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线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2016-02-29 15:44:19)
标签:
2016.2.29教师课题研究 |
分类: 教研组-每周安全、业务学习 |
幼儿园一线教师如何开展小课题研究
一、小课题的选题
以往,在科研管理机构进行课题立项时,研究者往往只需在上级部门拟定好的课题指南中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即可。而小课题研究是没有给定的研究课题的,它要求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挖掘,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需要来拟定。教师就是课题的拟定者。而如何合理的选择研究的小课题往往是令幼儿园教师感到困惑、迷茫的地方。笔者就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如何合理选择研究课题提出以下建议:
1.从自身教育教学的困境中寻找问题。幼儿园教师会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如幼儿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反映和教师的事先预计相去甚远,教师的某种教育教学观点与同事、专家或者幼儿家长的观点截然不同,却不得其解等。这些困惑几乎是幼儿园教师们的家常便饭。但是,却没有一个现成的良方来医治这些病症。因此,教师可将这些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法迅速有效解决而又绕不开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设法让自己走出这些困境。
2.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捕捉问题。幼儿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与孩子的互动教学中度过的,因此,幼儿园教师做研究,重点要解决的就是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往往是诞生于教学场景之中。教学场景就是这些具体、实际问题的发源地。因此,教师必需关注教学现场,对其作深刻分析,以挖掘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3.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和比较中发现问题。教师之间,特别是同年段的教师之间有关教育教学问题的探讨和经验的交流,也是小课题的来源之一。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一些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可能会被激发出来,成为小课题的研究对象。另外,通过交流可以了解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将其和自身的教育教学情况作比较,也会涌现一些问题。如通过和某教师的交流发现,同样的任务,自己班的幼儿和他班的幼儿对待态度完全和完成的状况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总而言之,幼儿园教师选题的标准可概括为六个字:想做、可做、能做。所谓“想做”,就是指从当前的“问题库”中选择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同时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所谓“可做”,是指幼儿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所谓“能做”,是针对小课题本身而言,指选择的小课题是个小而明确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具体明确的切入点,实践中操作起来相对容易。
二、小课题的实施
1.确定研究进程。在明确了研究题目之后,教师应当将研究进程以行事历的形式进行呈现,一边帮助自己完整思考、梳理整个课题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过程等,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和进程。例如:某位幼儿园教师确定了“绘画能力培养”为主题的研究,需要在研究实施前将该主题细化为线条的认识、线条的组合、画面布局、颜色搭配、线条装饰等具体研究内容,每个内容用一至两周的时间来落实。只有这样,课题研究的内容才具体形象、方式便于操作,效果也会明显,从而真正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发现问题之后,要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充分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个寻找方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是小课题研究最关键,也是最有价值的一步。借鉴别人经验的方法很多,例如可以阅读相关专业书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或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然后通过自身的反思,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综合,确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尝试以研究所得解决自己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研究中所寻找到的方法可能效果并不好,需要再返回到第二步。一定要有这方面的心理准备,既不要幻想马到成功,也不要因为再一次失败而沮丧。
4.总结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成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小论文,也可以是教育叙事,写自己这一过程的心路历程,谈谈体会,还可以写成教育案例,形成典型经验,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其次,要把总结出来的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这是第二次从理论到实践。在这一过程中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有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显著改进。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具体的实践中,幼儿园教师由于缺乏对小课题研究本身必要的研究,很可能出现研究的虚幻、假化、空泛的现象,进而导致小课题研究缺乏生命力。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引起关注:
1.忌虚幻,重实际。一些幼儿园要求每个教师都要参加小课题研究,教师也为了能从中获得某种益处,就随便申请一个研究项目,甚至一直到结题时教师自己都对自己的课题内容不十分清楚。也有一些幼儿园把小课题的内涵无限扩大,结果和一些传统意义的一般课题和大课题混为一谈,但是有些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并不适合缺乏研究基础的教师来做,一线教师所选的小课题研究力求贴近教育教学实际,切入点要小,比如“如何构建解决幼儿数学概念的教学模式研究”,因为其涉及面大,研究范围较广,很难作为一个小课题来研究。再者,在“问题即课题”思想的指引下,有些幼儿园片面以为凡是问题就是课题,问题较小的就是小课题了。小课题并不等于小问题,小问题能不能转化为小课题,取决于小问题本身的研究价值,没有研究价值的小问题是不宜转化为小课题的。
2.忌死板,重灵活。在课改背景下,教师面临着若干微观层面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幼儿园教师的难点问题更是千头万绪。但是,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真正具有研究意识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教师,绝大多数教师是怀着能使自己有文章参评获奖的初衷申报课题。这也是目前各地方科研课题立项泛滥,行动没有,结题造假补材料等现象的根源。以这样的思路开展小课题研究,对幼儿园、对教师本人都是没有益处的。小课题研究就是因为研究简单灵活、亲近教师而受到基层教师青睐,用过于死板的管理办法对小课题研究管得过细就会让其失去生命力。因此,在管理中,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管理者没有必要把关注点放在如何将小课题研究由无序整合为有序,而应该放在如何使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由自发逐渐引向自觉,研究方法也应灵活。小课题研究强调个人反思,但绝不拒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笔者以为,教育研究本身就没有“单位”之分,完全可以打破教研组、园所、区域甚至时空界限进行研究,比如可以采用网络教研的形式,自由组合成为研究团体。灵活的研究方法必然会带来愉快的研究过程,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效益。
3.忌空泛,重精益。笔者发现,由于在过去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中,存在对课题研究神秘化的倾向,许多基层教师对课题研究望而却步。小课题研究具备“小、精、实、新”与“短、平、快”的特点,适合一线教师进行研究。但在短短半年或一年的时间里,课题负责人在结题报告中的应当遵照客观实际,不宜夸大其词,过分强调教研文章获奖多少篇,某某教学模式已经确立等。
小课题虽“小”,但仍然拒绝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研究态度。有时候,切入点小的小课题反而能够挖掘出大的“金元宝”。任何教育教学研究都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都需要精益求精。有了一定成果不能戛然而止,而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究。小课题研究说到底是一种行动研究,它因小而专,因专而精,因精而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