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题材摄影第二期开班啦

标签:
杂谈 |
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作品追求一种色彩上的联想效果:皎洁月夜的清雅蓝调将人们的思绪带入传说中的广寒宫,产生无穷无尽的关于人类与宇宙的美好联想;而僧人宿舍窗口透出的温柔的隐隐灯光,使人联想到此刻僧侣们或许在打坐悟禅神游太虚,或研读佛典清心明性。我想,色调假如能带给人们符合主题思想的美好联想,这应是为色之道的至高境界吧!
这幅作品(图十六)的拍摄主题是“清”、“雅”。因为学佛的目的是清心明性,去除杂念,彻悟佛道。玲珑的雕花窗、雅致的腊梅花、环境的清雅宜人,作品的色调与主题要求是相符合的。
冬日,寺院里腊梅竞相怒放,满目嫩黄,暗香浮动。清晨或黄昏,僧侣们着金黄“海青”穿行其中,相映成辉,饶有趣味。这幅作品(图十七)色调是利用视觉色彩学的对比手法之一—同类邻近色对比法而营造的。
秋风吹来,金黄色的树叶飘飞洒落,法师们张臂欢呼。拍摄(图十八)制作时我增加了色调中的金黄成分与饱和度,加强了色彩的视觉感染力。我想,大自然的造化能使平日心如止水、经年静修的法师感动,难道还不能使观众受感染吗?
这幅作品(图十九)的色调是反转片拍摄后直接产生的,我略作调整就保留下来了,因为它恰好适合我的主题。作品表现的是晨光初照藏经楼,法师双手合掌虔诚礼拜的场面。神奇与清新是这幅作品追求的主题思想。因反转片的色敏感度原因,暗部产生的蓝紫色与受光部分的暖色调,刚好契合了我心目中的色调立意。
这幅作品(图二十)的色调是色彩上冷暖对比的例子:即当一幅作品设置为一种暖色调时,画面上应有一种偏冷的色调对比陪衬,这既符合视觉色彩学上统一中有变化的规律,又符合人眼视网膜色平衡的需求。但对比色面积及强度应适合,处于次要陪衬地位为宜。
这幅作品(图二十一)的红调子追求色彩象征的效果—象征僧侣们至真虔诚的求佛之心,心目中所追求理想的伟大与至善尽美境界。但是,通常色彩象征意义的效果能否达到,则要看作者色调设置的技巧及色调与内容主题的契合程度了。
小结:
色调部分至此可做一个总结了。我以为对于人文摄影而言:
一、色调是一种手段,是为表现作品的人文主题服务的。不同的主题决定了应用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色调。
二、色调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结合的升华体,若拍摄对象本身固有的色调恰能表现作品的人文内涵,则予以保持、改善与强调;若与之不符,则可基于作者对表现对象人文精神的理解,改变或创造一种色调,以表达作者主观上的理解。
三、色调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若能使观者产生画面以外的、又符合作品人文主题思想的感悟与联想,实乃上品。
色调部分至此可做一个总结了。我以为对于人文摄影而言:
一、色调是一种手段,是为表现作品的人文主题服务的。不同的主题决定了应用不同的、与之相适应的色调。
二、色调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结合的升华体,若拍摄对象本身固有的色调恰能表现作品的人文内涵,则予以保持、改善与强调;若与之不符,则可基于作者对表现对象人文精神的理解,改变或创造一种色调,以表达作者主观上的理解。
三、色调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若能使观者产生画面以外的、又符合作品人文主题思想的感悟与联想,实乃上品。
前一篇:焦点到底在哪里?谁能告诉我
后一篇:荷兰——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