 15:37:01
我也顶我师父
高欣荣
对苏轼精神上自我洗礼的情感历程解读不够深入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5:37:14
同意小果。
晓芳 (3514422) 2012-04-13 15:37:27
辩证的看待苏轼的人生遭遇
许靖 (1850400210) 2012-04-13 15:37:39
比如《初到黄州》一诗
许靖 (1850400210) 2012-04-13 15:37:45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37:50
导学案设计的“读一读”环节的第二步“品读”是个很好的环节,为什么没有落实呢?再说,老师完全可以自己示范朗读啊。
无星 (281879154) 2012-04-13 15:38:04
学生的点评环节也很重要,如果东坡的精神有学生自己讲出来一定能博得喝彩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38:10
青优课还是不要上第二课时好吧,一个课时搞定。其他课后聊。
妍儿(343510002) 2012-04-13 15:38:15
只有用苏轼自己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才可以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神上自我洗礼的情感历程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8:17
哇,大家储备很丰富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5:38:23
为何要与别的诗人比
庙前人 (1727264557) 2012-04-13 15:38:27
何谓淡泊?希望被重用是不是淡泊?请彩华教我!
高欣荣
我觉得整堂课老师基本没有范读
钟 (438980134) 2012-04-13 15:38:29
同意丁丁
小果 (604839837) 2012-04-13 15:38:30
建议读读余映潮的作品,他解读诗文的方法适合我们语文教学,实在而有效
晓芳 (3514422) 2012-04-13 15:38:38
同意丁丁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38:57
同意小果
成荣 (278120725) 2012-04-13 15:38:59
对,一课时就好,这节课感觉有点像第一课时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39:52
第一课时做导学案了
在水一方(李芳华) (24466729) 2012-04-13 15:40:22
在第一环节中,给定句式去引导学生去理解文章大意,这样很好,学生的思考方向也很明确,也隐含了方法指导在其中。但是,在课堂上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有点过快了。我觉得要深入理解了文本才有可能去理解感情,更何况是苏轼这样思想比较复杂的作家。
钟 (438980134) 2012-04-13 15:40:30
最好把这节课上深一点
晓芳 (3514422) 2012-04-13 15:40:37
那就对文本拓展一下
柱 (281744695) 2012-04-13 15:40:44
在做导学案的时,指导学生要更充分一些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1:18
大家的建议和问题,值得我好好去想一下,太感谢大家了
无星 (281879154) 2012-04-13 15:41:19
第一课时重点解决文本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5:41:23
彩华,把目标改为:体验词人精神上自我洗礼的情感历程
无星 (281879154) 2012-04-13 15:41:28
第二课时才好感悟和拓展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41:38
要在深度上下功夫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1:40
所以黄科长说得对,会学到很多东西
小果 (604839837) 2012-04-13 15:41:56
但是又没有第一课时的实实在在的解读,就开始展示了,而且展示的内容与文本是什么样的关系,没有明示,缺乏依据,只是片面的印象。
钟 (438980134) 2012-04-13 15:41:58
我倒是觉得
阿尔卑斯(袁彩凤) (2434687763) 2012-04-13 15:42:07
支持谢师兄!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2:07
哦
邓水茹 (25358589) 2012-04-13 15:42:09
“自由读”一环节进行整体感知,形式新颖、简洁,但如果老师能把答案展示出来学生可能会更明确。建议把品读和qq签名分开,感觉破坏了全词的情感朗读,也导致重点不突出。“qq签名”是亮点,但学生课前准备似乎不足,老师能够适时调整,给时间学生讨论,课堂应变能力强。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2:42
谢谢水茹的鼓励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5:42:44
目标定一点,突破一点就够了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43:08
同意小谢:要在深度上下功夫!教师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自己要看很多的相关书籍和备课资料——当然这一点在当前环境下不容易做到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3:15
嗯
刘洁 (1793721350) 2012-04-13 15:43:21
彩华姐,有个细节问题哦:“悟一悟”中有一句话:想想词人怎样的形象或词中所抒发的特殊情感耐人寻味。这句话表意似乎有点模糊。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3:28
呵呵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3:58
刘洁真细心,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43:59
这个要求是一个理想要求,确实很难达到,包括我自己。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4:06
呵呵
邓水茹 (25358589) 2012-04-13 15:44:17
导学案知识链接那里有个问题:杭州——密州(课文写于此时),应该是乌台诗案那里吧?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44:35
我自己也难以做到啊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4:43
哦!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5:06
没有,我觉得大家对文本都能解读得很深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45:22
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学了很多。坚持下,15:50准时结束。
小果 (604839837) 2012-04-13 15:45:27
课件上有不少语句的表述,也要斟酌,如拓展后面的那句
小费 (452924034) 2012-04-13 15:45:30
哪节课都会有不足,别被意见吓倒。不过,第一次用这种形式评课,大家各抒己见,都很关心你的成长啊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5:44
是啊
钟 (438980134) 2012-04-13 15:45:44
没错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45:50
有建议的私下可再探讨
谢植宣 (576967730) 2012-04-13 15:45:54
我们每个人上公开课都会有一些毛病的,不断读书充实自己才是硬道理。
向正云 (2377966167) 2012-04-13 15:45:57
彩华:你的课的特点是有良好的师生互动,你与学生沟通较好,望继续发扬此优点。但就本课时来讲,一、古诗词,授课时要特别注意呵护诗的意境,意境是有整体性的,这方面肖士华老师做的很好,可请教与他;二、问题设置不宜过多,设置一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即可。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45:58
我觉得教师只有静心读书才会有更好的解读,才会有与众不同的见解。
小果 (604839837) 2012-04-13 15:46:20
厚积薄发
高欣荣
彩华:可以让学生以发微博的形式谈谈对词的理解和感受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6:35
刚才,上课之前就已经很多人过问了,真的好感动
小费 (452924034) 2012-04-13 15:46:35
同意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46:43
我刚才听课时和向老师也讨论了,我同意她的意见。
晓芳 (3514422) 2012-04-13 15:46:50
最好也能让学生看看介绍苏轼的相关书籍,他们的回答也会好一些
向正云(2377966167) 2012-04-13 15:47:19
上文的“已经”应为“意境”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7:22
谢谢向老师的指引
高一
刘蓉提一点拙见:1.教师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若,引导也到位,若教师也能展示下自己的朗诵,会更好;2.课堂导入切合课题,但还感觉形式化了一点,若教师在学生发言后,谈谈自己的见解,然后自然过渡到课题。3.QQ签名的形式新颖,实操性强,我的看法是,这一环节放在最后,学生充分质疑、探究完之后,假如要改自己的QQ签名,会改为什么?理由是?(看法不成熟,还请指正 )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8:09
哦,确实,学生多阅读才会生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向正云 (2377966167) 2012-04-13 15:48:20
不当之处,请你原谅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49:17
呵呵,太客气了,欢迎指导
阿尔卑斯 (2434687763) 2012-04-13 15:49:21
个人认为既然目标是体验词人的情感历程,这个历程应该是比较复杂的,每个人的理解应该有差距,用诵读法去突破很好,但是是否应该从整首词去诵读,学生如果只是读其中的一句或两句比较难从整体上去把握整首词,是否可让学生读出自己对整首词的不同见解呢?这也体现了不同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收获。粗鄙意见,见笑了。——彩凤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50:20
哦
丁慧真 (109604792) 2012-04-13 15:50:22
学生多读如果只是停留在同一理解层次上,会厌烦,还是要他们理解得深,才读得有味。
小果 (604839837) 2012-04-13 15:51:14
理解需要阅读去支持
庙前人 (1727264557) 2012-04-13 15:51:21
彩华;有位高手说;讲课者智,评课者。。。。。我懂一二了,辛苦了!谢谢!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51:31
哈哈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52:17
真的很感谢,刚才我还和双霞说,如果大家不说,我很难找到修改的方向
小果 (604839837) 2012-04-13 15:53:05
攻坚青优课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53:43
小蔡必胜!语文科组必胜!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53:50
哈哈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53:56
邓老师加油啊
刘洁 (1793721350) 2012-04-13 15:54:05
邓桂梅 (2290894375) 2012-04-13 15:54:14
嗯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54:40
谢谢大家,晚上整理好后发给大家相互参考学习。
龙军 (404699477) 2012-04-13 15:54:41
柱 (281744695) 2012-04-13 15:54:45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54:51
黄科长辛苦了
黄卫华 (8698574) 2012-04-13 15:55:16
辛苦的是大家,我都没时间发表观点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5:56:51
感谢大家,也非常欢迎或恳请大家以后多多指教
何谊(2389446872)
试一下这样设计可以吗:用<许阳利自杀》视频导入,接合苏轼词中(文本)面对厄运处之泰然作为切入点,再品读,再到“悟一悟”那个环节,让学生动手写对“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感悟,然后展示(发现一下有哪些比较深刻的分析与感悟)。这样在理解苏轼情感中也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一次洗礼。
丁慧真(109604792)
阿龙(404699477)
向何大师学习!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6:09:59
彩华,很敬佩你那种细心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6:12:29
不好意思,刚才有点事去了班上
何谊 (2389446872) 2012-04-13 16:12:42
但过分的细,考虑的太周到,就抓不到实质性的东西
蔡彩华 (694918993) 2012-04-13 16:12:50
哦
蔡彩华(694918993)
何老师,每次的你点评都很经典
何谊(2389446872)
你如果还是上这一节课去参赛,就真的再读透文本,教学目标定小一点,明朗一点,环节也不要贪多,
蔡彩华(694918993)
哦
何谊(2389446872)
导入这环节非常重要,从古人身上悟出道理(或者哲理)也是语文教学的价值之一
何谊(2389446872)
我觉得上课前冷静理清思路是成功要素之一
蔡彩华(694918993)
哦,真的谢谢
何淑焕(280061241)
优点:教学目标明确,由一个切入点入手,主要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师教态自然,学生也较为积极地配合。
何淑焕(280061241)
有一些困惑:我认为读一读中的品读,如果放到QQ签名的环节中,反而会削弱其效果。
何淑焕(280061241)
也会让整体思路有一点散
何淑焕(280061241)
朗诵的具体指导的小结,能不能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
何淑焕(280061241)
对个别重要的句子,可以剪切一些名家范读,或老师有这方面特长,可进行示读
何淑焕(280061241)
内容感觉少了些,但这也符合学情。如果是层次不同的班,内容可深一点
何淑焕(280061241)
建议导学案后面可再印一些苏轼的诗词等相关资料,充分利用纸张
何淑焕(280061241)
这节课,收获也不少,辛苦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