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辟蹊径,当属高手——评《韭花帖》

有两个关键点:一是“萧散”,一是“欹侧取态”。“萧散”前文略有分析,从结构上的空间处理,章法处理,都有可寻之处。今天说说“欹侧取态”。这一点,黄庭坚还有个说法,是“无一字不造微入妙”。下面做些分析。
http://p1.pstatp.com/large/10376/4676917325
我们看“輖”,左右结构,左面向右斜,右面向左斜,上合下开,有意思的是,左面部分搞了个上下错位,下面那个竖已经对着中间“日”的右竖,玄机还真的不 少;“寝”下面部分明显上合下开;“晝”上面那个竖,斜的很厉害。这样内藏玄机的字还很多,下面找出一些,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琢磨一下,十驾斋做了一些提 示。
http://p3.pstatp.com/large/10376/4676894807
http://p2.pstatp.com/large/10375/4953102457
http://p3.pstatp.com/large/10372/7799562695
http://p2.pstatp.com/large/10378/2598595391
http://p3.pstatp.com/large/10378/2598554405
杨凝式是真正承袭了王羲之的脉络的,尤其是此帖。有这样几点原因:
1、 整体上以平和、雅致为主格调,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2、技术环节的招数比较多,即是“造微入妙”,这是衡量作品技术含量的标志,平和而乏术,会让人感到无味,这一点也是与王羲之相合的。
3、有自家独特面目,这也很重要,面目一样,还是模仿。独辟蹊径,当属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