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是唯物辩证法的两组对应范畴。这两组对应范畴意义相近,在使用时必须首先搞清本质和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这里讲的本质是相对现象而言,可以这样定义:本质是事物各个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而现象则是事物本质在各个方面的外部表现。例如:日出、日落是两种自然现象,其本质(即内在联系)则是地球在面对太阳作自转运动;反过来又可以说,地球面对太阳自转是日出、日落两种自然现象的本质(即内在联系)。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形式则是构成事物的内在要素的组织结构。例如:电子、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的内容;而质子和中子互换介子组成原子核,电子围绕原子核作周期旋转,这就是构成原子的各要素(内容)的组合形式。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而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两组对应范畴的适用范围具有明显的区别,因而是不容混淆的。
一般来说,本质和现象相对应,内容和形式相对应,本质和内容是不可互换使用的。但是,列宁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却指出:“形式是本质的,本质是有形式的,不管怎样,形式是以本质为转移的。”列宁是在讲对应范畴的主次关系,但却将本质和形式相对,给人的印象似乎是:本质和内容有时是等义的。笔者不敢对列宁的话妄加解释,但却能找到本质和内容等义以及“本质是有形式的”,“形式是以本质为转移的”实证,例如:
石墨和金刚石都是由碳元素组成,因而,我们既可以说石墨和金刚石的内容是碳,又可以说二者的本质是碳。在这里本质和内容似乎是等义了。但本质和内容是不可能完全等义的,这是因为内容是不能无形式而存在的,而内容一旦有了形式,事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本质。例如:石墨和金刚石虽然都是由碳元素组成,但原子的共价键(组合形式)不同。金刚石是全共价键,形成了立体的框架结构,因而物理性质坚硬;而石墨是非全共价键,形成平面层状结构,因而物理性质松软。上述例子说明:同类(同内容)事物的不同内部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质。这就是所谓的共性质和个性质。从共性质的角度可以说:质和内容是等义的;从个性质的角度却又可以说:“本质是有形式的,不管怎么说,形式是以本质为转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