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发现向哲学提出的新课题
现代天文学有一种假说,称之为“大爆炸宇宙论”。“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之初只是一个物理的“点”(或称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因内部压力发生了爆炸;爆炸后宇宙间布满了“原初的汤”,自然冷却后形成了各类物质;
当前,宇宙因大爆炸的余力而处于膨胀状态。现代天文物理学大致肯定了“大爆炸宇宙论”的基本观点,并认为宇宙膨胀到顶之后就要继之以收缩,经“暴缩”,最终成为黑洞类天体,也就是回到原始的物理“点”(巨大的能量库),从而实现周期发展。
“大爆炸宇宙论”还仅仅是个假说,没有得到完全的证实。但“大爆炸宇宙论”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物理学所称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什么关系?
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上诉问题已经给与了比较明确的回答。相对论大师被誉为人类天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物质的能量等于质量,并提出了质能互变关系式:E=mc2(E为能量,m为质量,c为光速)。质能互变关系式无异于在告诉人们: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是被锁定了的能量。如果能找到一种办法,把物质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物质就会消失;反之,如果把游离的能量集中起来,就会产生物质。爱因斯坦关于质能关系的理论已为现代科学试验所证实。当前,人们在实验室里将能量转化为物质,或将物质转化为能量,已是寻常的事情。
现代物理学的这一重大发现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许多物理学者因此认为“能是物质的本质”;某些唯心主义思想严重的学者乘机又重弹“物质消失论”的老调,意在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此,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界也深知问题的严重性,一再重申“能是物质的性质”,但由于观点陈旧,反驳无力。
当前,辩证唯物主义面临如下选择:或者在唯心主义的攻势面前退让,默认“物质消失论”;或者苟同于物理学的物质概念,承认“能是物质的本质”,或者固守陈旧的观念,为"能是物质的性质”寻找新的论据;或者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认定能是有别于常规物质的特殊物质形态。
☆
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概念的提出
“能是物质的本质”显然是物理学的结论。这里的“物质”是物理学意义的,实际上是指质能互变关系式中的”质“;而这里的“能”之所以不被称之为是物质,只被称之为“物质的本质”,就是因为它无形状、无结构、无质量。按照“能是物质的本质”的理论可以得出结论:世界的本质不是物质,而是能。这无论如何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所不能接受的。
于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论反驳说:“能仅仅是物质的性质”。辩证唯物主义传统理论显然认为能量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因而不是哲学意义的物质,而是物质的属性。但是,“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宇宙之初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爆炸后冷却为当今的物质世界”。这就是说,世界的本初就是能。现代物理实验也告诉我们:物体的能量是可以借用的,而且归还得越快,可借用的能量就越多。既然是可以借用的,于是也证明能量是可以相对独立存在的。这样,人们再也没有理由认为“能量仅仅是物质的性质”。
辩证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论对“能是物质的本质”的反驳确实是苍白无力的。其实,爱因斯坦的质能互变关系式已明确告诉我们:质和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等量物,二者都是不依赖于我们感觉的客观实在,因而都符合列宁的物质定义,都是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不过,“质”因为有形态、有结构、有质量,可以称之为有形物质,而“能”因为无形态、无结构、无质量,只好称之为无形物质。
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的提出不是偶然的。老牌的唯心主义者贝克莱也懂得把“物质学说”称之为“有形实体学说”。众多的唯物主义的理论家都在自己的著作中讲到了“有形的物质”。“有形的物质"当然还称不上是哲学的新概念,但哲学上的新概念——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却是在人们广泛认可“有形的物质”“和”无形的物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的提出有利于调整唯物主义和物理学在物质概念上的分歧。人们不难发现:哲学上所称的“有形物质”实际上就是物理学所称的”物质“,而哲学上所称的”无形物质“,实际上就是物理学所称的“物质的本质”——能。这样,物理学所称的质能互变实际上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两种自然物质形态即有形物质和无形物质的相互转化,这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 . . . . .
. . .5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