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戈尔【印】与纪伯伦【黎】比较

(2008-12-19 23:32:08)
标签:

杂谈

分类: Poems

    今天翻开纪伯伦的诗集,我惊呆了!它的文字和图画透露出的的睿智与泰戈尔简直是一对“孪生兄弟”,虽然它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家庭背景,相差20年,但是他们在思想上却惊人的相似。

  下面,是他们的比较,。

1.作者: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

 

    纪·哈·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作家、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

 

2. 纪伯伦诗集简介中:

   纪伯伦被认为是20世纪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他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也是洗涤东方的圣水。他们内心深怀着对祖国的挚爱,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自由幸福是他们苦斗的目标之一。他们都有斐然的艺术成就,有大量卓尔不凡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体现出了一种源于心灵和思想的深层动力。

 

3.代表作:

    纪伯伦:发表于纪伯伦生命后期的《先知》被公认为其代表作,是他“从少年时即开始酝酿,早已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的“伟大成就”。整部作品以先知的口吻用睿智的文字论述了爱、婚姻、生死、律法、善恶、宗教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的重要问题,展示出作者善与美的内心世界,也是作者思想的总括。《沙与沫》则语句精练隽永,折射出作者朝露般的哲思,是其哲理短诗的代表作。

 

   泰戈尔: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国歌都是使用泰戈尔的诗歌。维尔弗德· 欧文和威廉·勃特勒·叶芝被他的诗深深感动,在叶芝的鼓励下,泰戈尔亲自将他的《吉檀枷利》(意即“献诗”)译成英语,1913年,他为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后来他与这个运动疏远了。为了抗议1919年札连瓦拉园惨案,他拒绝了英国国王授予的骑士头衔,他是第一个拒绝英王授予荣誉的人。
    

4.生平

    泰戈尔: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戴宾德纳特·泰戈尔是闻名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哥哥、姐姐也都是社会名流。8岁就写诗,并展露出非凡的天才,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1878年赴英国留学,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活动。1884至1911年担任梵社秘书,20年代创办国际大学。1941年写作控诉英国殖民统治和相信祖国必将获得独立解放的著名遗言《文明的危机》。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诸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文、史、哲、艺、 政、经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精。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具有很高艺术价值,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纪伯伦:生于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予他艺术的灵感。12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1902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指点。1911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48岁英年早逝。

一个贵族,一个贫寒,无论背景如何,灵魂的洁净是不会被掩盖的。

 

5.爱国:

    泰戈尔:的一生是在印度处于英国殖民统治的年代中度过的。祖国的沦亡、民族的屈辱、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都深深地烙印在泰戈尔的心灵深处,爱国主义的思想一开始就在他的作品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虽然出身于富贵家庭、生活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里,但他的爱憎是分明的,创作思想是明确的,始终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他曾在民族独立运动高潮时,写信给英国总督表示抗议殖民统治,并高唱自己写的爱国诗歌领导示威游行。他还曾坚决抛弃英国政府所授予的爵位和特权。印度人民尊崇他、热爱他,称他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不怕被骂作“疯人”,呼吁埋葬一切不随时代前进的“活尸”;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6.作品节选:

  纪伯伦:

《先知》

......

论哀乐

  于是一妇人说:请给我们讲欢乐与悲哀。

  他回答说:你的欢乐,就是你的去了面具的悲哀。连你那涌溢欢乐的井泉,也常是

  充满了你的眼泪。不然又怎样呢?悲哀的创痕在你身上刻的越深,你越能容受更多

  的欢乐。你的盛酒的杯,不就是那曾在陶工的窑中燃烧的坯子么?那感悦我的心神

  的笛子,不就是曾爱尖刀挖刻的木管么?当你欢乐的时候,深深地内顾你的心中,

  你就知道只不过是那曾使你悲哀的,又在使你欢乐。当你悲哀的时候,再内顾你的

  心中,你就看出实在是那曾使你喜悦的,又在使你哭泣。

  你们有些人说:欢乐大于悲哀。也有人说:不,悲哀是更大的。我却要对你们说,

  他们是不能分开的。他们一同来到,当这个和人负席的时候,要记住那个正在你床

  上酣眠。真的,你是天平般悬在悲哀与欢乐之间。只在盘中空洞的时候,你才能静

  止,持平。当守库者把你提起来,称他的金银的时候,你的哀乐就必需升降了。

  --------------------------------------------------------------------------------

  论孩子

  于是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说:请给我们谈孩子。

  他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象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

  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

 

  泰戈尔:

27

相信爱情吧,即使它带来伤悲。

不要将你的心扉紧闭。

心儿只是为了随着一朵泪花和一曲歌谣被送出,我的爱人。

欢乐像露珠般娇弱,展颜时它便跌落。但悲哀却坚韧耐久。让伤怀的爱情在你眼中苏醒吧。

莲花在阳光里绽放,失去了它的所有。在永恒的冬雾中,它将不再含苞。

 

 

28

你探究的目光含着哀愁。它们要探明我的心意,犹如月亮想要揣测海的深邃。

我已将我的生命从始至终地袒露在你眼前,毫无隐藏或保留。这就是你不懂我的缘由。

倘若它仅是一方珠宝,我定能将它破成千万颗珠玉并串起挂在你的颈上。

倘若它仅是一朵鲜花,圆润娇小甜美,我定能从枝头将它摘下插在你的发间。

可它恰是一颗心儿,我的爱侣。哪里才能是心的边缘和底限?

你不知晓这个王国的疆界,可你依旧是它的女皇。

倘若它仅是刹那的欢情,它会在舒心的欢颜中绽放,而你会顿时看到并且明了。

倘若它仅是一阵疼痛,它会消融成晶亮的泪珠,不用言语就能映出它最深处的隐秘。

可它是爱情,我的爱侣。

它的欢愉和苦难无边无际,它的匮乏和富足无穷无尽。

它和你如此贴近就像你的生命,可是你永难将它完全知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